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佼嶼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四川 鄰水 611131)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2016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明確強調,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在這樣的前提和背景下,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課程思政孕育而生。而高職英語作為一門人文素質類公共基礎課在實現其外語教學目標的同時,如何實現和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是每一位高職英語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
同時,當今國際國內形勢瞬息萬變,中國在國際舞臺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下需要大量各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這就更需要文化先行、教育先行。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肩負起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中高職英語教學也承擔了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國際化人才、滿足國家戰略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工作。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可以看到,學生在掌握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同時,也需要掌握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背后是需要語言使用者內在的綜合素質去支撐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2015年曾說,語言水平依然是高層次和深層次我國軟實力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而語言的學習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實現語言技能學習的同時,其實更多是通過語言學習來傳遞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現在的中國不再是當初讓國人走出去單純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中國,而是讓更多的國家走進來,了解中國,讓更多的中國元素傳播出去的新時代中國。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在國際舞臺掌握更多話語權的同時,語言學習不僅僅是語言技能的輸入,而是讓語言學習者通過語言代表中國聲音和中國符號走向世界、影響世界。堅持“四個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生基本語言技能,掌握語言本身規律遠遠不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以英語課程為載體增強學生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做到以德樹人才是實現英語教育最終目標。因此如何尋找到切入點貫徹課程思政,如何更好發揮英語課堂的育人職責實現外語教學目標的問題上,每一位高職英語教師都需要認真思考,并把實現課程思政和英語課堂的深度融合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
高職英語作為一門人文素質類公共基礎課是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英語課在實現其外語教學知識能力目標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實現其素質目標,實現和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通過知識能力素養目標的達成更好地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
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基本要求》可以看到,學生要打好語言基礎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掌握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同時,也需要掌握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目前對于大多數高職英語教學而言,語言技能練習占比較大,語法知識的學習時間較長,文化學習及育人功能是目前高職英語課堂的薄弱環節,可見,要讓語言真正發揮交流溝通的作用,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發揮英語和文化之間天然的聯系,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重視對學生文化自信以及育人方面的培養和提升,這樣也是順應高職英語教學發展的要求同時更是順應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在“課程思政”這樣的大背景下,通過結合藝術類專業學習特點,立足于高職英語學習中的文化內容,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的參與和學習中促進學生文化知識的吸收,增強學生的思政教育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同時通過增強高職英語課堂的育人以及思政教育,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文化素質,促進藝術類高職英語的更好發展,也是為實現向社會輸送更有文化內涵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要做好高職英語課的課程思政,首先要對“課程思政”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理解。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潛力的重要標志,是肩負起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塑造青年學生靈魂、引領價值觀念的重要職責。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課程思政成為必然,也就意味著各高校除了思政理論課以外,還應該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在整個教育的全過程,高職英語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要與其他各門課程一樣同向同行,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這個核心點。因此,全面實現課程思政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時代賦予它的歷史使命。
與此同時,課程思政其實也是外語教育的最終落腳點。英語學習是學生接觸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途徑,外語教育也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教學目標也是要實現學生的能力發展,這與課程思政的內涵是協同一致的。具體來講,高職英語是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要求在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從該要求不難看出,這對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做出了明確的要求。英語課堂把語言學習作為媒介來達到對文化的傳播和對學生思想的引領,最終實現其教學目標,所以高職英語課堂的最終育人作用本質上和課堂思政的內涵是一致的,也是必然趨勢。
目前對大多數高職學生來講,由于英語的工具性特點讓他們的學習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上;英語教學也存在一定的重技能輕育人的情況,這成為高職英語課堂的一個短板。然而英語教學的知識和育人目標不是孤立的兩個方面,而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因此把思政元素融入高職英語課堂,加強高職英語課堂的思政教育是必要的;同時當今互聯網快速發展,高職英語學生在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滲透、意識形態輸入、價值觀等方面深受西方思想影響進一步加強,給予高職學生正確的價值引導和培養他們文化自信刻不容緩,因此,在高職英語課堂中融入思政教學也是緊迫的。
領悟思政內涵加強自我學習。要更好地在高職英語課堂實現課程思政,首先英語教師要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和要求,領會中央精神,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樹立課程思政理念,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努力做好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做好思想引領,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育人職責。
結合教材內容融合思政元素。高職英語教材是結合高職學生實際情況開發的教材,設計上是具有一定的系統和邏輯性,是適合高職學生知識和認知水平的。因此要實現高職英語的課程思政,所有老師都應該立足于教材進一步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發現其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結合具體內容,合理組織課堂活動。筆者以本校所選取的教材為例,第一單元“Welcome to L.A.!”涉及到“making introductions”“talking about occupations”等主要方面。在開展課堂活動時,教師可以在結合自我介紹見面打招呼的同時,讓學生理解中西方的差異以及原因,讓學生對我國的發展變化有一個直觀的體會。同時在學習人物職業環節,教師可以結合因社會發展而新興的職業以及逐漸消失的職業的為切入點,讓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以此達到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樹立好職業目標和職業意識。
利用第二課堂創新教學手段。高職英語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結合教材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英語課堂從教室延伸到學生的課外實踐中,讓思政因素深入到學生實際的生活中去,達到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筆者選用教材的第一單元內容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對不同職業進行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對其現狀進行調查,結合自己的理想做出對自己職業的規劃,這樣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教材內容的學習更加深入和立體。
在課程思政改革大背景下,如何科學系統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高職英語課堂中,高職英語教師還在不斷地探索,所有的課程都必須以從課程本身的實際出發,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探索有效實施路徑,讓學生在學習中德技并重,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