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容(廣州市天河中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為美術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與學生的學習和未來成長發展具有密切關系。現階段高中美術課堂教學開展過程中,應跟隨著素質教育發展步伐,在課堂教學中將核心素養進行貫徹落實和有意識地滲透,確保通過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實現學生美術藝術文化以及美術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核心素養下美術教育與學科融合課程的開發,使得美術課堂教學得到了有效地豐富,而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多學科元素的合理應用,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同時在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等方面也收獲了顯著的效果。一般來說,高中學生在應試教育帶來的巨大學習壓力背景下,很難對美術課程抱有極大的興趣和動力,難以保障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而美術教育與學科融合課程的良好開展,能夠使美術教學藝術色彩進行極大程度地豐富,對學生認知以及鑒賞和創造等能力進行培養的同時,確保學生能力以及為素養的全面發展給予良好保障。基于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重視其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教學,在各學科資源整合的基礎上,促進教學目標的良好實現。
作為一門重要藝術的語文學科,往往并沒有較為固定的答案來約束語文題目,而語文作文題更是能夠暢所欲言地進行表達,生動、活潑、富有內涵的語文知識,能夠給人無限的暢想,能夠極大程度地開拓思維創新。作為視覺藝術之一的美術教育,雖然說其是視覺藝術的一種充分反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幅美術作品的背后都是思想以及情感和社會背景的凝聚和融合,因此說美術與語文難以分割。一般來說詩和畫的最高境界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二者的深入融合才能確保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智慧得以充分展現,并且我國古代的一些繪畫和詩作等往往也會在一張紙上同時出現,保證作品的完整性,而這也是美術和語文無法分割的一種重要體現。語文與繪畫是融會貫通的,怎樣使美術課更具內涵,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感受語文知識的博大精神以及帶來身心愉悅的體會;怎樣促使學生能夠對美術作品思想以及情感等的表達進行充分地感受和理解,美術教育與語文學科融合課程教學是一種有效且必然手段。
例如,高中美術教育中的“美術家是如何進行表達的——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課程內容教學中,以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為例,此幅圖畫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是以一首詩作為依托,即《江雪》,此首詩中作者所描繪的景象是幽靜、寒冷、孤寂的,而在圖畫創作過程中,通過對詩句景象以及畫面的融入,使得畫作更具詩情畫意,也能促使人們在對畫作進行欣賞時向這首詩進行聯想,進而對作者畫中對小船上人物的著重表現,而周圍空曠的原因進行深入理解,這幅畫使畫家的文化素養得到了充分體現,通過詩畫的有機融合,讓人對作者清高孤傲的情感切實感受,同時也是美術作品藝術內涵的深刻飽含;對這一幅圖畫和一篇詩作的欣賞,是對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趣味和藝術語言的領會。
從美術以及數學學科的外在來看,可以說二者處在一個對立的方向,但從內在來看,二者又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美術具備的顯著特征就是隨意性以及創造性,而在對美術作品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是以作畫人的意志為依靠。美術課堂教學富有極大的趣味性,學生喜愛程度較高。而數學學習往往是一種系統性、規范性的要求,其對精準性以及邏輯性等進行了重點關注,不論是學習還是解題過程中都要保證嚴謹且細致的態度,因此可以說數學知識學習乏味無趣,難度也較大。美術作品即便是以相同風景為畫作背景,但在不同人進行創作的過程中,也會展現出不同的感覺;但在數學知識學習中,同一題目的正確答案只有一種。在對學生正確觀念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通過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確保學生嚴謹且周密邏輯思維的良好形成,但思維定式卻也是不可避免會產生的;而美術教育中的畫畫模式卻是不固定的,其往往以靈感為依托,也可能是驟然浮現的一個畫面,就能夠讓思想開放,將創作欲望引發。
例如,高中美術課程“用心體味建筑之美——探尋建筑藝術的特點”中,就蘊含著數學學科知識內容,如空間幾何圖形構造、線條、曲線等,美術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前,可以先從數學知識的角度展開講解,幫助學生對建筑構建的數學理論概念知識等進行充分了解,在此背景下引導學生在欣賞建筑、探尋建筑藝術特點的過程中,也能夠以美術和數學兩方面的眼光進行欣賞,數學知識的融入能夠確保學生知識的整合,幫助學生對兩門學科知識的深刻認知和理解以及更好地掌握,也能實現學生數學思維的開放,避免學生將數學知識以及數學思維局限在一個方面,確保美術課堂教學的豐富性,促使學生充分感知隨意灑脫的美術和理性數學間的美妙碰撞,實現學生靈感的引發,深刻體會建筑藝術特點。
