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明,董健
廣東省眾創空間發展評述*
蘇海明,董健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對近年來廣東省眾創空間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評述,包括廣東省眾創空間的分布情況、眾創空間的運營情況、眾創空間的服務成效等方面,其中重點分析了眾創空間的發展歷程、運營評價、構成、財務狀況、隊伍建設等。廣東省眾創空間培養了一批優質團隊企業,形成了良性發展體制,接下來將會取得更大發展。
廣東;眾創空間;運營情況;服務成效
作為全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廣東省始終把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服務體系放在突出位置,堅持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服務,全面激發創新創業活力[1]。據廣東省科技廳統計,到2017年,全省范圍內孵化器、眾創空間實現全面覆蓋,其中全省眾創空間數量735家。而據廣東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的統計,到2019年,全省共有眾創空間1 176家,相比2017年增長了60%,其中納入國家備案的眾創空間223家,廣東省眾創空間試點單位144家[2]。廣東省創新創業孵化載體建設再上新臺階,孵化育成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作為孵化育成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眾創空間建設,值得去總結發展經驗,評述發展過程。
廣東省的眾創空間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粵東、粵北、粵西的眾創空間數量相對較少,截至2019年,廣東省各市的眾創空間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廣州、深圳的眾創空間數量在廣東省內遙遙領先,佛山、東莞的眾創空間數量在100家左右,珠海、惠州、中山、江門的眾創空間數量都在40家以上,可見眾創空間數量的分布情況與各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密切相關的。而在納入國家備案的眾創空間方面,深圳所占數量超了全省的1/3,這是因為深圳的孵化育成體系建設較早,政府提供了較大支持,眾創空間的建設達到了較高水平。全省超過1/4的眾創空間位于國家高新區內,其中超過3/4分布在深圳、廣州、東莞、佛山4個國家高新區[3]。
早在2017年,廣東省全省眾創空間總面積就已超過200萬平方米,其中以眾創空間內的常駐團隊和企業使用面積為主,這兩者加起來的面積超過總面積的50%,其次為公共服務使用面積和其他面積,而眾創空間管理者的辦公使用面積最小,不到總面積的10%。可見眾創空間為創業團隊和企業提供了充足的使用空間,為其提供優質的硬件保障,這是一種合理的眾創空間場地布局。
表1 廣東省各市眾創空間分布情況
城市眾創空間納入國家備案的眾創空間廣東省眾創空間試點單位 廣州3795343 深圳2448523 珠海45127 佛山92129 惠州41112 東莞1031813 中山6155 江門4434 肇慶2532 汕頭1732 揭陽1014 潮州611 汕尾610 湛江1443 茂名1141 陽江804 韶關1203 梅州31410 河源1525 清遠912 云浮301 全省1 176223144
按眾創空間場地所有權來看,廣東省眾創空間中1/3屬于自有面積,2/3為租賃面積。據2017年的統計,全省眾創空間面積較大的地市分別為深圳、中山、廣州,其中深圳占了全省眾創空間總面積近40%,遠超其他地市。眾創空間在廣東省內共提供工位近12萬個,其中廣州、深圳兩市共提供了全省65%的工位數,基本與眾創空間數量成正比[4]。
2010年,柴火創客空間正式成立,這是深圳第一家創客空間,也是廣東省最早的眾創空間。2010—2013年,廣東省眾創空間處于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每年新增的眾創空間不超過30家。自2014年起,眾創空間開始迅猛增長,2014年新增近百家,2015—2019年每年都在不斷攀升,至2019年已超過1 000家。2020-04-23,《科技部關于印發2020年度國家備案眾創空間的通知》正式被公布,廣東省多家眾創空間榜上有名,獲頒“國字號”。至此廣東省國家備案眾創空間數量達到278家,繼續穩居全國第一,在支撐廣東省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5]。
2018年,廣東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自愿參加2018年度眾創空間運營評價的單位進行評價,通過形式審查、定量指標初審、專家評審等程序,確定評為優秀(A級)的眾創空間80家,評為良好(B級)的眾創空間92家,評為合格(C級)的眾創空間48家,合格及以上的眾創空間加起來超過200家,可見廣東省眾創空間的運營情況十分良好[6]。
在眾創空間的建立過程中,孵化器和高校科研院所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廣東省1/4的眾創空間是由孵化器建立而來,而約8%的眾創空間是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而來。根據不同類型的運營主體性質,可將眾創空間主體分為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其他等7類。其中,廣東省約3/4的眾創空間是民營企業性質,充分體現了廣東省民營經濟活躍的特征。此外,國有企業、民辦非企業、事業單位性質的眾創空間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
眾創空間的財務狀況是眾創空間能否持續生存的最關鍵方面,據統計,2017年廣東全省眾創空間的總運營成本略高于全年眾創空間總收入,可見眾創空間的生存壓力仍然很大。在廣東省眾創空間的運營成本中,場地費用、人員費用、管理費用是最主要的三部分,這三部分合計超過了總成本的80%。由于國家、省市為大力支持眾創空間發展而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眾創空間獲得了很大的納稅優惠,納稅額僅占運營成本總額的3%。
眾創空間的收入分為物業類收入、服務類收入、投資性收入、政策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就廣東省眾創空間而言, 1/3以上收入來源于服務類收入,近1/3的收入來源于房租、物業收入等物業類收入,財政補貼等政策性收入占14%,而投資性收入僅占5%。而國外一些成熟的孵化器或者眾創空間的收入主要來源于投資性收入,如著名的Y Combinator,可見廣東省眾創空間的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融資能力是眾創空間改善財務狀況的重要途徑,廣東全省僅有不到1/5的眾創空間自身獲得融資,自身是上市或者掛牌企業的眾創空間數量更少。廣東省獲得融資的眾創空間幾乎全部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粵東、粵北、粵西地區的眾創空間幾乎沒有獲得過融資。因此,加快拓寬眾創空間自身融資渠道,提升眾創空間融資能力是眾創空間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經過多年發展,廣東省眾創空間建立起一批眾創空間專業服務隊伍,2017年全省眾創空間共有服務人員約1.5萬人,其中深圳服務人員占了2/3,此外廣州、中山、佛山等地市服務人員較多。從眾創空間的平均服務人數來看,廣東省平均每家眾創空間擁有21名服務人員,而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統計,全國范圍內平均每家眾創空間擁有30名服務人員,兩者相比廣東省的平均服務人員數量尚有差距[7]。
