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橋
(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林業局,陜西 漢中 723100)
五倍子是倍蚜蟲寄生在鹽膚木(RhuschinensisMill.)、紅麩楊(RhuspunjabensisStew var. sinica (Diels) Rehs. et Wils.)和青麩楊(Rhus potaninii Maxim.)植物葉片上所形成若干種富含五倍子單寧的蟲癭的總稱。五倍子富含豐富的五倍子鞣制(單寧),是提取單寧酸、沒食子酸、酰肼、苯甲醛等系列化工產品的主要原料。在藥用(清肺止咳、解毒消腫)、金屬防腐蝕、稀有金屬(如鍺、釷)的提取,合成纖維染色、固色、三廢處理、照相顯影、電工絕緣、化學分析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五倍子資源十分豐富,年產量占世界總產的90%以上,是我國傳統的林特產品,也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近年來,隨著山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低效野生倍林被相繼改造成其他用材林,造成我國五倍子產量逐年下降,遠遠滿足不了日益擴大的國內外市場需求,因此,作為我國五倍子重要產區的秦巴山區亟需推廣五倍子人工繁育、栽植技術以迅速提高產量,最終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
種苗是五倍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五倍子夏寄主植物(鹽膚木、青麩楊、紅麩楊)在林內分布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林分五倍子的發展水平,因此,在營造五倍子林或改造低效野生倍林前必須先做好五倍子夏寄主植物的繁育工作,一般來說,秦巴山區五倍子夏寄主植物繁育方式有以下幾種。
根蘗繁殖是目前改造野生倍林最常用的方法,特點是方法簡單、育苗比較容易,苗木木質化后可以就近補植到倍林中苗木稀疏的地方,造林成本相對較低,適合秦巴山區改造低效倍林。
具體方法為:在林內選擇生長好、無病害生長健壯的青麩楊(鹽膚木、紅麩楊),鏟除倍樹周圍的灌木和雜草,用鋤頭圍繞倍樹周圍深挖多半圈(不翻土),鋤斷青麩楊(鹽膚木、紅麩楊)的側根,側根截斷后可自然長出幼苗,待幼苗木質化后冬春直接挖出即可移栽。此方法可以有效解決秦巴山區青麩楊、鹽膚木不結實、育苗難的問題。
五倍子夏寄主植物(青麩楊、鹽膚木、紅麩楊)的種子較為堅硬,自然條件下不易吸水膨脹發芽,因此種子育苗的關鍵在于種子處理,目前育苗中常用以下兩種處理方法。
2.2.1 淋水催芽法
將種子加入種子重量50%左右的稻谷殼,混合攪拌均勻后放入打米機內脫去果皮及蠟質層,脫皮后立即放入60°左右的熱水里浸泡洗凈果皮并撈出浮在水面的癟種,清洗后的種子倒入1.5%的白堿(洗衣粉)或30%的草木灰水中用力揉搓,揉搓10~30 min后至種皮發澀為止,用清水洗凈再用冷水浸種,浸透后(用手指能捏破種皮)即可催芽,常溫催芽一般15 d左右,溫室催芽一般7 d左右。催芽期間每天用清水淋灑,隔兩天淘洗一次以防爛種或種子發燒、霉爛,當種子萌動露白率超過5%時即可播種。
2.2.2 流水浸泡催芽
將種子裝入麻袋中放在野外小溪中充分浸泡,條件許可時每天將麻袋上下翻轉一次,一周后從小溪中撈出麻袋將種子取出揉搓,揉搓后用50 ℃左右熱水浸泡24 h,浸泡后晾干即可播種。
五倍子夏寄主植物育苗苗圃地應選擇土層相對深厚、肥沃的壤土、沙壤土,要求苗圃地地勢平坦、向陽、排灌水方便,一般來說,春季播種育苗前的上一年冬季應提前整理好苗床,苗床寬1.5~2 m,中間略高,并施足農家肥;秋季播種育苗需提前一周對地塊進行深耕除草。
五倍子夏寄主植物(青麩楊、鹽膚木、紅麩楊)播種時間春、秋季均可,秦巴山區一般播種時間建議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上旬)進行,春季播種前需對上年冬季整理好的苗床稍加修整,播種時開溝條播,行距通常為30 cm,溝深3~4 cm,播種后用細土或細沙覆蓋,蓋住種子即可,不宜過厚,播種完成后在苗床上輕輕覆蓋草簾以適當保溫。
