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曉
(遼寧省大連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3)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當前,大連市水生態環境趨好的態勢已初步形成。近年來,全市6條主要河流的7個國家考核斷面全面達標,向主城區供水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建成區全面消除黑臭水體。但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仍然偏大,由于城市開發建設和產業集聚發展帶來的污染排放壓力和資源需求不斷增加,導致部分地區面臨水環境超載問題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形勢依然嚴峻。
大連市碧流河、英那河等6大河流水質總體良好,但中小河流,特別是入海河流水質污染情況十分嚴重。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城市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尚不完善,中心城區局部地區管網不完善、雨污混接造成水質污染,郊區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低,農村地區畜禽養殖廢水和農業面源影響突出;另一方面水資源不佳,河流生態流量小,自凈能力有限,城市、農村面源污染、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廢水仍對河流水質造成壓力,后續水質持續改善潛力有限。
近幾年,大連市不斷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但污水收集處理體系仍不完善,一方面仍有部分污水處理廠水質不能穩定達標,對排入河道水質形成壓力;另一方面環境基礎設施城鄉發展不均衡,街道、鄉、鎮政府的資金不足,污水收集管網及處理設施的建設滯后,存在部分城鎮企業、生活污水都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無法解決當地水污染問題[1]。
相較于中心城區,大連市農村地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運行管理不善。郊區市縣農業生產過程中,面源污染控制成效并不明顯,2017年大連市農業種植面積600萬畝,占全市面積1/4,但農業生產方式粗放,高污染種植方式普遍,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5.5 kg,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畝施肥21.9 kg)。畜禽養殖量大面廣,畜禽養殖量超過農田環境承載力,無法通過資源化農業利用方式解決畜禽糞污處理利用問題,而且畜禽養殖場大都污染治理設施簡陋和不配套,糞尿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低,設施長效運行和管理機制缺乏,降雨期間農業面源存在較大的環境污染風險。
大連市多年平均降水量 85.59 億m3,折合降水深度 680.7 mm,不足上海、蘇州等中國南方城市的1/2,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1/4,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也已超過生態警戒線,水資源短缺形勢較為嚴峻。另外,大連市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河流流程短,河床坡度大,集流時間短,大多在暴雨后洪水暴漲,無雨時河床干涸,豐枯變化顯著,枯水季節河流流量僅有雨期流量的1/10或更小,生態流量不足,幾乎沒有自凈能力,河流周邊企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畜禽養殖廢水、農村面源等都對河流水質形成壓力[2,3]。
大連市現有大小河流200余條,目前還不能保證所有河流全部納入監測范圍,部分河道處于監管空白地帶,不論從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不能滿足大連市全域高標準治水的需要。基層環保工作能力有待加強,存在監管人員不足、監測手段落后、監察裝備不全、科技能力支撐不強的問題。尤其是農村環境監管力量明顯不足,在環境監測、管理、應急、信息、宣教等各方面能力與城區差距很大,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還遠沒有達到均等化水平。
(1)強化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落實國家有關水源地規定,完成鄉鎮水源地保護區劃分、警示標志設立和圍欄建設等保護工作,落實污染源關停、整治措施。通過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構建水源地水庫庫濱帶生態防護體系建設。
(2)持續推進良好水體生態環境保護。實施飲用水源規范化建設、工業污染源治理、城鎮污水處理、農業污染治理、內源污染和旅游污染治理、村鎮綜合整治(含生態搬遷)、生態修復、產業轉型升級、能力建設等工程,污染源基本根治,生態功能得到全面恢復。
(3)構建飲用水水源、水源涵養重要功能區,加強水質安全跨區域聯動管理,切實提高飲用水源風險防范能力和水質安全保障水平。
(1)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現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因地制宜改造,新建城鎮(市、縣、區城市建成區)污水處理設施執行一級A排放標準,加快解決設施布局不均衡問題,著重提高新建城區及建制鎮污水處理能力。
(2)加快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納管工作。加快推進縣級和建制鎮管網建設,加強截污納管力度,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推進非建成區有納管條件的直排污染源納管,基本實現城鎮集中建設區污水全部納管。到2025年農村污水處理率達到50%以上。
(3)啟動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啟動城市地表徑流和市政排水設施污染控制。新建或完善中心城排水系統,全面消除中心城建城區排水系統空白區,新建或改建泵站同步設置旱流截污設施。因地制宜開展老舊小區雨污混接改造。城鎮新區、開發區建設均實行雨污分流,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1)加大工業廢水污染控制。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繼續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完善,實現重點工業企業污水處理設施的全覆蓋;嚴格控制含大量有機物和氮磷營養鹽污水排放量。集中治理工業聚集區水污染。建立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監管機制,集聚區內工業廢水必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方可進入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規劃、建設污水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
(2)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通過采取促進重點產業優化布局、推進工業項目入園建設、促進重點產業集約發展、加強重污染行業整合提升、加快發展生態型產業等措施,促進地區重點產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減緩資源環境壓力。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種植技術,減輕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農膜、農作物秸稈、農資包裝廢棄物對土壤和流域的水污染程度。推進、拓展測土配方施肥范圍,推廣施肥新技術、高效新型肥料,探索有機養分資源利用模式。按照以地定養、種養結合的原則,根據全市永久基本農田承載力劃定畜禽養殖總量紅線,逐步壓縮低端產能。對非規模化殖場戶進行設施改造和標準化提升,基本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集中收集、統一處理,全市農村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全面建成生態循環農業,通過設置全域畜禽養殖準入門檻,完成畜禽養殖業從過去的“粗放式”方式向 “精細化”方式過渡。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針對“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4 個方面,綜合分析大連市各片區現狀及問題突出程度,以及防控排澇要求,有效控制地表徑流產流系數,提高城市建設用地滲透性,通過建設生態屋頂、綠色街區、雨水花園和鋪裝可滲透地面等措施增加雨水的資源化利用和對地表徑流污染的生態控制。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監測能力建設,逐步實現信息共享。進一步完善原水水質在線監測及日常監測設施,完善特征因子生物毒性等的監測能力;完成水源地有機污染物應急快速監測建設,建成水源地預警監測體系,基本構建水源地有機污染移動監測體系。強化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能力建設。整合本市環境風險源數據信息,開展本市環境風險防控系統建設,實現事前完善預防、事中高效處置、事后評估整改的全過程應急管理。
打破條塊分割,建立政府各部門協同運作體制和調控監督機制,依法強化統籌協調監督和實施管理。進一步完善市-區-鎮網格化管理體制機制,重點加快推進街鎮一級網格化中心建設,強化街鎮在環境監管事務中的能效,提升網格化管理主動發現和協同處置能力[4,5]。
地表水環境質量改善是一個需要全民參與的長期工程,本文全面分析了大連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關鍵水環境問題,確定了合理的環境定位和目標,通過研究水環境承載力現狀及空間變化特征,提出了水環境質量改善對策建議及主要管控措施,為大連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