李 博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33)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提出,要“逐步把旅游業做成民族地區的支柱產業”,目的是促進民族省份與地區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產業,發揮地域文化優勢,增強當地內生動力與發展能力。民族特色小鎮的構建,正是對這一精神的具體實踐。民族地區憑借自己獨特的文化優勢,為規劃特色小鎮打好基礎,通過功能與產業的拓展,逐漸聚合小鎮形態。
吉林省西部地區相較東部地區的旅游資源比較有限,但有一定開拓空間與潛力,比如著名的“吉林八景”中有兩處位于吉林省西部,即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查干湖旅游度假區。兩處景區從地理、歷史、文化等角度來看,均與蒙古族文化密切相關,當地民族特色文化優勢明顯,具有民族特色小鎮構建的良好基礎與條件。
旅游業在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屬于后發產業,在各產業中所占比重正逐年攀升,作用也日益凸顯。特別是2016年以來,吉林省旅游業的發展勢頭良好,每年均可實現旅游總收入超千億元。2019年年底,受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旅游業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打擊。因此,現階段總結與完善相關工作,為吉林省旅游業的全面復蘇做好充足的準備。
2016年,吉林省旅游業進行了各方面調整,重點發展“冰雪旅游”線路,深入實施“旅游+”戰略,推動旅游業成為吉林省第四大支柱產業。自2016年起,吉林省旅游業總收入呈現出以每年增收700億元左右的均速增長,接待人數也以每年2700萬人次均衡增長。
雖然接待游客人次與總收入均逐年增長,但從增速來看,2016年至2019年的4年間,吉林省接待游客人次下降了5個百分點,收入增速下降近10個百分點,說明吉林省旅游業整體發展速度正在逐步趨緩。雖然旅游業各方面的增速受當年總體經濟形勢、人均收入等諸多因素影響,但從某種角度看,吉林省旅游吸引力正在下降。
從2018年吉林省各地旅游情況統計表來看[1],吉林省西部地區(包括松原、白城)在全省位于中等偏下的程度。松原地區憑借著品牌與宣傳優勢,在國家A級旅游景區數量(均為13個)相同的情況下,旅游人次與收入均超過白城。尤其是查干湖景區,在每年冬捕節的基礎之上,逐漸向“全旅游季”過渡,拓展各類項目。
從2019年國慶期間吉林省旅游市場總體情況來看,省內游客游覽人次首次超過了省外游客,吉林省的旅游業“內循環”發展形勢日益明顯。此間,一日游、周邊游、自駕游、鄉村游構成了吉林省旅游市場的主體。其中一日游、周邊游產品增幅較大;與之伴隨的自駕游成為游客主要出行方式,比2018年“同期增長11.42%,達到819.36萬人次”;鄉村游符合一日游與周邊游產品的放松、休閑、親子等市場需求要素,游客數量已經占到2019年國慶市場的“29.61%,提升3.41個百分點”。[2]
因此,在總體市場趨勢有所放緩及特殊時期背景下,吉林省民族特色小鎮的旅游開發以適應市場需求的鄉村游、文化游為主,突出民族特色以吸引受眾,立足地區文化特點,擴大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利用。
民族特色小鎮是基于民族文化資源和地方產業優勢融合產生的,是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鎮。民族特色小鎮的旅游業,既可以作為主導產業,也可以作為輔助產業,有著靈活機動、可塑性強的特點與優勢。尤其是“旅游+”的業態組合,更加提升了小鎮的內生動力及創造性。吉林省在2017年發布《關于開展吉林省特色小鎮培育的通知》中提出:“要著重突出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旅游業態的特色小鎮格局,進而推動我省經濟建設,帶動特色小鎮周邊農村經濟發展。”[3]在今年公布的吉林省少數民族特色小鎮(共6個)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共18個)中,松原市長山鎮、東三家子鄉、善友鎮新家村、三駿鄉西達戶村、東三家子鄉瓦房村、烏蘭圖嘎鎮大德營子村、白城市向海蒙古族鄉紅旗村等7個村鎮被列入[4],說明吉林西部地區無論在民族特色小鎮建設,還是民族文化旅游市場方面均有挖掘的潛力。
