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雨晴
(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1306)
相較于傳統產業的技術特性,信息產品以凝結著人類勞動的信息為生產基礎,繼之以現代電腦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手段進行加工、生產、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的大量生產和廣泛應用,使信息通訊產業和科技服務產業的發展尤為突出,而信息產品在市場上的定價和競爭策略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從信息產品的勞動特質的理論起點出發,分析信息產品的勞動特質及其價值定位,推動信息產品相關研究不斷深化發展。
信息產品是以信息為內容經人類智力勞動加工而成的產品,也是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滿足人類物質和文化需求的勞動產品。信息產品可分為有形信息產品和無形信息產品。有形信息產品是以固定的或特定的物質載體為物化對象的產品,如電子科技信息產品、手工工藝信息產品等。無形信息產品指無特定物質載體的信息勞動產品,如課堂教學、咨詢服務、廣告招商等。有形信息產品和無形信息產品都是人類勞動的結晶,通過對信息搜集、篩選和分類,加工和再加工,實現了信息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的環節。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產品的產生和完善,有利于個人生活便捷化和促進經濟產業升級化。科技發達、信息暢通的大數據時代,信息產品能夠合理儲存、轉移、篩選、分類信息資源,實現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信息資源與經濟產業的結合是引領智能化時代的良好開端,這種優越性不僅體現在企業發展上,更落實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產品中包含的信息勞動是其不同于其他勞動產品的根源。信息勞動,顧名思義,是以信息的搜尋、篩選、分類等為主要勞動流程創造價值,是智力勞動為主、體力勞動為輔的勞動過程。分析信息勞動的獨特性可以從勞動三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的視角展開。
1.從勞動者的視角看,信息勞動以腦力勞動為主
信息產品中包含著信息勞動和一般勞動,后者主要以體力勞動為主進行產品的包裝,運輸和銷售(在此過程中勞動實現了對象化或物化)。研究信息產品的勞動特質,必須從信息勞動出發,深入剖析信息勞動同一般勞動的具體差異。
從勞動者看,生產信息產品的勞動(這里指信息勞動)是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有用勞動。相較于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中直接生產物質資料、創造物質財富的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動,生產信息產品的勞動往往具備更大比例的腦力勞動或智力勞動。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勞動特性是人的體力勞動占更大比重,信息通訊業則傾向于人的智力開發和腦力運轉。信息主要由勞動者的智力勞動而得。
2.從勞動對象的視角看,信息勞動不改變勞動對象的性質
從勞動對象看,信息勞動不改變勞動對象的性質。勞動對象是勞動者施加勞動這一行為的客體,信息產品的勞動對象是信息。不同于加工整合后的信息,勞動對象所指的“信息”是未加工前的、以意識形態形式存在的信息本體。信息的加工以原有信息為基礎,對信息本體進行整合、分析、歸納、推理,最終轉向記錄、調整、打印、裝載等。信息產品對原有信息進行加工,最終產出的產品也是信息。
信息勞動這種抽象的勞動與其他傳統勞動的差別在于:對象是否發生了轉移。以烹飪為例:勞動對象是食材“魚”,最終產品是一道菜肴。以煉鋼為例:煉鋼的勞動對象是鐵礦石,產品最終變成了另外一種物質形態——鋼。信息產品的勞動對象在勞動過程中并未發生質變,其原因在于,信息屬于非物質存在,將信息進行加工,我們得到不同的信息;而將魚或鐵礦石進行加工后,我們不會說我們得到了不同的魚或鐵礦石。
3.從勞動資料的視角看,信息勞動中的純腦力勞動不一定實現對象化
從勞動資料看,信息勞動并非全部實現對象化。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運用的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是聯結勞動者和勞動對象的重要樞紐。生產棉紗的工人在勞動過程中運用的勞動資料是紡織機器,制作衣服的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憑借的勞動資料是縫紉機器,采摘糧食的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利用的勞動資料是收割機,而生產信息產品的勞動資料除了智能數據庫,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則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人腦”。
人腦是信息的儲存區和加工區,由信息發展成的意識是人腦特殊的機能。信息源于萬事萬物,獲得信息或自己搜集,通過他人獲得,兩種方法的勞動資料都依賴于“人腦”這個特殊機器。隨著信息存儲方式逐漸多樣化,如紙質存儲和數字化存儲,相應的搜集加工信息的勞動資料也多了,如紙張、筆和電腦等。盡管如此,最原始和最核心的信息搜集與加工的勞動資料是人腦。換言之,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即使沒有任何外在的物質載體,人也可以生產信息產品。這與物質產品的生產不同,沒有煉鐵爐就無法煉出生鐵。
1.產業結構的融合性
