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嬿
(江西廣播電視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00)
2019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到2022年,要建成覆蓋大部分行業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近年來,我國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采用多元化方式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為國內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做出了較大貢獻。案例分析法是高職課程教學中較為常見的教學方法,而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是教師組織并引導學生融入仿真型情境,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及分析等方式,使學生能在這種新穎的教學形式下更為輕松、巧妙地理解與掌握相應的課程知識和專業技能。[1]此外,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應用到高職課程教學時,對于角色扮演者、小組討論者,以及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合作精神均有著助益。
于高職教育而言,通常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以應用技術操作為重點,對前沿性技術的最新發展的關注度非常高。近年來,為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效果,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高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而高職院校自身也在積極實踐教育體系的創新。案例分析法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模式的新型教學方式,通過各類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課堂的趣味性及生動性。但對于高職課程教學而言,全過程案例分析法的實施顯然有較大難度。高職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多個學科,各學科使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案例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對案例的分析或討論可能不夠全面,無法對高職課程的相關知識進行深入、全面的認識,導致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受到一定影響。[2]此外,若在案例分析法中,教師僅選擇難度不高的案例進行教學,無法滿足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部分學生可能無法實現專業知識的鞏固,這就使案例教學法的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從另一層面來看,教學優勢的缺失,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而言,由于本身師資不足的局限性,致使教師的工作壓力大大提升。
在高職課程教學過程中,當教師講解專業基礎知識及理論時,相應的知識點難度不大,學生對此類知識的學習不會有明顯的厭煩或抵觸心理。然而,當教師教授一些專業程度高、內容較為晦澀、深奧的學科知識時,部分學生由于自身的知識水平相對較低或學習自主性相對較差,在課堂上表現為不愿意積極參與課程教學,更有甚者,表現為對課堂學習非常排斥。為了拿到學分,部分學生通常也只是采用應付式的學習方式,在考試前進行臨時性的知識學習,實際學習的主動性并不高。在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關鍵知識,培養其應用能力,需要針對各類課程的重點及難點講解,在使用案例分析法時還需要引證具有更強說服力及解釋力的案例;還需要與學生進行充分互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但是,由于部分學生對教學內容興趣并不高,且不愿意參與案例思考、案例探討等環節,造成教學效果與預期存在一定差距。
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既是角色扮演與案例分析巧妙融合,也是情境教學的體現。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需要經過案例準備、案例選擇、設定主題、創設情境、角色分配、確定角色扮演方案、案例排練與展示、反饋評價等環節。在此過程中,任何環節都需要團隊的共同努力才能達成,例如,對于角色分配,離不開團隊成員間進行探討,選擇最為適合的人來扮演角色,而角色扮演的方案也需要學生對此進行不斷完善。正因如此,才需要學生與學生之間協同合作,積極配合。當確定案例之后,教師可以將任務分配給學生,而學生則可以以自發或其他形式組建小組,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務。在此過程中,各小組成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相互配合,這對培養學生之間的默契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組成員在協同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務時,能夠逐漸學會互幫互助、尊重他人、挖掘他人優點,同時不斷提升自我。此外,通過此方式,部分原本缺乏自信心、膽小的學生也能夠得到較好的培養,而小組成員之間的深入合作,更是對培養高職學生的合作精神有著積極助益。
學生在進行案例表演時,扮演某一角色的學生需要對案例的具體內容進行充分、全面的理解,然后再依據自身對角色及相關知識的理解以角色表演的形式呈現于教師和其他學生面前。此過程不僅是學生對知識的鞏固過程,學生依據自身理解而進行的二度創作,生動有趣的表演,也讓觀看表演的學生對案例中所蘊含的課程知識要點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教師在表演結束之后引導學生對角色表演進行評價,學生更易于通過此方式對問題進行思考,并由此而對知識要點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不僅促使學生善于思考、樂于思考,而且使表演者、觀看者,每一位學生都參與了專業知識的學習,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性思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生動有趣的課程教學形式,使學生體會到專業知識不再枯燥、乏味、晦澀難懂,進而對課程學習產生更多的興趣,主動性有所提升。
