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章
(洪湖職業教育中心 洪湖市高級技工學校,湖北 洪湖 433200)
中等職業教育是國家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以下簡稱職教20條)中多次提到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一些有關職業教育的國務院和國家部委的文件、政策、理論、精神等都包含了中等職業教育,如“三教”改革,就應首先在中等職業學校實施。中等職業學校一方面應多舉措引導、鼓勵教師進行“三教”改革,另一方面應為教師開展“三教”改革提供服務和政策組織保障。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教學改革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改革由于受到教育觀念、資金、生源質量等問題的制約更是任重而道遠。
“三教”改革是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的簡稱,是職業教育改革在策略方法層面上的突破口和關鍵。“三教”改革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它們形成了一個閉環的整體,解決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三教”改革是不可割裂的系統工程,須統籌規劃。談“三教”改革,一定要以課程建設為統領,課程建設是“三教”改革的集成點。
實施“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中職學校“三教”改革的目標是打造優秀的職教師資團隊,落腳點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高職院校(本、專科)輸送優秀技能人才,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改革的目標也是保證,但如何認定“雙師型”教師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從理論上講,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就是“雙師型”教師,在操作層面,根據“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多管齊下豐富教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特別是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組建一個實踐能力強,能夠勝任多模塊教學,能夠帶領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比賽并獲得榮譽的教師團隊,是中職學校教師改革的當務之急。
3.1.1 加強理論培訓,引導教師轉型發展
中職學校教師普遍缺乏職業教育教學理念,導致改革方向不明,思路不清。大部分教師并非畢業于師范院校,學生時代接受的是普通教育,或是從其他學科轉型而來,對技能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少部分教師雖有改革創新思維,但由于沒有職教理論的指導而不知系統的策略與方法。因此學校層面應遵循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通過專家講座、學習交流、召開研討會、個別診斷、理論知識考試等各種方法和手段豐富教師的職教理論素養,可以采用以點帶面,以優秀團隊帶動后進團隊的方法分階段推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教改人人過關”“優質課堂人人建”等強制性活動來反促教師職教理論學習,讓職教理念深入人心。
3.1.2 落實頂崗實踐,培養教師實踐能力
怎樣迅速便捷地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組織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是最好的方法。中職學校也應落實職教20條中規定的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的主要任務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向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學習,了解現場生產、技術、設備、工藝或設計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參加實際操作,掌握新科技、新工藝的操作技術,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學有余力的教師還可完成以下次要任務,即開展企業調研,編寫實訓教材,收集教學案例,開拓實訓基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方式,提升服務企業的專業技術能力。
3.1.3 引進和招聘技能型人才
職教20條中規定:從2019年起,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筆者認為,上述規定同樣適用于中職學校,而且中職學校更應率先遵守此規定。在引進和招聘人才中,中職學校應聯合主管部門,打破學歷壁壘,創新方式方法,以技能作為主要考核點(常見的招聘方法雖分筆試和面試,但主要考核內容為知識結構),以行業技能大師作為引進對象,以技能型人才作為招聘對象,以豐富教師團隊結構,提升教師團隊整體實踐能力。
3.1.4 校企合作互兼互聘
職教20條中規定: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筆者理解的雙向流動就是通過校企合作實現教師和師傅互兼互聘。從企業聘任師傅作為學校兼職教師,授課地點可選企業或學校,由學校支付勞動報酬,企業技能大師工作室設在學校,便于交流與技能傳授;同時,選派優秀教師赴企業開展職工培訓和技術咨詢,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教學探索,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兩種形式。通過互兼互聘,吸納企業師傅作為教學團隊的核心成員,同時教師融入行業和產業,成為企業技術力量和策劃團隊、顧問團隊的主力,這樣組建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實際成為了“大職教”的主體和骨干力量。
在專業課教學中,首先明確“教材只是參考書”的觀點,“學什么”不是教材內容規定的,而是由參照國家專業標準制定的本校課程標準規定的。目前市場上各種版本的專業課教材很多,但精品卻不多,適合中職學校開展項目化教學的教材則更少。因此一方面教師不必迷信教材的權威,照搬教材目錄進行課程建設,另一方面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應主動參與教材建設,把教材開發作為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來落實。新時代下,國家鼓勵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案例和教學項目,建立動態化、立體化的教材和教學資源體系。教材開發的團隊不應只是校內教師,還應包含企業技術人員;教材開發的支撐平臺是校內外實訓基地;教材開發的形式是項目——任務式,此形式不是舊形式章——節式的簡單復制重組,而是依托具體的工作任務,以完成相對獨立的事項或服務作為主線來編寫。
