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博
(遼寧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36)
2018年11月24日,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教育對話在北京召開,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在活動中表示,中國愿與沿線各國一道,秉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理念,共同構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機制,全力打造“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1]2019年4月25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作為我國2019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此論壇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再次推向國際論壇。[2]孔子學院作為漢語國際教育最具代表性的機構,在當今國際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鑒于此,分析“一帶一路”背景下孔子學院的發展現狀,總結其面臨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及對策,以期為促進孔子學院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最終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愿望的實現提供一定參考。
據國家漢辦網(www.hanban.org)資料顯示,孔子學院是中外聯合創辦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其目的在于為世界各國提供中國語言文化學習的平臺,為國際交流互通搭建橋梁,促進世界各國友好往來和文化多元發展。
自創辦以來,各地孔子學院憑借獨具特色的運行機制和辦學模式,培養了眾多熱愛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外來友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者,成為漢語國際傳播最具代表性的機構。[3]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全球已有158個國家設立了535所孔子學院和1134個孔子課堂,具體設立情況如表1所示。從總量上來看,歐洲和美洲開設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最多,表明我國經濟實力與文化實力的顯著提升。

表1 全球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數量
在各國創辦數量方面,結合來自新華絲路網(www.imsilkroad.com)的相關數據資料,整理出“一帶一路”沿線65國設立孔子學院情況,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65個沿線國家中共有53個國家設立了155所孔子學院,占比為81%;其中,孔子學院數量最多的國家為俄羅斯(19所),其次是泰國(16所)。近兩年來,增設數量較多的國家有俄羅斯、斯洛伐克、波黑、老撾、匈牙利、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度、白俄羅斯等。2019年10月25日,在中巴商貿論壇上,孔子學院總部與戈亞斯聯邦大學簽署了《關于合作設立巴西戈亞斯聯邦大學中醫孔子學院的協議》[4-5],“一帶一路”沿線第155所孔子學院成立。
從年度建設情況來看,根據國家漢辦網記載的154所孔子學院資料,統計出沿線各國每年創建數量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自2004年至2019年,“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創辦孔子學院數量以4.7所/10a的速率減少。其中,2006年創辦數量最多,共27所;其次為2010年(19所)、2013年(14所)、2014年(13所)、2018年(12所)。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建設以后,至2019年共創辦孔子學院54所,發展速度較慢。

表2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孔子學院數量

圖1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孔子學院創辦數量年際間變化趨勢
基于對“一帶一路”背景下孔子學院發展現狀的分析,進一步探討其發展存在的問題。從數量上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孔子學院近年來增設數量呈減少趨勢,明顯供不應求。[6]孔子學院作為中國與國際交流的紐帶,是“一帶一路”倡議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部分。而據目前孔子學院的設立狀況來看,“一帶一路”沿線的65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2國還未成立孔子學院,占比18%,這些國家與我國貿易往來也很密切,并且十分積極地參加“一帶一路”建設。例如,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辦公廳政策與傳媒事務顧問夏班曾在會議上表示:“敘利亞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非常重要的伙伴國,也希望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相信敘利亞、伊朗和伊拉克能夠架起聯通的橋梁與紐帶。”[7]孔子學院的建設應滿足沿線各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性,而目前孔子學院的數量供不應求。
從分布情況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孔子學院分布不科學。一般來說,國家人口數量越多,語言學習的需求越大,應建設更多的孔子學院。但從目前狀況來看,除俄羅斯和泰國外,其余各國孔子學院數量均未超過10所,且大多在5所以下。有19個國家只有1所,占比近30%。這些國家中有許多地區人口基數較大,并且在國際交流合作中活躍度也很高。例如,越南人口總數超過9000萬,近年來,越南躋身中國十大出口市場,成為中國在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中越貿易和投資合作情況甚好。[8]鑒于此,僅1所孔子學院遠達不到其漢語文化學習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學院數量不足的國家并不少。[9]
“一帶一路”政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其目的在于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10]因此,“一帶一路”建設是漢語國際傳播難能可貴的發展平臺,孔子學院作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應努力把握好“一帶一路”倡議這一良機。基于對“一帶一路”背景下孔子學院發展問題的分析,針對如何使孔子學院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從發展模式上來看,孔子學院應開拓教學模式,增加辦學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指出:“我們要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11]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說,孔子學院不應只滿足于漢語及文化教學,還應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優秀人才。這就要求孔子學院在教學模式上做出必要的改革,擴大教學模式,增加辦學特色。例如,與外方學校合作,開設一些多元化漢語教學課程,涉及廣泛的專業科目,激發各界人才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興趣;吸引相關專業并在漢語文化學習中達到一定水平的外國學生到中國留學,深入了解“一帶一路”文化,這樣不僅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吸納人才,也可以解決部分學者的工作問題。
從運行機制上看,在國際背景下,完全統一的運行模式必然無法滿足多元化需求。對于孔子學院來說,應按照各國具體情況研制不同的運行機制。例如,根據“一帶一路”政策特點,沿線各國的孔子學院應有專門的制度條例,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另外,沿線各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加之地域文化差異,完全統一的法律條令必然不能滿足全部參與國的需求。因此,政府應結合各國文化差異、貿易往來、政策制定等多方面具體因素,制定不同的、符合實際情況的運行制度。例如在教材方面,孔子學院應因地制宜,編寫不同版本教材,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材應突出這一建設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