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萍 郝一璐(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1)在中國畫的創作中,它是一門比較完整、系統的藝術學科,中國畫中藝術創作形式早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表現形式。它對藝術形式的表現上近代畫家都做出了具有獨特自我風格的大膽嘗試。這種大膽嘗試不管是在空間或是構圖、筆墨、設色、用筆、用墨都有著現代美感的加入。中國畫也進入了一個更加鮮活的境地,雖然發展現代的構成方式沖擊著傳統構圖理論,也使中國畫進入一個全新的高度。這沖擊著傳統筆墨構圖方式的同時,也給它注入了全新血液。中國畫具有獨特的寫意性,它是在藝術哲學的理論指導下所萌發的,這種傳統文學相統一的繪畫理念,中國畫寫意性的生成是歷史必然的。它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精神境界與自然物象的高度統一。
(2)中國畫的寫意性在慢慢地成熟與發展中不斷地前進中,它是一種思想意識,一種精神寄托,一種高度情感概括,它貫徹著中國畫的藝術創作思想。新的繪畫理論也對畫作進行大膽創新,使國畫的現代美感得到升華,同時現代繪畫的構成理念也沖擊著傳統繪畫理念,它活躍了思想,開闊了新一代人的眼界,使中國繪畫更上一層樓。
(3)中國畫中最能表現寫意性的正是黑與白,黑與白在《易經》上有“一陰一陽謂之道”。在中國哲學陰陽辯證的道理中,白與黑是對立的,離開了白,黑也是無法存在,而沒有了白的各種變化,黑的形象也就無法被襯托。至此,在中國繪畫中,留白是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畫中的具體物象緊密聯系。莊子曰:“凈而陰從德,動而與陽同波。”這種一陰一陽的節奏不僅揭示了萬物的變化規律,而且使虛實結合并統一。在中國畫創作中我們在一陰一陽、一虛一實的變化是黑與白處理的關鍵。莊子曰:“虛室生白”,“唯道集虛”。中國畫在布白的布置,易轉虛為實,虛與實是辯證的存在。中國畫的虛是為了使空間突出地、集中地、更好地表現畫面的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中國畫特有的意境。它與西方繪畫的空白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繪畫的留白是被動的、簡單化的,并不能給人很好的空間遐想與精神暗示。不同的是,中國畫中的布白與實同在,是實的對應,以虛顯實,以虛求實。通過白的布置,虛實相生,利用虛的空間位置來襯托黑的造型,這種畫面構成因此而生。
(1)中國畫創作有著自己獨特的寫意性,在寫意畫中求精不貴多,色彩與筆墨要用在最精彩的、最重要的地方,以少勝多,中國畫的寫意性與藝術觀念都在走向成熟中。而這種寫意性就要靠畫面中的構圖、布局,黑與白的布置。中國畫在構圖上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利用空白,運用空白,空白的運用也可以說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意象形態,所以說空白的布置也是藝術家創作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立基于中國哲學的原理之上,黑與白是相互對立的,在中國畫中,沒有布白的靜態變化。空白是物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畫中物體不僅離不開空白,同時也可以襯托主題,這樣的創作過程我相信會使畫家得到充分發揮。布白的運用不僅能表達出生命的律動,還能表示出畫作的變化規律,使觀者對畫作有著最大聯想。中國畫的空白虛是為了突出地、集中地、更好地表現畫中主體物象。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很早就掌握了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如晉代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等都是非常好的例證。中國畫中的空白的布置是在畫中無處不在的,它們與現實生活的物象不可分離。雖然接近于自然也有超越自然的區別,這與布白的規律性是一致的。談到筆墨,色彩的運用也是至關重要。