現階段教育教學中所開設的各學科教學,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幫助學生對社會發展以及自然環境等知識進行綜合認知和了解,確保學生種類知識的豐富以及系統化規范化知識體系的良好建立,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機會并創造有利條件。科學主要在于生活環境與自然方面,而基于美術教育與科學的有機融合,則能夠確保學生對自身所處生活環境的深入了解,也能為學生對瞬息萬變和豐富多樣自然的探索創造良好條件。在美術藝術中融合這些知識內容,能夠確保學生對自然以及藝術和知識等多方面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得以有效強化,這也是貫徹落實核心素養理念的一項重要舉措,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而在此背景下學生通過美術教學的學習,才能確保學生的繪畫作品展現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是什么使美術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態——分析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圖”這一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美術作品因何而展現出千姿百態,這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作畫人眼里,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有可能是他們筆下的原圖。生活往往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種融入真情實感的場景;而生活中的自然狀態往往是最真實的畫面,是一點一滴都能夠反映社會的發展和自然變動的重要依據。教師在美術課程教學中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和自然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引發學生美術作品創作的情感融入,才能實現學生思維的開發以及大量靈感的產生,進而深入了解藝術家的創作都不是隨意的,而是表達了某種意圖的,打破學生美術神秘的觀念。再如,歷史中的名畫往往是以真實的自然景象為原圖進行創作,如刮風、下雨等,而在圍繞這些內容開展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對下雨等自然現象進行分析,通過對這些自然現象畫面的回想,將其進行直觀地描繪,進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生活中的每一個景色都是一幅千姿百態的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操。
隨著當前科技水平發展的不斷深入,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使得課堂教學知識內容更加豐富。而在現階段社會中,基于科學技術制造而來的大量美術作品形式多樣且內容豐富,也能夠滿足現階段人們對審美和功能等需求的滿足。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現代美術作品中,通過對時代信息以及多元藝術觀念的吸收,極大程度地滿足了人們的視覺和鑒賞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思維活躍以及思想深度的有效引發。
例如,在高中美術課程“工藝美術”模塊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科學技巧的融入,讓美術與科技完美契合,實現工藝美術文化價值的展現。對此,我參加了學校特色科技項目的研究。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在我校創客基礎課ARDUINO智能電子的基礎上,結合已開展的扎染、藤編、織布、刺繡、蛋雕等民藝體驗活動,開展基于智能電子與民族工藝的STEAM項目開發與實施。例如,將智能電子ARDUINO設計的炫彩LED燈結合扎染、刺繡、蛋雕等民族工藝設計民族風的臺燈,設計個性化的智能穿戴、動態的藝術畫等。再如,在美術工藝品創作中加入科學技巧可以使藝術作品變得能動,能發光,能響。我們要保護手工藝,同時也要做到與時俱進,讓美術與科技完美契合,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廣闊。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可以以工作坊、社團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項目活動。所以通過整合學科知識為學生提供逼近真實、富有現實意義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沖破現有分科教學的局限性,學會多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和科學素養。
核心素養下的美術教育和與學科融合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基于此,教師在美術課程教學開展時,應注意多學科、多元素的融入,確保美術知識多姿多彩的同時,實現學生在學科整合知識背景下能夠綜合全面地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