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程程
(身份證,37061219930823****)
大數據技術、智能化技術蓬勃發展,以此為依托的新經濟如火如荼,各個國家都在經濟競爭領域進行了投入的巨大,競爭人才、競爭項目,占領技術上的高地。從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給出的相關報告可以看出,2017年到2018年,全國GDP總數的20%以上,都是以技術作為依托的經濟類型,并與數字經濟高度相關。
經濟學方法論就是經濟學的科學觀,指應用科學的邏輯思維去觀察經濟生活、看待經濟生活、論證經濟生活當中的一些事實,對于經濟發展的走向進行科學的規劃與引導。經濟學理論是一種科學的研究范式和具體的研究框架,可以幫助經濟學家按照經濟發展的相關事實,對自己的探索道路和行為方式進行規劃。
從目前經濟學的發展研究可以看出,在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上,通過經濟學理論論證方法可以對經濟進行有效的指導,從亞當斯密的自然經濟學說,到凱恩斯的政府協調控制理論,再到馬希爾的方法革命論等等,經濟學理論從完全支持、充分信息的假定出發,建立了科學的自動均衡模型。尤其是經濟學當中的新古典方法論,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目前的經濟指導當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新古典經濟方法論將人同質化展現,經過完整預期假定,認為人是充分理性的、人和人之間在信息的掌握程度上也沒有顯著的區別。這種同質化地看待方式降低了經濟分析的難度,構建起了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和宏觀經濟學的經濟分析基礎。
但是,從目前的數字化經濟和信息化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這種新古典經濟方法已經脫離了經濟生活的實際。新經濟更加側重于技術化、數字化和工具化,也就是說,以數字經濟和信息化經濟為特點的新經濟,最大的特征是異質性,這與新古典經濟當中的同質性假設南轅北轍。在對新經濟現象進行分析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全面考察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是實際存在的,而不取決于年齡、教育背景、家庭環境、實際行為等等。對于經濟學理論學家來說,是堅持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同質化傾向,還是從現實出發,考慮到新經濟的異質化特征,是重要的課題[1]。
在新經濟模式下,必須要考慮到網絡經濟和數字化經濟的抽象性特征。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尤其是在這種新的分工協調方式之下,數字化的網絡平臺需要人人參與進來,每個人都可以進行自主意愿的表達,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自主的選擇和自主地參與。但是,無論人在理性條件下做出何種情況的參與,其參與的狀況程度和效能都是不一致的。每一個人的心智個性化和差異化服務的實際能力,決定了其在各個平臺當中參與程度的高低。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進行靈活的意愿表達,這就取締了傳統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當中的代表(不論是代表消費者還是代表生產者,都被新經濟發展模式所取代)。因而,在進行經濟理論分析的過程當中,要跳出同質性的考察限制,建立差異化和異質化的平臺,進行全面的分析。
在新經濟模式下,進行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還要重視到組織結構的創新,尤其是網絡平臺當中,信息和資源是相對開放的,這一點對任何人都是一樣。不論是在程序代碼、源代碼還是在信息的獲取方式上,每個人理性和認知能力的差異雖然有很大,但是平臺給出的信息和資源本質上并無差別。具體的應用效果由資本功能本身的差異決定。也就是與人的認知能力、使用能力和資金資源的調度能力有關。在組織結構創新的過程當中,人如何運用平臺給出的相關資源進行重組、將主體、客體、人和資本的一致性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直接決定了對于信息和資源的利用程度[2]。
1、經濟模式的變化
新經濟的發展突破了傳統對于數量和價格的關注,而更加關注生產的多樣性、生產的品質、服務的等級等等。在新經濟模式下,商品的品種和質量是不同的、異質的。因而單純從均衡超越角度、價格二維角度和同質均衡角度對于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只有站在廣義均衡角度,對資源的配置效果和利益的博弈動態平衡進行統籌分析與把控,立足于異質性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論,才能夠面對紛繁復雜的新經濟局勢,進行更加靈活的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把握,接近新的生活實際情況,建立起完整的框架,適應未來經濟模式的發展,對于當下的經濟指導做出更加科學的規劃。
