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陽市黃許職業中專學校石兵,鄒貴輝
當前國家在職業教育方面大力推行校企融合、產教融合的教育理念。校企合作共建校內專業實訓基地,就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之一,也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
通過校企合作或“訂單式”培養,能夠為企業定向培養生產一線后備專業技術和基層崗位管理人才,穩定地為企業輸送后備人才。結合企業提供的工作崗位,學校建立固定的實踐、就業基地。通過學習,使學生積累更多的實踐操作技能和經驗,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汽車產業的特性決定了它既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根據漫長的“產業鏈”要求相應的教育鏈為其提供人力資源支持和保證。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可以提高學校專業整體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及分析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推進學校專業整體教學改革。
學校和企業共建實訓基地有著相同的目標和方向,是支持和互為支持的關系。校企共建實訓基地能創設真實的工作情境、實訓教學環境,企業給予人財物的援助,及時更新實訓教學設備,引入企業標準。對人才的培養來講,融入企業真實工作場景,便于學生畢業盡快融入企業生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便于企業對人才的前期培養,后期的選拔,推動企業發展,實現學生、學校、企業三贏。真正意義上從行業企業實際出發,解決企業用人難、人才標準不統一,進而加快培養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所需要的一線維修人才,為當地乃至國家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可以大力開展汽車維修技能競賽,促使一線技能型人才大練兵,推進企業一線員工素質提高;開展各級各類培訓,發揮實訓基地產學研的功能,加快維修行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技術新工藝的吸收和推廣應用,形成良好的區域和片區交流平臺,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助推作用。
(1)滿足教學要求。相對于學校原有實訓設備種類更全面,產品更新穎,數量更充足。
(2)代表技術前沿。目前國內大多數中高職院校自行購買的實訓臺架,大多為教學儀器廠家生產較為落后的已經淘汰的設備,不利于教學的開展和技術更新。因此要代表目前主流維修設施設備和車型,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暫不落后。
(3)適應競爭需要。在建設上盡量多角度考慮,既有主流的維修設備和車型,又融入家用、商用車型特點;既有專用設備,又有通用設備;彌補學校與學校之間專業建設的競爭造成的短板。
2.2.1 政策扶持約束機制
為保障實訓基地正常運作,必須通過制度進行約束,建立責權利明晰的管理制度,規范校企雙方的行為。國家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建立校企合作共建的框架,共同約束雙方的權責利。為促進校企合作的整體優化,通過國家政策引導從而推動政府支持、汽車行業指導,形成企業化、專業化的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校企雙方明確雙方的權、責、利,可建立外聘企業專家技師管理制度、共建基地使用管理制度、企業兼職教師管理制度及學生實訓管理制度等。
2.2.2 激勵評價考核機制
建立激勵機制,最大限度調動雙方積極性。學校引入企業文化、企業生產標準和流程,并邀請企業管理人員、師傅和技師參與實踐教學和指導,下發課時費和管理費。對于兼職期間表現優秀的企業人員給予表彰,提升其待遇,并邀請他們參與教學、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等。同時,學校專業教師可以到企業兼職和服務,形成學校和企業良性互動局面。
2.2.3 校企合作利益機制
要保證實訓基地穩定、持續運轉,關鍵在于立足校企利益訴求,實現校企資源優勢互補,建立長效利益共享機制。學校和企業均是利益的共同體,學校提供基礎設施,企業提供設施設備。企業優先選用實習學生,解決用工難問題,優化企業人力結構。學校為企業員工進行專業理論、文化修養、拓展訓練及辦公自動化等培訓。校企共同管理經營實訓基地,合理分配利潤成果,確保校企雙方既得利益,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主要是由學校提供基礎建設場所,由企業提供設備設施及原材料等。根據企業生產服務工作過程需要開發設計課程,采取“課堂+工廠,培訓+崗位”的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學生解決企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教學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實訓基地既有產品生產功能,又有技能實訓功能,還兼具社會培訓和技能評價功能,同時承擔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功能。采取“產教相融、工學交替”的運行機制,實現學生在校實習實訓與企業實際生產“零距離”。
2.3.1 適應教學的基本技能實訓室
根據學校專業教學特點,建設適合專業教學的基礎性實訓室。現建設有汽車發動機構造、汽車底盤構造、汽車電器構造、汽車車身構造等基礎性實訓室,每類實訓室都設有30個以上工位,可同時開展4個班的基礎技能實訓,用以專業學生初學的基礎訓練。2.3.2 適應企業特點的工種模擬實訓車間
結合目前主流維修企業特點建設相配套的實訓車間,如汽車整車實訓車間、汽車美容實訓車間、汽車鈑噴實訓車間、汽車銷售模擬前臺、汽車理賠和應急處理中心、汽車保險銷售、結算中心等。學生可以在類似企業環境中學習技能,同時根據自身特點和崗位實訓,確立個人發展方向,朝著專業化人才努力。
2.3.3 生產性實訓車間
在國家政府扶持下,以行業協會為依托,組織多家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如引入企業4S店或建立二級維護以上汽車維修廠,集汽車銷售、售后服務、配件營銷、保險理賠、汽車物流等功能為一體的實訓基地。由企業獨自經營,獨立核算,創建最真實、最深入、最實惠的校企共建基地,滿足學校專業學生教學實習和頂崗實習,實現校中廠和廠中校的基地模式。
課堂教學中,有基于企業生產的布局與工位設置、有企業生產的文化氛圍、有真實工作任務作為實訓任務,實現實訓教學情景化、學生管理企業化,由“虛擬、模擬”向“真實”遞進轉變。課程設置與安排、評價與考核均將引入企業元素,課程體系建設將會隨著企業的發展而動態調整,人才培養也凸顯現代行業企業崗位需求。為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要,勢必會對學校汽車維修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新的挑戰。
校內共建實訓基地將實現教學項目與汽車維修項目對接、教學過程與維修過程對接、學生角色與員工角色對接,最終實現教學與生產的高度融合。企業師傅與學校教師進一步拉近距離,相互交流和融合,比將促進教師成長,教師的教學理念、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得到加強,勢必會涌現出一大批理論水平高、業務能力強、技術技能過硬的“雙師型”或“三師型”教師。
校內共建實訓基地的功能強大,不僅滿足學校專業教學和企業員工培訓,還能開展各級各類的社會下崗工人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退伍軍人培訓等,進一步提升學校服務當地經濟建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