(2)色彩在中國畫中始終保持著一定地位,且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用色規律。在運用的過程中用色同樣要有主輔關系。如果色彩沒有主調,畫面勢必雜亂無章。色墨在畫中強調對比的同時,以墨為主的時候,色容易突出以色為主的時候,墨是容易被突出的。這種所謂色彩主輔的確定,是要考慮物象本身的色彩形象,更要以畫面意境的表現為主旨,注重畫面變化。中國文化向來崇尚協調美,這種色彩的協調美感有助于畫面主體物的客觀表述,也有利于畫中意境的展現。對于中國畫的色彩,與其它畫種相比較,有著不同也有共通之處,其中對于色性的對比有近乎相同的的規律。墨與色、輕與重的對比以及畫中的畫眼與構圖的關系都是一幅畫的構成因素。在畫中布白的虛來襯托畫中的實,能突出實的關鍵。以此為基底創作出各種形態筆墨造型,能夠在有限的空間揮灑無線的筆墨,其線條的節奏,色彩的律動,在筆墨構成中都可超曠自由。
(1)中國畫創作要做到知黑守白,就要建立在傳統文化之上。在東方繪畫的觀念上,是建立在傳統人文哲學思想之上。中國畫的意象思維、線性結構是中國畫構成的主要條件,中國繪畫特有的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繪畫的介紹與引進,中國繪畫樣式也與諸多繪畫形式有所交融。其中中國畫繪畫創作做到知黑守白,要在造型上以形狀輪廓為基礎,設色為輔。這也說明了造型輪廓的內外結構對造型有著十分的重要性。要想做到知黑守白,就要注意中國畫筆墨構成、色墨相輔、構圖運用、意境的創造、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穿插變化、虛實疏密等。要做到知黑守白,要會運用構圖中的虛布,它與物象中的實體相互依存。可以說,運用畫面虛布是襯托實、顯示實的關鍵。我們在運用的過程中要做到對物象的精心概括、選擇、取舍、依形取意。在畫面中使物象虛實互映,靈動多變。
(2)中國畫布白的運用在于知其黑守其白,加上畫面虛實變化,再者點、線、面、布白支撐整個畫面,使畫面豐富起來,達到和諧統一的畫面效果。布白雖不如筆墨突出、明顯,讓人印象深刻,但能讓人的性靈和思維盡情發揮自我想象空間,而獲得無窮的妙悟,布白如用之不當則缺乏內容,單調無味,畫面會顯得單薄。當布白和畫面的黑運用得當,筆墨技法不斷創新,進一步豐富了筆墨的表現能力;作者在創作中宗旨更強調抒寫主觀情趣,追求筆情墨韻,也使中國畫更讓人回味。要想作好畫就要做到對動植物做到觀察準確,也就是去大量寫生,去積累生活中的素材,隨后根據自然中的物象用心靈去感受,筆隨意走,中國畫重視線條,重視筆意,與工筆的精細息息相關。生動往往勝于從前。在大自然中,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如果黑與白運用得當,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新,達到超凡脫俗的藝術境界。
(1)在繪畫藝術表現上分為東方和西方兩種,這是被美術史論者公認的。以中國畫為代表的東方畫種和以油畫為代表的西方繪畫都有著自我獨特風格,從而有著自我獨特的表現形式、藝術風格和審美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繪畫的傳播與引進,中國繪畫樣式也與諸多繪畫形式有所交融。東方繪畫與西方繪畫我們認為是有共通之處的,就單單在內容與表現方法上和風格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平面材料上有著不平凡的繪畫創造,因此就會有很多相同的造型。東西方繪畫的觀念是建立在傳統人文哲學思想思維方式。中國畫的意象思維、線性結構是中國畫構成的主要條件,其中中國畫繪畫在造型上以形狀輪廓為基礎,設色為輔。這也說明了造型輪廓的內外結構構成對造型有著十分的重要性。
(2)不論東方與西方都在外部輪廓有了發展后,內部結構線條越來越豐富,表現張力越來越強。在東方繪畫中更看重形似和神似。也就注定了畫家更注重畫家的主觀表達。東方繪畫也就更注重畫面所承載的精神內涵、文化底蘊,所以東方繪畫是經過深思熟慮后所表現的題材。東方繪畫也就奠定了審美格局。對中國畫的線性結構創作,相對平面理念的物象,中國畫的造型在富有變化的輪廓和線性形態的連接,構成了中國畫特有的二度空間,也創造了中國畫獨特的筆墨構成方式,這也是國畫的一大特點。中國畫從傳統到現代再走向未來,都將開辟新的領域,傳統的繪畫也在時代變遷下不斷向未來前進,這是與時發展的必然,傳統也是我們不可拋棄的。只有創新才是我們未來努力的目標,只有這樣,中國畫的道路才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