高職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多類應用型學科,而高職教育本身尤為重視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為了培育更多適應當前市場環境及行業發展的應用型復合人才,高職課程教學必須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3]也就是說,不僅要使高職學生學習并掌握行業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注重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就業階段能真正適應崗位要求。教師在高職課程教學中應用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就是以就業為導向,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就開始接觸并了解將來就業環境中的案例或事件,同時,教師組織不同學生擔當案例中扮演者、分析討論者等角色,將案例或事件以真實的情景展現于學生面前,引導學生發現案例當中的知識點,并探討如何在現實環境中解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將解決問題的辦法呈現出來,并引導其他學生對此做出評價,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然,這對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非常有益的。
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運用于高職課程教學時,教師需要在案例選擇環節予以高度關注。首先,選擇案例要與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有著高度的匹配性。這就需要教師結合高職專業課程的整體教學計劃篩選出與之相適應的案例,然后梳理案例中的知識點,事先計劃好在課堂上將以怎樣的順序將案例呈現于學生面前,能夠讓學生通過案例理解并掌握專業知識。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主題應結合高職學生的興趣偏好、個人發展以及能力培養,要讓學生對案例有著較高的興趣。[4]還需要注重案例與當前行業發展及市場環境的有機銜接,避免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就業的現實環境脫節。為此,教師在結合高職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梳理學科知識的重點、難點,確保精選案例與之相匹配。最后,教師要注重選擇有廣度和深度的案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逐漸將所學知識融匯鞏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有深度的案例,則能夠幫助學生學會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高職教師采用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進行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創新教學方式的體現所在,同時也對教師自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組織能力。教師在確定案例之后,要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角色表演。教師也需要與學生充分互動,指導并幫助學生對案例知識進行更為全面的認識,最終找到案例所要給出的問題原因及其解決方案。當學生完成了表演任務后,組織學生以研討、答辯等方式對表演者進行評價。教師可以給予表演團隊先發言的機會,讓表演者總結表演的感想;可以限定學生的發言時間,比如不超過3分鐘,然后由觀看表演的不同小組進行發言。表演學生在發言結束后均要接受班級其他學生的提問,發言人所在的小組成員均能夠回答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針對課堂上凝練的典型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重點討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各環節與學生進行巧妙互動,使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的價值得以有效體現。
不難發現,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對高職課程教學有著較高的運用價值,但由于角色扮演需要準備、表演及討論等,因此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使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能取得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教師做好案例精選以及加強組織等工作,還需要做好案例分析法的評價工作。而具體的評價工作不僅針對角色扮演,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敢于思考、勇于發言。在角色扮演前,教師簡要分析選擇的案例,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初步解決方案進行再思考,促使學生提出個人見解,啟發引導學生理解案例中的知識要點。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應結合學生完成表演任務的現實情況,在充分肯定表演團隊勞動成果的基礎上,給出中肯的評價意見,對角色扮演活動進行評估,客觀地評價表演團隊及各討論小組成員的表現,對課程知識點進行再次重點歸納,鼓勵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靈活實踐。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各小組成員將自我評價、集體評價及教師評價有機結合,將最終的評價結果匯總至案例分析報告中,以書面的形式評價總結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這一過程也可以成為學生鞏固知識的方法,對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也較為有益。
角色扮演案例教學法有多種類型,若以參與者的受控程度及所得到的提示信息的不同來劃分,角色扮演包括完全提示型、部分提示型、情境控制型、話題控制型及即興表演。教師將基于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應用于高職課程教學時,其具體應用包含三個步驟:一是精選更具吸引力的案例;二是重視組織過程;三是完善案例分析法的評價。高職課程教學引進更多創新型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進而促進高職教育的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