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曦
(重慶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重慶 400067)
伴隨著這幾十年國內經濟的飛速增長,“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發展策略的快速實行,我國交通的建設范圍從東部的平原逐漸向西北部的山區進行演變,地形復雜、環境艱苦,讓各類橋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1,14]。BIM它以3D技術為根基,整合了結構建筑物工程中的各類相關訊息,最終形成結構物模型,可以對項目設備實物與功能做數字化描述,同時具備模型信息完善性、相關性、統一性等優點,特別適用于相關關系復雜、同時要求多方協作的項目,備受國內外學者的喜愛。
在橋梁設計時,通常需要總工程師、項目經理、項目負責人、路線設計工程師、橋梁設計工程師、資料管理員、圖冊編制人等六大角色同時合作完成,每個個體之間相互依賴、串聯的特征非常明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設計腳步[10]。由于橋梁工程結構的復雜程度和技術難度都非常的高,BIM在橋梁工程中的運用,還遠遠不夠成熟,但BIM技術在橋梁結構設計與施工上的運用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具體分析如下。
(1)將模型可視化,有助于結構設計的方案在項目設計團隊之間更充分、高效地交流,討論并決策,保證了設計的質量以及設計的時效性[2.3]。
(2)BIM軟件通過將橋梁設計中的標準、思想、原則等抽象化參數進行描述,自動適應了關聯約束關系和裝配關系之間的關系, 保證橋梁的自動化、先進化的要求[4,5]。
(3)BIM軟件讓橋梁工程的設計資料可以共享,相同模型的核心數據能夠共同享用于橋梁結構的設計方案、評估安全、設計技術和設計施工圖,避開了不同工作需要建立不用模型的麻煩,使各種數據得到統一。
(4)參數驅動、關聯度高的橋梁模型可以高度匹配橋梁在設計過程中,多個校審有可能帶來的方案設計的頻繁變動,使效率得以保障[6.7]。
(5)BIM現在可以做到自動化繪圖,不僅可以出圖橋梁結構的3D模型,以此可以用于方案評選、展示、模擬仿真等,還能出一些適合工程交付的二維圖紙,很大程度上減小了手工出圖出現誤差的尷尬,效率成倍提高。
(6)統一的BIM模型,同時還可以實現橋梁設計關鍵指標的分析與統計和復核審核等功能。
(1)BIM實現了橋梁建設中的多方合作同時進行的理念[8]。它能夠使用全部統一的建設項目管理平臺,各方聯系途徑大大縮短,精準對接,同時每一方均可以在自己管轄范圍以內充分調用相關數據,做到生產協同,數據同步的目的。使用BIM 的技術,各種目標得以較好的實現,建設、施工更能避免盲目性。
(2)BIM在橋梁建設時,引入BIM技術的管理平臺,通過制作管理模型,對施工進行精準化控制,此模型可以更形象、直接地反應出具體管理階段的工作內容,令效率大大提高。還可以對施工圖紙進行復核,模擬施工工序。
(3)BIM將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隱患降到了最低。施工中最大的隱患就是不清楚施工環境,而BIM技術可以模擬施工環境。比如橋墩施工時吊裝模板,該模板可以晃動,高空作業若存在大的晃動,安全問題就尤為突出。運用BIM技術可以模擬施工現場的環境,計算晃動的幅度,可以根據計算結果指導工人安全施工。
(4)BIM使設計意圖更容易體現:3D技術工作交底。橋梁建設時,某一些部位的構件是很復雜的,如橋墩施工中有許多預埋構件(如人員檢查梯、一些吊桿滑槽,升降機、運輸通道和塔吊固定所用的預埋件等) ,采用3D模型形式,更為直觀。
(1)可視化運維模型。大跨徑橋梁結構可以使用BIM平臺對巨大的三維運維模型進行透徹分析、觀察,乃至于橋梁上哪一顆構件發生破壞都能及時知道[10~13]。
(2)整合化的項目數據資料,形成完善的橋梁技術文件檔案[9]。使用BIM技術對各個方面的建設進行整合,比如水電、暖通等,從實際管理效率出發,制定完善的管理系統,不浪費資源,構件完善的數據庫,方便多次使用,為各個不同的管理部門提供了適用于其自身的管理模式,大大增加了管理的效率。
(3)用BIM技術對現在存在的橋梁結構進行數量上的統計,并記錄在案,若認為操作可能帶來的誤差就可以很好地進行規避[15]。
(4)使用BIM平臺對災害進行模擬,可以真實地看到災害現場,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災害處置方案,主要是以保證人員安全為主。
解決BIM 技術在關鍵節點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嘗試將其完整連續地應用于整座橋梁的施工過程。在運營維護階段,應當重視BIM 技術在運維階段的應用研究,明確BIM 技術在運維階段的應用需求,并建立相應的管理系統和管理規范。通過BIM技術引入建設管理,為建設、施工單位帶來精細化管理的改變。這些改變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必將帶來橋梁工程生產模式的新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