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玲
(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 江蘇 淮安 223003)
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是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對外文化宣介、交流、貿易等途徑,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塑造中國文化大國形象。翻譯的跨文化交際性決定了其過程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因素,大多情況下帶有文化傳播的目的。翻譯話語為文明發展提供了滋養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態度與立場,是文化融合和文化發揚的重要介質。
江蘇文化“走出去”是中國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江蘇城市主動作為,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知名度和開放水平。文化“走出去”實質是一種文化對話,是基于現有文化資源,將文化力轉變成文化品牌,通過一定的傳播路徑,形成傳播力,實現文化存量向文化增量的轉變。文化傳播力指的是推動一國文化向外傳播,使其由民族文化“泛化”為世界文化的力量。[1]傳播力歸根結底來自傳播內容,翻譯則是兩者融合的手段,是文化對話的橋梁。江蘇文化異彩紛呈,優化區域文化外譯傳播途徑,提升傳播性翻譯質量,將顯著促進江蘇文化因子在世界文明庫中得到復制、變異、選擇與認同。
江蘇文化歷經千百年發展,多種文化集聚。蘇南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在文化特色凝練,文化輸出途徑、意識、投入等方面成效顯著,以徐州、淮安和連云港為代表的蘇北地區在對外國際形象打造、文化傳播等方面存在差異性。近年來,區域特色文化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性文化傳播與交流中的重要辨識標記,蘇北城市區域特色文化也是江蘇文化“走出去”一盤棋中的重要內容。徐州的彭祖文化、兩漢文化、紅色旅游文化,淮安漕運開放文化、周恩來“讀書報國”紅色文化及連云港的海洋文化、西游文化,在世界文化領域中都占有獨特地位。近年來,江蘇各城市都積極主動加速國際化步伐,而公示語是一座城市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國際化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蘇北城市公示語的翻譯,要盡快予以完善,以凈化和規范語言環境,體現文明程度。
最具區域文化特色的形象莫過于“視覺形象”和“歷史文化形象”多方合力的公示語翻譯。[2]“視覺形象”基于公示語內容選取、版式設計、形象展現等,“歷史文化形象”聚焦于公示語翻譯所傳達的源語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等文化力。通用類公示語和文化負載類公示語英譯,注重城市整體國際化語言環境,文化負載類公示語匯集地域特色文化。
語料分析顯示,蘇北三座城市在多數公共場所都設立了雙語甚至是多語翻譯,但表達混亂、拼寫錯誤、句法不通、文題不符等現象普遍存在。首先,不統一現象嚴重。譯名不統一,用詞不統一:語料分析僅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英譯就有13種之多,garbage,rubbish,trash等混用;拼寫不統一:相同人名、地名、文字、概念等前后版本不一致。其次,拼音代替翻譯,如知青林譯為ZHIQINGLIN,LU或Lu代替Road的現象在三個城市中均很常見。最后,部分場所誤譯、亂譯現象嚴重。如某房地產宣傳語“中國夢飛九天”譯為“Chinese Dream flies nine days”,完全是無厘頭的中式翻譯,會讓受眾誤解,降低文化認同,消解文化傳播力。
文化負載詞是指標志某種文化特有的詞、詞組和習語,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而旅游景區公示語中的文化負載詞能體現一個地區的獨特歷史和風土人情,具有鮮明的排他性和代表性。[3]景區解說詞、歷史人文典故介紹等文化負載類公示語英譯,是區域特色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意識形態的重要介質。蘇北城市文化負載類公示語英譯存在諸多不足。首先,望文生義,中式表達,忽視文化力和文化蘊含,隨性翻譯。“十丈崖”譯為“Ten Zhang Cliff”。徐州楚王陵中的“楚王像”中文解說這座雕像是根據出土的楚王遺骸復原而成,英譯為:“using the remaining bones of the king the experts preserved the Stature of the king.”(通過使用遺留下來的楚王骨頭,專家們保護了楚王像。)譯文與原文內容出現了較大背離,難以實現文化力的傳達。其次,辭藻堆砌,文句繁雜,表述晦澀。公示語是為了提供信息,工具性特征明顯。語義重復違反了經濟原則且容易出錯,極有可能在接收時被語境選擇性地淘汰。[4]最后,部分牌示解說英譯存在大篇幅漏譯現象、信息傳遞丟失嚴重、文化傳播力度不足。
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決定了翻譯內容的傳達、轉換、保留等功能,優秀的翻譯基于譯者凝聚的文化力,借助公示語傳播媒介,融入世界文化長河中。因此,譯者策略的采用對翻譯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統一性策略
通用類公示語包含道路、交通、機構、景點等公共服務場所,為受眾提供環境信息或服務指南,對受眾起到提醒、告知、約束或限制、強制受眾規范自我行為的公示語。譯者應采用統一性策略。(1)統一于國際慣例。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一些公示語在目的語中已有公認的譯法,不妨借鑒或直接“拿來”。這種借鑒能夠實現語用等效,避免歧義和誤解,也是遠離中式英語的好辦法。[5](2)如果有沿用至今、被廣泛接受的譯名,或在國內標準,如《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等中出現的統一、固定譯名,可以直接使用。(3)如果既沒有現成的英文公示語可以借鑒,也沒有固定的譯名可以用,英譯可以統一到權威官方網站、報刊和辭典。如垃圾分類在國外主流媒體Newshub,Reuters等有非常精細的表述,可多方借鑒,統一使用。(4)統一性還存在于同一個城市,同一景區公示語英譯的一致性,當然這需要譯者和管理者的統籌溝通協調。
