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陽
(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葛蘭西,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創立了意大利共產黨。他的實踐哲學理論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深厚的理論基礎,彰顯了他獨特的哲學信仰和價值取向。他將馬克思主義與意大利無產階級運動有機結合,為意大利無產階級斗爭提供了新的理論路徑,將實踐哲學現實化。葛蘭西提出國家權力有“政治領導權”和“文化領導權”之分,無產階級的革命道路不能直接采取運動戰的方式,而是應該先奪取“文化領導權”,通過“文化道德革命”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和文化控制權,進而奪取政治領導權,才能最終實現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首先,在壟斷資本主義內部蘊藏著巨大的社會危機。一方面,貧富差距的懸殊讓底層大眾對社會的不滿情緒積聚;另一方面,受利益驅動,壟斷資本家們不斷進行海外資本擴張。勢力劃分不均的情況導致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日益加劇。在意大利半島,長期被剝削和壓迫的無產階級工人強烈要求改革,不滿情緒高漲,階級矛盾不斷激化。
其次,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西歐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失敗。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因十月革命的勝利大大增強了他們取得自身革命勝利的信心,但西歐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相繼失敗,與此同時意大利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面臨重重困難與打壓,通過對比分析,葛蘭西意識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因為其立足于自身社會背景和社會條件,有其自身特點,而意大利無產階級革命失敗是因為未能立足本國特點。
最后,國際共產主義內部產生了激烈的理論斗爭。第二國際內部的修正主義者和正統派馬克思主義者在恩格斯逝世后開始歪曲馬克思主義,他們認為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是經濟,其他因素不必考慮;無產階級政黨無須主動做什么,革命會自然發生,而且結果一定會勝利。對于這一觀點,列寧主張無產階級必須主動加入革命,不能一味地等待,無產階級必須依靠并且發動群眾的力量,讓群眾認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及主觀能動作用。
葛蘭西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的思想必然會對他產生影響。馬克思的實踐觀認為生產勞動的最終目標為了人類本身的生存與生活,包括人類對外在對象及人類自身的生產。這成了葛蘭西實踐哲學的重要內容。葛蘭西與列寧同時代,當時的俄國通過十月革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但意大利無產階級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失敗,這讓葛蘭西意識到了學習列寧思想的必要性。列寧將為民主而戰斗的、與“權力統治”相區分的意識形態領導權稱為“領導權”,它是社會主義革命獲得勝利的前提和關鍵,是在廣大人民群眾同意與支持的基礎上才能獲得的。列寧意識形態重要性的理論,尤其是文化上的領導權在無產階級奪取革命勝利過程中重要性的觀點對葛蘭西造成了深遠影響。
作為在意大利提出“實踐哲學”觀點的第一人,拉布利奧拉著重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質,他認為,歷史不會隨意產生,它是人們活動的產物。人類活動與歷史之間存在一種辯證關系,我們只有把社會生活看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理清楚經濟與其他歷史因素間的關系,這些闡述成了葛蘭西實踐哲學的主要思想源泉。號稱“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克羅齊認為,歷史既然存在,那么它就是真的,它產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激發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他的歷史哲學將人的精神、意識形態放在歷史的核心地位,將人的能動作用看作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這對葛蘭西有很大影響。
關于實踐哲學,學界有兩種聲音:一些學者認為實踐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代稱,是葛蘭西被法西斯政府長期監禁和虐待時為躲避獄吏檢查的無奈之舉。對此一直研究葛蘭西的徐崇溫教授持反對意見,他在《葛蘭西實踐哲學辨析》一文中指出,認為實踐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代稱是很膚淺的,一是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有好幾個地方都是直稱“馬克思主義”,二是因為沒有理由說明為什么葛蘭西要用“實踐哲學”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代名詞,而不用其他名詞。徐崇溫教授認為,對葛蘭西而言,實踐哲學是他堅守的一條獨特的哲學路線,而不只是馬克思主義的代名詞。從實踐哲學產生的社會背景和理論來源,再結合徐崇溫教授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葛蘭西的實踐哲學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代稱,更是葛蘭西自己哲學信仰和價值取向的體現。
1.實質:實踐的一元論
這里的“一元論”指的是對立物的辯證統一,是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葛蘭西在《實踐哲學》一書中指出,這個“一元論”不是唯心主義或唯物主義所說的一元論,而是在具體的歷史行為中體現的對立面具有的同一性,即“某種組織起來(歷史化了的)的物質,以及被改造過的人的本性具體地、不可分解地聯結起來的人的活動(歷史一精神)中的對立的同一性,行動(實踐,發展)的哲學”。“具體歷史行為中對立面的同一性”指的是在具體的歷史活動中,人與自然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組織起來(歷史化了的)的物質”是指被人改造后的自然界,“被改造過的人的本性具體地、不可分解地聯結起來的人的活動(歷史一精神)”是指人獨有的精神力量及主觀能動性的實踐活動創造了人類歷史。葛蘭西實踐哲學的本質在于人對客觀現實的創造性,他把自然歸結為被人所支配和利用的對象。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實踐哲學是將實踐當作它的根基,將社會現實中的人當作它的出發點,特別強調自然與社會的辯證統一,關于人與外部世界相互聯系、不斷發展的規律的理論,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作為它的基本特征。
