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敏,楊 波,耿 靜
(三亞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2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的高速發展,旅游成為人們繁忙的工作之外主要的休息和減壓的方式。旅游業發展不僅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也為對區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旅游業已躍升為世界第一大產業。但伴隨著各種形式的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突出。多年來的旅游開發實踐證明,對于一些著名景區,一方面由于大量的游客聚集在景區,使得景區的環境受到破壞;另一方面旅游業的開發,缺乏科學、長遠的保護規劃措施,也造成旅游區及周邊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
生態環境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旅游開發時應首先考慮到旅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我國旅游行業主要以天然資源為主,有向往寧靜田園生活的鄉村游、古鎮游,有遠離喧囂近大自然的森林游、山地游,也有以潛水、戲水為主的海濱游、海島游等。旅游項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即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又豐富了國民生活內容。但是,旅游業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很大影響,既包括對生物因素的影響,也包括對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即包括旅游景區開發建設期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也包括旅游景區大量的游客對環境造成的負載和對動植物的干擾。研究旅游活動對景區生態環境的影響,能夠有效推進旅游行業的科學、規范管理,并為減輕旅游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為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
在旅游景區開發建設初期,包括酒店、道路、餐飲、停車場等配套設施的建設過程中對地表植被的損害,此外,旅游景區隨著大量游客的擁入,游客的行為也影響動植物的生存習性和生理特征。
旅游設施的興建和游客踩踏不僅會直接損傷植被,還會對植物正常生長繁殖造成不利的影響,改變地表土壤結構,影響植物種子萌發和植物生長,久而久之會導致植被更新能力降力。此外有些景區存在一些珍稀瀕危物種,而普通游客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植物屬于瀕危物種,隨意的采摘行為導致有些珍稀和瀕危物種滅絕,造成物種多樣性降低,種群結構變化。
蔣志成等[1]對祁連山保護區旅游景區內一些植物進行了研究表明一些低矮的植被生長高度、密度與植物數量要低于景區外的植被高度與密度,像金露梅、紫花針茅等。祁連山景區外植被覆蓋率約78%,而景區由于大量的游客進入,植被覆蓋率約為52%,比景區外低26%。
四川峨嵋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旅游開發使峨嵋山的植被覆蓋率下降,一些物種面臨絕跡,包括近山頂的苔蘚植物等都因旅游活動受到影響[2]。
云南麗江老君山國家公園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多年旅游活動使公園內道路兩側外來植物數量和種類增加。蘆崢通過野外調查發現外來物種主要以菊科、禾本科、莧科、茄科和豆科為主。說明隨著游客的進入使景區內的物種發生了變化,這嚴重影響了原有的生物多樣性[3]。
格根塔拉草原是全國首批4A級旅游景區之一,長期的旅游活動造成景區內植物種類多樣性和植物群落結構發生明顯變化[4]。
朱芳[5]研究表明:旅游活動干擾武當山植被群落構成,本土植物優勢度和均勻度顯著降低,植被覆蓋度顯著下降,特別是旅游區內植被群落的多樣性降低,可能致使植被群落的不穩定。
旅游活動對動物的影響即包括大量植被破壞對動物產生的間接影響,威脅到動物的棲息地,也包括游客進入景區的吵雜聲對動物的直接影響。此外,景區在開發建設初期大型的機械設備產生的噪聲對動物產生了干擾。這些干擾嚴重影響野生動物的覓食、交配以及繁育等正常生理、生活規律,導致動物種類和數量不斷減少。
石強等[6]通過問卷調查和研究發現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生動物逐年減少,一些珍稀動物已經消失。并且游客的行為對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影響較為突出。長期人為投食使一些野生動物之間經常打斗至傷。
青海湖對我國意義重大,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也是我國重要風景名勝區。 旅游開發對青海湖保護區內的一些動物的棲息環境受到干擾,很多珍稀的野生動物生存受到威脅[7]。
崔鳳軍[8]通過對泰山主景區調查研究發現,游客的擁入嚴重干擾動物的正常生活習性,一些大型原生動物、鳥類和魚類早以消失。隨著景區的設施建設和景點的改造,使得植被覆蓋下降,原始森林景觀以不復存在。
在一些自然保護區旅游活動對動物的影響除了數量減少、生存環境受到干擾外,很多研究還表明動物的生長發育、繁育能力、個體行為發生變化,一些鳥類的孵化成功率和幼鳥成活率下降[9,10],導致種群分布和物種組成發生改變[11]。
李文斌等[12]研究認為旅游對野生鳥類的繁殖、取食、社群和空間行為產生了影響。張瀟[13]研究了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活動對景區資源環境產生的影響,分析了旅游活動對關鍵物種、生物群落動態變化的影響機制。
我國旅游景區一方面存在很多食品袋、一次性餐具等垃圾公害,另一方面旅游項目開發也造成了水污染、空氣污染;植被破壞導致的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產生了游客的喧嘩聲,停車場的噪聲等。
旅游業發展對空氣和聲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在景區的建設施工期,一些服務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如道路、停車場、酒店和餐飲等這些項目在開工建設時會產生大量粉塵和廢氣,污染大氣。施工建設期一些大型的機械設備運輸、生產等產生噪音,破壞生態環境也影響當地居民生活。
另一方面在旅游開發期,旅游景區在節假日游客增加較大,車輛明顯增多,大量的私家車、旅游大巴車等在景區產生的揚塵和汽車尾氣等使空氣質量惡化,同時產生噪聲污染,嚴重影響居民生活,打擾景區內及周邊的動物。