2.工具性原則
公示語英譯不僅是內涵、語境的綜合衡量,更要突出它的工具性特征。有些公示語要采用轉譯、意譯等方法,才能使受眾在特定的語境中即時領悟傳達的信息,引起內心認同和行動配合。如徐州東站的公示語“地面濕滑,小心摔倒”,譯為“Slippery Floor,Caution to Fall”,譯者采用了直譯方法,在語言、語用上欠缺,消解了語言力,是典型的中式英語。譯者若轉換思路,基于公示語的工具性可譯為:“Slippery Floor;Watch Your Step”,或省譯為“Slippery Floor”。對于抒情意味濃重的公示語,如“魅力家園,心靈勝地,你我同享,勿丟垃圾”,可基于核心詞“勿丟垃圾”直接譯為“No Littering”就足以實現其語用功能了。
3.譯者選擇:譯與不譯
公示語英譯實際上是一種嚴格控制的“刺激—反應”過程,是有形的公示語語言與無形的受眾認知語境兩者的合力。[6]譯者在面向受眾時要充分考慮其文化認同和接受心理,做出合理的提前預設。對于帶有規約性的公示語要遵循語用、語體中的禮貌性原則,采用意譯、轉譯等方式,取代規定、制約甚或脅迫式英譯。如“嚴禁停留”可譯為“Please Keep Moving”。有些公示語是純粹針對國人的不文明行為而特設,如“嚴禁隨地吐痰、便溺,違者罰款”,這類公示語英譯不但無益于交際和傳播,反而有損自我形象,不必翻譯。
1.譯者主動性與文化保留和補償
公示語中的文化負載詞在英譯時要遵循英漢文化的語言差異,考慮其歷史淵源、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及審美價值等文化環境,從而最大限度地傳遞源語所承載的文化意蘊、修辭或內涵典故等。[7]文化保留是指譯者通過直譯或音譯等手段,將源語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原封不動地保留;譯者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充分認知由于文化缺省造成的意義真空,借助諸如直譯、意譯、轉譯、增譯、加注變通等方式,完成譯文中的語義連貫和情境對接,實現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減少文化意境、蘊意和審美的缺失。此外,譯者還可以采用文化補償解決源語和目的語符號的內涵和外延的差異,實現兩種文化的溝通與移植。如徐州兩漢文化凝練和呈現出的各歷史淵源背景、名人典故等,對于國際受眾來說,可能難以理解,因此需要針對采用意譯、釋譯、補譯等各種方法,借鑒、闡釋、追根究源,使文化翻譯詞匯更加精準。如徐州博物館中“銅量”,原譯為“Bronze Liang”,“銅量”是古代計算體積的量器,原譯直接用拼音“Liang”取代翻譯,沒有有效地保留和傳達該器皿的文化內容,可采用釋譯加拼音組合,譯為:“Bronze Volumemeasuring Vessel(Tongliang)”,從而實現雙語文化共生和文化認同。
2.譯者選擇性與文化過濾
譯者有時基于文內因素(公示語的內容)和文外因素(制作場所、文字傳播媒介、文本發出者等),對部分文化負載類公示語英譯時會進行文化過濾。文化過濾是根據實際需要,在英譯過程中將相關文化概念和文化因素直接刪除,使公示語更加嚴謹、清晰。如“游客必須每人持票入內,廢票、偽造票不得入內”,譯為“Admission by Valid Tickets Only”;“心觸一片凈土,愛博一片藍天”,翻譯時放棄中文“重精神感受、想象力和意境”的表達方式,采用英文重“客觀、具體、寫實”的方式,直接譯成“Keep the Environment Clean”即可。譯者在翻譯中需要因時依境,恰當處理文化信息,體現語言風格差異,選擇恰如其分的翻譯策略,在文化過濾的時候,實現文化互補。
公示語英譯是政府管理部門、譯者、制作者等多方協同,共同創設的成果。首先,要樹立國際化視野,堅持國際化策略。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門要站在文化發展戰略高度,統籌協調,加大投入,以嚴謹、負責、高效、動態方式實現公示語翻譯的路徑、思維、管理等創新。其次,動態化管理。公示語體現的是靜態的信息,要保持動態的更新。要事無巨細,責任到人,推行實時更新,貫徹即時更改。最后,建立多模態的實施和監督渠道,如公示語翻譯網站,公眾號,熱線電話等,以開放包容的態勢,隨時接收受眾的反饋、檢驗,確保社會合力下達到合理化翻譯目標。
公示語英譯要打破“散裝”狀態,實現機構化運作。第一,政府牽頭,建立相關翻譯資格認證機構和譯文權威審定機構,成立公示語翻譯委員會,推行翻譯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制定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從源頭上提高翻譯質量。第二,開展文化交流,調動文化傳承名家、文化傳播代表人物與翻譯機構開展學者對話,跨領域交流,建立專家庫,提供公示語英譯的智庫式保障。
公示語英譯還要做到行有方、協有據。針對文化特征,區域協作,形成文化合力,增強文化傳播力。針對蘇北文化,突破地域,打破文化分割。如把淮安水運文化、《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的故里文化與連云港的海洋文化和西游記文化進行區域合作,增強文化關聯,統一規范,統一翻譯,形成基于區域特色文化的文化合力,延展江蘇文化“走出去”整體風采。
江蘇文化“走出去”更需走進來,走進來強調的是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覺意識,要以文化戰略的高度優化以區域特色文化為核心的外譯傳播途徑。翻譯是語言間社交的工具,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映像或藝術映像,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8]公示語英譯作為文化“走出去”生態環境中的重要因子,要積極謀劃,謹于實施。譯者、政府部門、制作者、公眾要以文化戰略的高度實現譯文和語境的解構和重構,促進文化彌合和再生。因此,蘇北地區要高度重視,創新傳播路徑,提升公示語英譯文化力和傳播力,促進江蘇文化在世界文化長河中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