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曉璇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句容 212400)
高職院校的專業普遍具有應用性強的特點,園林技術專業也是如此。如果一味按照課本說教,學生缺乏實踐,對教學必然會有負面影響。在信息化背景下,推動教材與教法革新,對學生進行多元化教學,推動建立實訓基地,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
(1)背景1,專業群教學模式。專業群是指一個或多個辦學集體,因為教學對象相似,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構建成一個集體的專業群規模,“開放式實訓基地”“雙師教學”“集思廣益革新課程”等等,隨之進行規模化、集體化、系統化的教學,讓教學資源最大程度共享,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專業群教學模式成為高職院校的教學重點。
(2)背景2,高職學生。要明確的是,高職院校的生源素養比不上普通高校,同樣的一個知識點,可能講解更花費時間,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給學生提供直觀、更清晰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能更好“消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多元化教法革新,制作最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意義重大。
(3)背景3,院校特點。高職院校與中學不同,給學生課外時間較多,旨在培養學生課外自學能力,但學生自學意識較差,效果并不好,需要加強督促。
(4)背景4,園林技術專業。園林技術專業本身需要通過實踐去驗證所學知識的專業。因此,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和機會,而專業群教學模式能夠集中資源,通過與企業合作實現這一目的。
(5)背景5,社會因素。“企業”“社會”“學生”,這三方面是有機聯合相互促進的關系。目前各大院校紛紛開展了校企合作制度,給學生提供服務和學習平臺,三者之間的聯系還會延續到學生畢業之后,對學生就業有積極作用。因此,加強校企合作,對企業、對學校、對學生都有益處,三方受益。
(6)背景6,信息化技術。這里的信息化技術范圍較廣,不僅僅指多媒體技術,配備多媒體技術會讓各類教學方法更深入、更有效,還指通訊技術,打造移動學習、實時互動、遠程協作的學習模式,以“雙師教學”為例,教學資源共享,讓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或交流突破時間、空間、學校、方式的約束[1],通訊技術的引入,對學生影響最大的還在于幫助學生管理其課外時間,督促學習。
(1)目標1,教法方面。推動教法創新,教師與教法優秀,才能保證教出來的學生優秀,有關教法創新,專業群內的教師集思廣益,共同歸納教學經驗,群策群力共同創新,內容要圍繞三點進行:第一,緊密結合園林行業的發展趨勢,發展主流技術,從園林企業的實際運用中取材[2];第二,根據學生特點展開教學,創新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第三,多元化教法,盡可能多的開展各項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教學方法最有效,最貼合。
(2)目標2,校企合作方面。專業群規模更大,能獲得和更大企業合作的機會,同時保障自身利益,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給學生創建服務與學習的平臺,以練代學,以賽代練,學習和實訓齊頭并進。
校企合作,共建“生態園林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一流賽訓中心,對企業,對學校,對學生都有好處,具體包括:對于園林行業企業來說,首先,學生作為生產勞動力,在良好完成工作的前提下,能給企業節省部分成本開支;其次,學校是專門研究理論的場所,企業與專業群內多個學校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在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難題,可以向學校尋求幫助;最后,企業在學生畢業后,能獲取更優異人才,提升自我核心競爭力。對學校來說,首先,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豐富了教學內容;其次,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最后,打造名校品牌,有助于院校發展。對學生來說,既得到了實踐的機會,讓學習更深入更有效,又可以獲取一定報酬,補貼生活。綜合來看,校企合作是三方共贏的局面,良好的校企合作需要加強三方認知才行。
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是同一種模式,即前期在校內實訓平臺或其他專業群聯合開辦的實訓基地內實習(前兩年),給學生提供設備材料,但實習的效果必然比不上實際運用,在后期跟隨企業實習(后一年或后半年),進入企業內頂崗工作。但事實上還有其他合作模式,比如“校園工作模式”,給學生派發工作訂單,實際模擬工作,既是學習也是工作,學生在熟悉的環境內工作,壓力不會太大,并且可以得到相應工作報酬,興趣與熱情會更高,再比如“工學交替模式”,在校學習之后,去企業頂崗工作,之后再回校學習,再跟隨企業工作,如此反復,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夠最優化培訓效果[3]。
第一,在教師的選聘階段做好把關,選聘更優秀、最適合的人才,組建高水平師資隊伍,教師優秀,才能確保教導出來的學生優秀;第二,在選聘結束后,園林技術專業群還需要牽頭時刻做好培訓和教研工作,根據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設立等級,布置針對性的培訓事宜,另外,設定園林技術專業群教研目標,組織開展教研會,群策群力,讓教師分工協作,每人負責擅長的部分,持續推動教法革新,創造最高效教學模式,持續提升教師的授課水平;第三,創新雙師教學團隊,何為雙師教學?指一名教師進行線上遠程教學,一名教師負責線下實地教學,學校與學校之間相互合作,取長補短促進共同進步,最大化教學資源利用,為學生提供最優的教學服務,兩位或多位教師聯合備課,分配教學工作,協調平衡。
(1)教師要明確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內涵。多元化教學方法包括卻不限于:①項目法:給學生設定某一項目,以此為目標,讓學生成為園林技術企業的一員,自主搜集材料并完成當前項目,進而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②案例教學法:以實際案例為根本展開教學,讓學生的思維發散不至于沒有方向,在案例中尋找課本上的知識點,加深學生印象[4];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線上(課前)讓學生先一步學習,線上成了學生學習的階段,等線下(課堂)時,卻成了反思糾錯的階段,這個階段教師成了引導者和糾錯者的角色,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形成深刻印象,等再到線上(課后),再進行鞏固性練習;④雙師教學:上文有過闡述,這里不再贅述。篇幅原因不能一一介紹,開展教法革新的前提,就是教師要明確多元教法究竟是什么。
(2)教師要探索如何將多元教法有效融入課程的策略,這時候一般通過校外學習、校內培訓或參與教研工作來完成,教師積極參與教研工作,和其他教師探討或學習教法,群策群力,吸取寶貴經驗,持續推動教法革新。
在校企合作建立的實訓基地中,教師仍占據重要作用,積極和合作企業派遣來的技工交流,教師代表理論,技工師傅則代表實踐,相互融合共同督促學生的實訓和學習,提升實訓教學的效果,積極為學生講解各類知識,爭取將課本上的知識能夠運用到實際中去。
在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學生因為思想成熟度、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的不同,必然會導致學習效果不同,要對學生身上的差異點及時了解,并以學生為根本,創新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簡單來說即是:對學習較好的學生適當放松管教,提出更高的要求,挖掘其學習潛能;對學習較差的學生加強管理,讓差生感受到自己沒有被放棄,還在被關注,對差生多提問,多交流,幫助差生找出學習問題所在,進一步改進,當然,這里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介紹簡單,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具體學生分層和不同培養模式。
第一,教師和學生建立課堂外的聯系,借助移動學習、實時互動、遠程協作等手段,學生遇到困惑及時提問,教師及時解答,擺脫時間、空間、方式上的束縛,讓教學更有效;第二,在學生去企業頂崗工作時,教師也需要和學生保持聯系,幫助學生將實踐和理論融合,并維護學生權益。
在信息化背景下開展專業群教學模式,將教學資源最大化共享、利用,集思廣益推動教材與教法革新,并且和社會園林類企業合作,打造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推動建立實訓基地,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