民族特色小鎮具有旅游開發優勢,以旅游業為紐帶,可實現城市、鄉鎮、村屯的橋接。
從2019年國慶期間游客占比來看,吉林省內游客成為國慶黃金周的主力。隨著自駕游與周邊游的快速發展,城市與鄉鎮的頻繁聯動,有助于促進鄉鎮產業更新,獲得更為廣泛的收益;如引進先進農牧技術、數據化信息、人才資源及資金支持等,有效促進當地產業經濟的結構調整與升級,使之更適應時代需求。

圖3 2019年國慶假期吉林省旅游客源占比表
民族特色小鎮是立足于當地已有或有潛力的產業基礎上,作為地區主業或輔業進行開發。“旅游+”業態模式是拓展民族鄉鎮生產力的有效手段,不僅可以構筑小鎮有活力的特色產業,還可以在本地空間內實現資源要素的聚集,實現較快經濟增長,有利于實現本地區集體與個體增收。吉林西部地區長期處在省內資源配置與發展的不平衡狀態,旅游開發對鄉村振興、致富減貧具有很大的作用。民族特色的農家樂等項目可成為地方農牧家庭重要收入來源,有利于提升自我抗貧能力。
民族特色小鎮具有傳播和發揚這些文化的使命,將自己獨特的、鮮明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示給世人,是民族特色小鎮建設的重點,也是當地旅游產業開發的命脈。通過科學規劃設計,突出各類文化特征,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是民族特色小鎮建設與產業經濟發展的雙贏結果。
全國以旅游地產、休閑養生為主的特色小鎮層出不窮,很多是定位不清的盲目開發,浪費了地方各類資源。做好調研與分析,明晰地方小鎮的特色根本與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是特色小鎮乃至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吉林西部地區的民族特色小鎮旅游開發,要避免“共性”取代“個性”問題,找準當地民族文化與歷史資源優勢所在,堅持以特色立鎮的建設定位,推進城鎮、產業、文化、人本相融合。如查干湖旅游度假區舉辦的“春捺缽”開湖魚美食節活動,是以蒙古族文化與遼金歷史文化為主題開發的優秀旅游產品,突出了當地歷史民族文化,使之成為吸引游客的優秀旅游資源。
浙江烏鎮的特色小鎮建設初期是以旅游資源而著稱,如今其把握住“互聯網+”興起機遇,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并行發展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吉林省面對老工業基地轉型的困局,需要特色小鎮把握住當下技術產業機遇期。結合自身產業與資源優勢,實現有效整合,提振產業轉型發展。
當下,直播與短視頻經濟發展迅猛,以新媒體經濟形式宣傳推廣地區旅游產品與產業成為新業態。利用即時互動與帶入性特點的直播與短視頻,成為旅游業“曲線”復蘇的蹊徑。湖南芙蓉鎮利用拼多多這一電商平臺,推出“重逢芙蓉鎮”主題直播活動,芙蓉鎮鎮長吳霄身穿民族服裝在直播鏡頭前介紹當地風景民俗,當時在線觀看35萬人次,獲得600萬留言和點贊。[5]“云”端旅游構筑的“直播+旅游”不僅為旅游業復蘇做了良好鋪墊,也推動了旅游業的轉型升級。這對吉林西部特色小鎮的旅游業開發“彎道超車”具有啟示性作用。
從旅游產業開發的過程來看,旅游周邊產品與文創商品的開發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吉林西部地區民族特色小鎮應根據本省旅游數據,重點開發鄉村游、自駕游、中短途游等旅游產品。以踏青、賞花、采摘、康養、研學等為主題,深入發掘地方特色與優勢,推進農業、種養殖等農旅項目的發展。針對城市旅游消費人群特點,豐富攝影、徒步登高、拓展訓練、文化養生、休閑度假等系列產品,通過新穎的活動模式吸引更多客源。

圖4 參賽作品類別
吉林省旅游文創產品開發相對滯后,從吉林省發布的參加“2020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參賽作品名單[6]來看,吉林省旅游文創產品以食品類為主,而較為流行的電子類產品和傳統工藝品開發依然落后。需要根據民族地區的文化特點,開發具有更強的地域性、品牌性、實用性、創新性、市場性、工藝性、示范性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