2、關注經濟的流動性
在新古典經濟理論分析當中,有一個基礎性假定,也就是資源是稀缺的,每一個經濟層面的理性人都要對資源進行爭奪。這里的資源不僅只有形的物質資源,也只精神方面的稀缺資源等等。排他性是經濟行為當中的一個主要特征。人對于資源的爭奪方式就是占有或擁有,在這種擁有權分析角度下,對經濟的認定模式主要符合封閉性的相關特點。
然而新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數字網絡的發展,突破了這種資源的稀缺性限制,在網絡平臺當中:(1)虛擬數字和信息資源雖然并不是全覆蓋的,但是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可以進行數字化的轉換,通常這種轉換成本非常低甚至是無成本。(2)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不論人們貧窮或者富有,都擁有一定數量的財富,但這些財富并不一定投入到了實際使用階段,例如,很多人的車輛都只在上下班通勤以及節假日外出時使用,其他時間并不使用,甚至有一些限號地區的人們,擁有兩臺以上的車輛以供出行,大部分的車輛都處于閑置狀態。(3)而在新經濟模式下,基于互聯網和數據共享,人人參與變成了現實。例如蔡司就在其著作當中指出,共享經濟已經改變了傳統經濟資源的稀缺性,人人擁有不再成為人人追求。產能過剩、共享平臺和人人參與,可以改變經濟運行的模式。
3、使用權替代擁有權
在新經濟學理論方面,凱文·凱利指出,使用權正在逐漸替代擁有權,成為主導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這種輕型化、減物質化的相關服務升級,符合產品的創新趨勢。在這種新經濟模式下,基于軟件升級帶來的服務模式改變,已經成為未來經濟的基礎發展方向。
基礎設施的完整程度對于服務的支持作用是前所未有的。這種服務并不主張所有權、并不伴隨排他性、控制性,也不產生相關的責任,而是具有實時使用特征。也就是說,該種商品的生產以及流通,必須通過滿足各實現人們的相關需求才能夠真正體現其價值。在這種經濟模式下,短期使用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常態,人們更愿意通過租用、租借、許可和共享來實現同樣的需求效果,并不強調長期的擁有,這就導致去中心化成為了新經濟模式的關鍵詞。
4、平臺協作共享
新經濟形勢強調平臺協作的共享方式,而經濟共享、信息資源共享是這個平臺上基礎默認的條件。
人們在該條件當中相互之間的連接會不斷地加強,所有權會被打壓,使用權將日益重要。該種平臺協作的共享方式,主要基于大數據以及云計算作為基礎的輔助窗口,通過云端工作的對接,延伸自我功能。李集在研究當中指出:云端就是我們靈魂的眼神,通過這種人工智能的學習方式以及云端設備的終端控制力量,所有權的孤島將會日益被打破,以云端控制為中心的共享世界將會被搭建起來。
該種經濟協調方式基于對生活以及生產方式轉變的全面觀察,對于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現象進行了集中的分析,該研究當中指出,在未來的經濟生活當中,不需要對物品進行保管、維修、修理和更新,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占有,就可以彰顯自身的財富和身份。這種降低成本的使用方式,既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也適應數字經濟、網絡經濟、共享經濟信息經濟的生產力發展方向。從這個角度來看,從擁有權中心論向使用前中心論的轉變,是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重大挑戰。
在新經濟組織當中,分工導致專業化帶來相關的產業協調,作用于市場、企業當中,就體現在信息交互流程上。隨著數字經濟、信息化經濟以及網絡經濟的發展,網絡平臺和軟件應用之間的分工組織模式,打破了傳統市場和企業之間的組織協調關系。平臺和軟件應用之間屬于合作和協同,形成一種共享經濟的效應,雙方都是自愿參與到建設的過程當中來的,不需要任何許可,都可以進行自主的經營。同時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利用,平臺協調所體現出來的市場化并非企業形式的,這也是未來經濟的主要發展方向[3]。
綜上所述,新經濟對于經濟學理論帶來了多種沖擊和挑戰,從分工協調方式和組織結構創新角度可以更好地把握新經濟發展的脈絡。從本文的研究可知,分析新經濟對于經濟學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有利于我們從發展的角度看待目前經濟模式的轉變以及產業的升級。因而我們要加強系統性研究、創新思路,從分工協調方式和組織結構創新角度對于新經濟的發展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