三亞市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份是旅游旺季,大量游客來到海濱城市,海岸帶是他們主要活動場所,導致一些化學污染物如防曬霜、護膚品等進入海水使海岸帶污染物濃度增加。受游客活動的影響,三亞在旅游旺季水體中的氮、磷濃度升高,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加重,并且大腸菌群超標,一些亞硝酸鹽濃度也高于非景區水域[14]。
李淑文等[15]對北海銀灘海水浴場水質進行取樣分析,結果顯示:北海銀灘水質2017年達到最差,主要污染物質是糞大腸菌群。旅游活動對水體的影響還包括一些潛水、游船對水體造成的污染,以及有些景區游客、漁船上的生活污水沒有集中處理導致水體水質下降,水體污染等[16]。
李凱[17]對杭州西湖的水質進行根蹤監測分析,西湖景區因游客活動的影響,西湖水體中氨氮、總磷變化與游客活動呈顯著正相關,水中的電導率(EC)在周末明顯高于周中,溶解氧(DO)在周中明顯高于周末。水體的渾濁度周末明顯低于周中,說明游客活動對水質干擾較大。游客活動使西湖水體富營養化加重。
旅游業開發對土壤的影響一方面是在景區建設施工階段對土壤的擾動和植被破壞,施工車輛的往來增加土壤容重,使表層土壤結構變化,導致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是景區建成后,游客踩踏以及污水排放,固體廢棄物的隨意堆放造成的土壤污染[18],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結、土壤貧瘠化。
有研究表明,一些保護區內對游客過度集中的景點與游客稀少的景點進行取樣分析表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較為嚴重,達到50%[1]。
朱芳[5]在武當山不同海撥高度取樣分析表明:武當山景區內的土壤背景值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除了土壤有機質、pH 值下降以外,土壤中有效磷、速效鉀、全氮、水解氮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使土壤肥力下降,另外游客進入也會增加土壤容重,使土壤持水性降低。影響植被的生長。
陳婷等[19]對香山景區主要游覽步道附近土壤及植被進行了調查分析,旅游活動區的土壤容重顯著高于對照,而草地枯落物的厚度和土壤含水量與對照相比顯著降低,土壤有機碳、全氮和全鉀與對照顯著降低。而土壤容重增加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對有機物的分解,也影響植物對養分水分的吸收。
土壤膠體是土壤的重要性質,土壤膠體的存在使土壤具有一會的吸附能力和自凈功能。Matias L等[20]研究表明旅游活動能破壞了土壤膠體狀況,降低了土壤的吸附能力,使土壤持水性降低、自凈能力下降。此外陸生植物葉片殘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機質及養分的主要來源[21],它們經微生物分解后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及水份,而旅游活動會使這些植物的葉片殘落物和腐殖質層遭到破壞而導致土壤養分減少。
旅游景區,旅游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集中成堆,不僅氣味較為難聞,還會滋生蚊蟲和病菌等,影響景觀環境,也會傳染疾病,給景區帶來負面影響。旅游景區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是游客的生活垃圾,如礦泉水瓶、易拉罐、玻璃瓶以及一些一次性餐盒、餐具和紙巾等,由于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使得一些景區的垃圾亂扔亂放,嚴重影響影區環境。
旅游活動是城市文明和繁榮的表現,但對生態環境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鄭玲玲[22]通過對桐城市龍眠山森林公園研究分析表明:游覽頻率與旅游影響系數、伴人植物比成正比,與植被景觀重要值、物種豐富度指數、環境質量重要值和管理力度成反比。
在旅游景區采用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可以使游客自覺遵守景區的規章制度,增加游客環保觀念。從某種方式上旅游者的觀念直接影響著旅游者的行為,也直接影響著旅游景區的生態環境。要正確引導游客的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杜絕游客隨意亂扔果皮、飲料瓶、垃圾等不文明行為,不肆意踐踏和破壞旅游景區的花草、植被,不大聲喧嘩干擾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積極宣傳參與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各種有益活動。
加強旅游景區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才能對旅游景區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同時各級政府、環境監管部門以及經營者要協調配合,職能部門要通過經濟手段進行管理,將資源、環境納入生態旅游成本,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大的旅游項目的開發要堅決禁止。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大旅游行業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建立專項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用于環境保護和監管工作。做好旅游地的水資源、空氣、土壤、植被的保護工作,做好旅游景區的固體廢物的收納分類等管理工作。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是相互矛盾的,如果能科學規范的管理就能解決這一矛盾。
通過完善旅游行業的法律法規,才能有效保護旅游地的生態環境。政府及職能部門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并與個人征信相結合就能有效杜絕旅游景區的的一些不文明行為,促進本地區旅游業更好的發展。旅游景區環境有著自身的凈化能力以及游客量的承載能力,游客數量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在旅游旺季可采取限制門票出售量、門票價格浮動的辦法,控制游客上限,降低對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
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長期的跟蹤和監測旅游地的生態環境,研究旅游活動對旅游地的水環境、空氣環境、土壤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動物、植物等的影響,提出科學、有效的管理建議以及保護措施。旅游地的環境保護研究,為旅游業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