2.原則:絕對的歷史主義
葛蘭西曾說:“實踐哲學是絕對的‘歷史主義’……人們正是必須沿著這條路線追蹤新世界觀這條新線索。”這里“絕對的歷史主義”是有關于人和事物間的意義的關聯的理論。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它的意義歸結起來就是實踐,而人不僅是實踐的主體,還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那么人類的實踐活動和人類的歷史產生的聯系,也就具有歷史性。這種絕對歷史主義立場的根本特征就是把一切都內化在歷史之中,一方面是對外部現實的內在化,強調外部世界沒有專屬于自己的歷史,人的歷史就是自然史;另一方面是對哲學本身的歷史化,即實踐哲學把自己作為歷史中無產階級的自我意識,即意識到無產階級自身是解決無產階級與這個現存世界之間矛盾的關鍵力量,于是自覺地認識到它作為無產階級的自我意識將隨著矛盾的解決而消亡。于是,實踐哲學本身就被徹底地內化在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之中,內化在歷史之中。
葛蘭西不僅是一個革命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他自身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活動正是他的哲學思想形成的重要來源。他的實踐哲學就是他在總結革命經驗的基礎上為意大利的無產階級建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觀。然而,某個新世界觀的建立并不能代表它就可以輕易獲得實現,因為沒有以實踐為支撐的理論是抽象的。只有理論被傳播出去,與具體的群眾的實踐活動相融合,才真正意味著它獲得了實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實踐哲學作為一種理論要運用到實踐過程中去,完成理論的現實化,就需要發揮出“文化領導權”理論的作用。
葛蘭西關于“文化領導權”概念的界定主要受列寧“領導權”概念的影響。國家的權力結構被列寧分為兩種:一種是強制性的政治領導權,它對應于政治社會;另一種是非強制性的“文化領導權”,它對應于市民社會。“文化領導權”具體來說就是指一個社會集團擁有在意識形態如文化、思想、道德等領域的控制權和支配權。葛蘭西繼承了列寧的這一觀點,但他認為“文化領導權”更為重要,一個社會集團在擁有“政治領導權”之后,如果在“文化”或是“意識形態”領域不繼續對廣大群眾進行“教育”,那該集團極有可能會失去它的統治地位,因此無產階級為了革命的最終勝利,必須在廣大群眾中開展“道德文化革命”,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掌握領導權。
1.“文化領導權”的載體——市民社會
在葛蘭西看來,上層建筑的兩個層面分別為“政治社會或國家”和“市民社會”。市民社會一般又被稱作“私人的”有機體的總和。他將市民社會歸類到上層建筑領域,并指出市民社會的特性是同意、許可與認同,即國家利用“教育職能”讓廣大群眾認同統治階級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及審美情趣,自覺遵守統治者制定的法律規章、價值體系與道德準則。他認為,統治者以這種統治方式獲取的對市民社會的統治權力,就是“文化領導權”,這也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主要依靠的統治手段之一。因此無產階級要想徹底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確立并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就要奪取“文化領導權”,注重在意識形態層面對人民群眾進行引導。
2.“文化領導權”的實現主體——有機知識分子
在葛蘭西看來,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經濟社會的形成,隨之而產生了一個新的群體,即有機知識分子。他將資本家、優秀企業主、政治經濟學專家學者、工業技術人員等歸為有機知識分子,他認為,有機知識分子不是單一地以體力或智力勞動來劃分,而是把他們放到具體的社會關系中時“有機知識分子”可以扛起無產階級肩負的奪取“文化領導權”的巨大使命,因為他們能自覺意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并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把自己與廣大人民群眾緊密團結在一起,帶領大眾投身社會的變革和改造過程。
3.“文化領導權”的實現途徑——“陣地戰”
通過對市民社會和“文化領導權”作用的深入分析,葛蘭西提出以“陣地戰”作為革命的方式,即在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下,市民社會中的有機知識分子發揮主體作用,將人民群眾聯合起來,進行一場道德文化領域的革命。在西方社會,政治權力分布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無產階級要想奪取政治領導權取得革命勝利,就要先展開“文化攻勢”,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滲透,優先取得“文化領導權”。也就是說,無產階級在革命斗爭的過程中,首先不應該以武裝斗爭的方式直接對統治階級發動正面的大規模攻擊,而是要先在市民社會中依靠有機知識分子的宣傳、引導,一點點地對傳播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機構進行滲透和摧毀,將資產階級統治者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占據的擁有控制權和支配權的陣地漸漸奪過來,取得對市民社會的“文化領導權”,進而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再以運動戰的方式把國家的政治領導權從統治者手中奪過來,最終建立起屬于無產階級自己的新統治。
葛蘭西的實踐哲學是以實踐為核心的理論,但是他并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領導權”理論,革命理論與政治實踐結合,成為意大利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理論指導,為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盡管后人對葛蘭西實踐哲學的評價褒貶不一,但葛蘭西在漫長艱苦的牢獄生涯中,不但沒有放棄革命的理想與信念,經受住了法西斯的種種非人虐待,而且還以畢生的心血著成《獄中札記》來滋養意大利的無產階級革命,提出對后世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領導權”。因此,我們對他的實踐哲學思想、“文化領導權”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仍舊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