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雪燕,何 霞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經濟貿易學院,重慶 402160)
渝商文化不僅是重慶的一張文化名片,也是重慶本土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比如不畏艱險、勇于反抗的巴人文化,實業救國、挽救民族危機愛國文化,團結拼搏、開拓創新的新時代拼搏精神。隨著華夏文明千年發展,其形式不斷更迭,內容不斷豐富,內涵也不斷提升,形成了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與中國各大商幫相比,渝商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據渝商網統計,渝商群體至少有1000萬人,不僅人數眾多,且構成也較多元,從戰國時期的巴清,到抗戰時期棄教從商的愛國企業家盧作孚,再到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尹明善、吳亞軍、劉永好、陳澤民等,都是渝商的杰出代表。作為獨特的群體,為重慶建設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包括土生土長的重慶經商人,也包含了在外經商的重慶籍商人,還有來渝投資創業的外地人,這也體現出重慶城市和經濟的開放性、包容性。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渝商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發展。“重信重義、自強不息”是渝商文化最為深刻的時代內涵,閃耀著薪火相傳的光輝[1]。
重信:強調誠實經營是企業的生命,也是企業生存之道。誠信是一個企業和團體的形象、品牌和信譽。渝商以誠信取勝,才能贏得顧客和市場的信賴。弄虛作假經不起歷史的考驗。渝商耿直豪爽、一諾千金,吃苦耐勞的形象獲得了全球商界的贊賞。
重義:體現出傳統和當代渝商“在商不唯商,求利不唯利”的商業格調與品質。重義原則要求渝商正確對待物質利益,肯定了商人追求物質利益的活動,同時也限制了商業活動盲目追求利益。重義要求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財富必須服從倫理道德準則。從抗戰,到支持國家三線建設,渝商多次在國家需要之際,挺身而出,迎難而上,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自強不息:渝商自強自立,拼搏向上,敢于承擔責任,是一種奮發的精神和進取的動力,也是成功的階梯。擁有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渝商才能堅持奮發圖強,克服困難讓企業穩定持續發展。渝商的發展壯大是與其自強不息,踏實肯干、銳意進取的精神分不開的。
每一時期的社會經商創業浪潮,都有一種特殊的文化靈魂作為支撐,這種內在的文化是商業活動活躍的力量[2]。渝商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悠久的歷史,對于重慶來說依然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珍視,更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不斷發展和創新。
2013年,我國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的倡議。該倡議提出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的發展計劃,主張以合作貿易為主導,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大力弘揚“和平合作、包容開放、互學互鑒、互利互贏”的絲綢之路的精神,推動沿線國家共同發展。
重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和區位優勢,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通過渝新歐連接。重慶市是我國西部和內陸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具有“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的戰略連接點的區位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下,將會成為開放前沿地區。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抓住難得機遇,2014年12月,重慶市委、市政府正式出臺《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要將重慶建成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該意見指出重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三大目標:大幅提升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能力;全面建成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加快建成和實現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3]。
重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具有重要的任務,即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綜合交通樞紐;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增強戰略支點輻射功能;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推進城市群建設;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在享有發展機遇的同時,重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面臨著巨大挑戰。根據《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顯示,重慶力求構建建設長江中上游的交通樞紐,著力在鐵路、水路為主干,公路為基礎,實現“鐵、公、水、空”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但是重慶地區物流產業相對分散,還沒有形成抱團發展的趨勢,甚至局部出現了惡性競爭的情況。特別是缺乏具有競爭的物流企業,沒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物流公司,比如現在重慶有8000多家物流企業,但是進入全國百強的只有2家,所以這些都還需要去大力發展。此外,重慶需要繼續完善軟件和硬件設施,建設更加便捷的交通網、信息網和水電網,需要投入大量的技術、資源和資金等。
重慶與周邊地區制度、文化、經濟差別較大,需要花大力氣整合資源。重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離不開長江經濟帶沿江、沿線以及周邊地區的合作和交流。主要表現為各國和地區的金融、文化、貨幣、勞務、海關等制度,需要減少貿易壁壘簡化通關規劃、完善過境手續,克服官僚作風等。
重慶與周邊地區缺乏長期和穩定的協商和溝通機制,也沒有進一步達成戰略共識,還需要搭建溝通橋梁,共同推進“一帶一路”互惠互利建設。因此,重慶也在試圖依托“一帶一路”建設統籌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部級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在融入大局中去謀發展,在服務大局中做提升。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渝商需要抓住機遇,練好內功;發揮優勢,主動融入,發揚“重信重義、自強不息”的精神,促進重慶科學發展,為社會和諧做出貢獻。
渝商文化具有包容性,這不僅其群體多元,更體現了引領西部開放風氣的先河的包容氣質。重慶很早就是對外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也是改革開放后內陸最早的開放城市之一。早在1891年,重慶就成立了海關,建碼頭、修倉庫,納入到全球化的軌道中,可以說,渝商文化市開放包容的文化,為重慶“一帶一路”建設實施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4]。在“一帶一路”的大時代同時也要歡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地區企業到重慶投資,加快內陸高地開放高地建設,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的高度、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貿易服務的方式和領域。渝商開放包容文化,也可以讓重慶更加快速融合到“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浪潮中,不斷促進產業升級,也不斷吸收外來商業文化,先進的管理經驗,廣納空間資源,促進先進技術吸收和產業優化升級。可以說,渝商新時代的包容精神也是對絲路精神的重要體現[5]。
渝商文化中重誠信的精神是企業之間、地區之間甚至國與國之間進行商務合作基礎,只有誠信經營,才能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取得共贏。在“一帶一路”規劃中,重慶與外界的聯系將更加廣泛和深入,比如重慶市政府要求加強與沿江地區產業的互動,承接沿江產業轉移的高地;與四川合力打造三大走廊,即汽車、IT、都市消費品產業走廊,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走廊,特色資源加工產業走廊。與貴州聯合開展煤電產業合作、旅游休閑度假、現代農業等產業合作,實現與周邊地區、沿江地區差異化的產業合作。總之,在重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渝商文化的誠信精神,將有利于重慶與周邊地區的合作,更好地發揮重慶地區的潛力。渝商可以資本、技術、人才、文化等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共同提升整體競爭力。
渝商文化中的自強不息、吃苦耐勞的商業精神應投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企業家不僅是一個光榮的稱號,更是一種奉獻精神的群體。廣大渝商始終堅持“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之中,把國家利益和企業理論緊緊連接在一起,不會受到功利主義的約束,一起為社會貢獻更多效益,體現了愛國情懷和回報社會的責任與擔當。渝商需要秉持大膽搏擊的精神,勇于走出重慶,走向“一帶一路”國家,在帶動重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一帶一路”建設注了活力和生機。渝商既可以拓展產品市場,用活、用足、用好國家和重慶市出臺的扶持經濟政策,調整產業布局,拓展新興市場;也可以投入內陸開發高地建設,為打造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西部地區城鄉統籌發展做出貢獻。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自信的源泉,也深刻影響著一個民族前進的方向。渝商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然會影響著未來渝商的發展方向。渝商需要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在渝商文化的引領下,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局中,也為全國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