信息產業能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衍生出更豐富和多樣化的產品形式。信息是流動的,捕捉信息和加工信息也具有非特定性。不同的產品模式需要不同的信息加工方法及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形式。信息產業與服務業相融合,人工智能服務逐漸普及服務業領域,如無人超市、智能導購、AR功能等,日常服務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信息產業與金融業相融合,如智能語音機器人、智能自助終端等,提高了資金流通效率和金融領域管理服務水平,激發了多元化的金融創新,推進了金融市場的一體化和全球化進程。[1]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相融合,如自助導游機等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發展機制,完善文化消費市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信息產業與汽車制造業相融合,如無人駕駛汽車、無人駕駛公交車,開創了汽車行業發展的光明前景,是汽車制造業傳統發展方式的偉大超越。信息產品產業結構的融合性使之可塑性強,設計形式多樣,應用覆蓋面廣,這一點相較于一般勞動產品的固有形式顯得尤為特殊。
2.產品內容的共享性
信息產品的內容具有非排他性,所有人都能共享信息產品的勞動成果。一般的勞動產品一旦經過出售將使用價值交換給了買家,其產品的使用價值歸買家所有,其他人不能享有共同使用的權利。換句話說,該勞動產品此時在法律上歸屬于買家,是買家的私有財產;而信息產品在產品的內容使用上是共享的,信息產品的內容是可以重復獲取并且多人同時享用的。電子報刊、網絡雜志、在線視頻的播放都是網民共享的,不存在用戶甲看過這個視頻后用戶乙無法觀看的現象。信息產品的共享性決定了信息產品是全方位、多領域、立體化的發展模式,是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進步潮流的必然趨勢。
3.信息獲取的即時性
信息產品的核心要素信息是瞬息多變的,但信息產品中獲取信息確是即刻的。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關鍵核心技術,信息產品的核心就在于信息的制作和傳輸。在科技飛速發展的大數據時代,獲取信息的速度決定了創造價值的力度。無人超市沒有營業員負責結賬,超市的商品也沒有條形碼掃描,當消費者從超市購物完畢,手機上就會出現商品的賬單待其付款。信息獲取的途徑不得而知,但信息獲取的速度是即刻的。再如,重大新聞報道必然是實時實地的發布,各大手機新聞App平臺如人民日報、中國日報、騰訊新聞等都是第一時間即刻報道相關新聞事件,這是信息產品不同于一般產品的重要特性。
4.產品運行成本低
相較于一般實體經濟產品,信息產品運行成本較低。一般實體經濟生產的產品都有固定的物質載體,如汽車、電機、空調、冰箱等工業器械、家用電器的運行成本相對較高。有形信息產品的物質載體相比于一般實體經濟產品更小,無形信息產品沒有特定的物質載體,因此運行成本較低。信息作為信息產品的核心要素,搜集信息、加工信息成為發展信息產品的關鍵渠道,是信息產品運行成本的主要影響因素。較低的運行成本是信息產品市場發展的一大優勢,意味著信息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與其他行業領域的合作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從信息產品的理論起點和勞動特質可知,信息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信息產品在生產、加工、銷售的過程中生產和實現了價值。既然信息產品區別于一般的勞動產品具有融合性、共享性、即時性和運行成本低這幾個特質,那么定位信息產品的價值也應該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國家和民族發展的角度、經濟產業發展的角度、個人生產生活發展的角度分析。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每一個社會的開端都有標志性的事件發生。或朝代的更替、或生產力水平的變化、或經濟制度的變革等,推動著人類歷史不斷前行。信息產品的蓬勃發展,帶動的不僅是信息產業這個單獨的部門,更推動了全行業的融合升級,是人類文明成果在科技創新企業發展上的充分展現。信息行業愈發展,全行業市場的靈活性、兼容性、創新性就更強,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有利于信息產品的市場全球化和行業國際化。信息產品的豐富和普及,前所未有地改變了個人、企業、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人類進入智能信息時代的一大重要標志。
信息素養的日益提升,是信息產品推動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一大動力。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必然離不開人才創造力的培養,而信息產業的良好發展就是保持創造力和活力的重要平臺。“信息素養”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車可斯基(Paul Zurkowski)定義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后來又將其解釋為“人們在解答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3]。信息產品的廣泛應用體現出人們通曉信息的意識,把握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們的信息素養在逐漸增強。
信息產品的融合性決定了產業結構升級智能化是必然趨勢,運行成本低致使產業結構組合更加多元化和靈活化。除了信息產業本身會不斷升級,與信息產業兼容的其他各行業的發展態勢都趨于智能化。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研發和突破,信息產業的智能化程度也不斷攀升。信息產業的發展與其他相融產業的發展是并駕齊驅的,信息產業本身的進步會促進相融產業的升級,相融產業的特性和需求是推動信息產業不斷革新突破的動力。從信息產業到相融產業,從相融產業到信息產業,全行業產業結構都能得到升級,趨于智能化。
信息產品創造的智能化生活模式,給個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智能化生活模式不僅在衣食住行上給予了人們便利,還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餐飲服務到交通出行,從休閑娛樂到正式辦公,信息產品的應用范圍之廣讓人們足不出戶便能處理身邊事,坐觀天下事。人們的思維方式也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革發生轉變,隨機應變的處理模式和靈活敏捷的思考方式,取代固化的思想觀念,人們的批判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大大提升。因此,從個人生產生活發展的視角來看,信息產品的生產和應用,對促進人們的生活方式便捷化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