依托優秀的專業服務隊伍,廣東省在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文化創意等領域培育了一大批專業化眾創空間。截至2018年年底,廣東省內已有5家眾創空間獲評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在專業化眾創空間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中國,眾創空間的運行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五種類型:投資促進型、培訓輔導型、媒體延伸型、專業服務型和創客孵化型[8]。基于這五種類型,眾創空間可以為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提供多種服務,包括提供辦公場地、創業投融資服務、創業教育培訓、創業導師服務、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創業活動、國際合作、政策落實及其他服務等。
其中提供辦公場地是基礎的硬件服務,創業教育培訓、創業導師服務、技術創新服務是咨詢輔導類的軟件服務,創新創業活動、國際合作是眾創空間組織的讓團隊企業與外界溝通的渠道,創業投融資服務是高端的專業金融服務,而政策落實則是幫助團隊企業根據政府各級政策申請各種創業企業資質,享受政策優惠,助力企業發展。
廣東省90%以上的眾創空間都能提供辦公場地、創業導師服務、創業教育培訓、政策落實、創業投融資服務和技術創新服務,而僅有50%左右的眾創空間提供國際合作,此方面尚需加強。
多年來,廣東省眾創空間服務了一大批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2017年全省眾創空間共計服務創業團隊近3萬個,共服務初創企業近2萬家,這些團隊和企業主要集中在深圳、廣州兩地,這兩地加起來占全省總數2/3左右,在所有受到服務的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中,常駐創業團隊企業和非常駐創業團隊企業各占一半左右。僅在2017年,全省眾創空間就有近萬家新注冊企業,主要集中在廣州和深圳。
按照創業團隊類型分類,廣東省主要以大學生創業和科技人員創業為主,連續創業、大企業高管離職創業、海外項目入駐和留學歸國創業數量依次遞減。在眾創空間的幫助下,許多團隊企業獲得了各方投融資,廣東省各級財政對眾創空間建設支持力度也持續增加,創業團隊企業享受到財政資金支持,創業環境不斷優化。
在眾創空間及政府的幫助下,廣東省眾創空間內的創業項目的孵化效率較高,創業項目入駐眾創空間的時間較短,其中創業項目平均入駐周期少于1年的眾創空間約為65%,創業項目平均入駐周期超過2年的眾創空間僅占6%。創業團隊企業的良好發展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2017年,全省各地市創業團隊企業吸納就業人數11萬多人,比2016年增加了近40%。
此外,基于創新創業的特性,創業團隊企業產出了大量的知識產權,2017年,廣東省眾創空間常駐團隊企業擁有有效知識產權數量達到近1.6萬件,比2016年增長35%,全省的發明專利數量為3 000多件,占有效知識產權比例約20%。這些專利等知識產權為社會帶來了活力,助力本地經濟和科技發展。
由本文的評述可以看出,近年來廣東省眾創空間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眾創空間絕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眾創空間區域布局有待進一步平衡;眾創空間生存壓力仍然很大,投資性收入需大幅增加,融資能力也需提高;眾創空間專業服務隊伍需進一步充實,服務人員數量需進一步增加。
下一步廣東省眾創空間建設將緊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契機,以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為主線,以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為目標,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創新型經濟發展,全面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使廣東省的創新創業事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1]梁海鋒,朱婧,周述章.廣東省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的做法、問題及對策[J].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19,3(4):21-25.
[2]廣東孵化在線[EB/OL].[2020-05-15].http://www.gdfhq. org/publicUserAction!forIndexPortal.action?flag=0.
[3]倪玉潔.科創載體助力創新驅動[EB/OL].[2020-05- 15].http:// epaper.fsonline.com.cn/fsrb/html/2019-01/15/ content_22864_128214.htm.
[4]廣東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2018廣東省科技孵化育成體系建設發展報告[R].廣州,2018.
[5]廣東49家眾創空間獲頒“國字號”![EB/OL]. [2020- 05-20].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90027783&ver=2351&signature=n2Qip88FqTtp7w2QbZtqhj5NDi10KF9pmtoJNG9kD6MCydKyonQnefQ2UTdYB2dZdKUr84f6S1g7w04WxCZUVc221Y0AsFfOdxHJ-RyAnYTcOz8CjxQb4iqHMnbJIERQ&new=1.
[6]2018年度廣東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運營評價結果的通知[EB/OL]. [2020-05-20].https://www.sohu. com/a/346544087_825756.
[7]眾創空間有了“服務標準”[EB/OL]. [2020-05-20]. http://m.haiwainet.cn/middle/3541839/2017/0916/content_31120350_1.html.
[8]杜楓.中美眾創空間商業模式的比較與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7(3):32-34.
2095-6835(2020)20-0035-03
F279.2
A
10.15913/j.cnki.kjycx.2020.20.012
蘇海明,男,碩士,館員。
董健,男,碩士,講師。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學科共建項目(編號:GD16XGL08);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2019年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編號:2019RW01)
〔編輯:嚴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