對教師而言,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教師職業生涯中最容易出成果的地方,而且常改常新,永無止境。課程建設從建立課程標準開始,撰寫教案或單元設計、授課PPT、收集和整理課程資源是中間環節,拍攝微課與慕課,課程資源網絡化是較高要求,信息化時代下做到課程資源全球共享,既適合在校學生,也適合社會大眾學習參考是最終目標與要求。對中職學校教師來說,創建省市級和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是現實的目標。課程資源建成后也不是靜止不變的,而需動態實時更新,更新的依據是學生和大眾的學習習慣與產業升級情況,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等。
課堂是知識和技能傳授的主陣地。隨著職教改革觀念的深入,課堂的外延也發生了變化。課堂包括了傳統的理論課堂、多媒體和信息化課堂、工廠實訓基地的實訓課堂等。傳統課堂教學的特點主要有兩點,一是以教師教為主;二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線。評價教師教學水平高低,教學效果好壞的標準也是由此兩點引申而來。因此傳統教學的弊端也十分明顯,主要表現為學情分析不夠具體細致,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沒能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創造力,技能訓練不系統。因此職教課堂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有效課堂,具體包括兩點:一是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改革傳統的“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職教課堂中,教師要明確角色定位,教師由演員變身教練、導演、組織協調者,學生才是主體,是演員。教師的工作是:安排任務、說戲(示范操作)、協調攝影攝像等力量(組織學生討論互評、聯線企業專家等);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根據工作任務準備工具,觀摩教師示范操作,反復練習,參與討論互評等。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在傳統講授法的基礎上,運用頭腦風暴、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項目任務驅動、行動導向等教學方法和教學法,運用信息化等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組織課堂秩序。大部分課堂的教學效果可以通過學生提交的可視化成果(作品等)來考量,這才是評價教師教學能力的主要標準。二是以能力培養為宗旨,以技能培養為主線。首先,要注意技能培養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項目任務中的技能點,可以設計由點及面,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技能向綜合技能的培養體系;其次,要正確處理技能培養與知識傳授的關系,不是先學習理論知識再進行技能訓練,也不是技能熟練后再補充理論知識,而是講練結合,把知識點的講解揉和在技能訓練過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理實一體化。職教課堂中涉及的理論知識不必系統化、深化,與技能訓練關系不緊密的知識點不是學習的重點和目標。
“三教”改革在一些中職學校推行緩慢,其直接原因當然是教師的職教觀念不強,職教理論薄弱,對職教作為“類型教育”的問題認識不清。但究其根本原因,還在于學校推行改革只停留在宣傳倡導層面,沒有從制度層面入手,沒能建立系列制度和措施來為改革保駕護航。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完善相關機制和保障措施。
對教法的評價與對教師的評價密不可分,應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結果導向評價與過程創新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發揮教研室的作用,注重教法研究與交流;在評價上,主要看課堂是否“有用、有趣、有效”,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否激發了學生興趣、潛力和優長,以學生的德技提高的程度為最終評價標準。
獎勵性績效工資是中職學校的一個良好的杠桿,可以用來撬動教師參與“三教”改革的積極性,具體來說,學校可以出臺類似的政策與辦法如《“雙師型”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績效管理與獎勵辦法》、《教科研績效獎勵辦法》、《職業技能競賽與競賽指導獎勵辦法》、《有效課堂認證與獎勵辦法》等,而且隨著改革的深入不斷調高獎勵標準。另外,學校可啟動校級及以上教科研立項工作、課程建設立項工作,并都給予經費支持。
實行教師分類管理,建立健全分類設崗、分類評價、分類晉升等崗位聘任與職稱評聘制度,對“雙師型”教師給予重點傾斜。在職稱評審中打破“唯科研”“唯論文”“唯資歷”的觀點,對“三教”改革成果進行量化計分,特別是對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改革、課程建設、實訓室和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和頂崗實踐、職教師資培訓的教師進行積分獎勵。
“三教”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實施“三教”改革需要配備“雙師型”教師,用最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最能滿足企業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養。三教”改革的路徑必須從產教融合的角度找準突破口。“教師”的改革,應以“雙向雙融通”為主要途徑,校企雙方師資互兼互聘;加大培訓和引進力度,培養教師的專業能力、實踐教學能力;“教材”的改革,要按照項目任務的要求編寫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教法”的改革,要以“行動導向教學法”為主,在真實或仿真的環境中進行教學,實現“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邊學邊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