播種后每天觀察苗床干濕狀況加強肥水管理,出苗后及時松土、除草,苗床內苗高達到10 cm左右時應進行一次間苗管理,用手輕輕拔除過密、過于瘦小的苗木,保留合適的株行距以保證種苗質量。苗高統一長到70多cm時進行掐尖摘心,防止苗木頂端優勢徒長導致側枝分布不均,同時加強苗圃種苗病蟲害防治,避免苗木受損,霜降后苗木即可出圃移栽。
五倍子的形成,必須要有倍蚜蟲、夏寄主植物(青麩楊、鹽膚木、紅麩楊)和冬寄主(蘚類植物)在同一環境下共同存在才行。倍蚜蟲吸食夏寄主植物在倍內生長、繁殖,倍子成熟爆裂后倍蚜蟲隨即遷往蘚類植物上越冬,來年春天再次遷飛到夏寄主植物上完成下一個生長周期,所以,五倍子造林地的選擇要合理兼顧三者的關系。倍蚜蟲和冬夏寄主植物對環境有不同的要求,夏寄主植物(青麩楊、鹽膚木、紅麩楊)喜歡陽光充足,冬寄主植物喜歡陰濕環境,但陰濕環境又不利于倍蚜蟲越冬和遷飛,三者各有各的適生范圍,所以發展五倍子生產就要選擇適于三者生長的環境,生產中不建議大面積新造林,秦巴山區有大量的野生倍林,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選擇部分低效倍林或有倍樹生長且近年來結有五倍子的林分加以改造,這部分林分大多具有倍蚜蟲生存的條件,只是因為自然因素或部分人為原因導致五倍子產量低。從我們對秦巴山區部分產五倍子的地方調查來看,70%以上的倍林都是因為倍蚜蟲數量不足或夏寄主植物較少,所以要提高五倍子產量單靠自然發展是不行的。
秦巴山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面積大,歷史上曾是五倍子最佳產地之一,所以,我們現在只需對部分野生倍林進行改造或選擇部分雨日多、小氣候溫和、濕度大的疏林進行小面積造林。通過補植夏寄主植物(青麩楊、鹽膚木、紅麩楊)改變林分內植物群落結構,逐步讓夏寄主植物成為該片林分的優勢樹種。同時,林分內的陰濕溝谷、洼地或溪澗邊補植冬寄主植物苔蘚并引進倍蚜蟲,讓三者的搭配更為合理。
通常情況下,倍蚜蟲越多倍樹結倍就多,通過觀察發現,五倍子每年七、八月成熟爆裂后,倍蚜蟲就開始遷往蘚類植物上取食生長,一直要等到來年3月中旬才能回遷到夏寄主植物上,在倍蚜蟲整個生活周期中,倍蚜蟲在冬寄主上生活的周期很長,冬寄主的多少直接影響倍蚜蟲羽化繁殖的數量,所以在倍林中必須補植足夠多的冬寄主苔蘚以營造大量適合倍蚜蟲生存的環境。
蘚類植物對陸生環境有很大的局限性,對水分依賴較強,選擇補蘚地點時要充分考慮溫度、光照和水分條件,優先考慮具有一定散射光的陰濕環境。雨水多、濕度大的倍林,宜選取上層植被不密,散射光強或早晚有短時直射光的地塊補植;雨水少、濕度小的倍林則選擇上層植被茂密、無陽光直射、土壤保水較好的地塊補植。補植時沿等高線開挖成條狀或塊狀,有裸露巖石的地方沿巖石兩側及下方開挖回填少量腐殖土補植,補植后盡量保持土面平整,中間不能有低坑、雜草根或其它雜物。補植地塊盡量均勻分布于整片倍林中,補植面積原則上不得低于倍林面積的3%。
蘚類植物分布廣,數量大,但是能作為倍蚜蟲冬寄主的僅是極少數種類,因此補植冬寄主之前一定要認清蘚種,一般來說,秦巴山區適合倍蚜蟲越冬的有以下幾類:一是細枝赤齒蘚(Grythrodontiumleptothallum(C.Muell.)Nog.),此種苔蘚一般平鋪于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巖上,植株呈淡黃色,特點是較耐旱,是肚倍蚜的冬寄主;二是側枝匐燈蘚(Plagiomniummaximoviczii(Lindb.)T.Kop.),這種苔蘚疏松叢生,莖多直立,多生于陰濕的石壁、裸露土面或稀疏草叢中,是角倍蚜的優良冬寄主;三是大葉匐燈蘚(Plagiomniumsucculentum(Mitt.)T.Kop.),植株體較粗壯,也是疏松叢生,亮綠色,密被假根,生殖枝直立,多生于林下溝邊石壁及巖石表面薄土層上。
秦巴山區自古以來都是五倍子最佳適生區,但是,由于前期各地經濟發展目標轉移導致大部分的野生倍林長期無人管理處于自生自滅狀態,造成了森林資源的巨大浪費。近幾年,隨著國家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國家加大了對山區鄉鎮推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脫貧攻堅項目的投資力度,秦巴山區各地應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爭取中央及各省市對本區域發展項目的支持和扶持,通過人為措施對本區域分布的野生倍林加以管理,利用現有資源就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從而帶動本區域經濟發展并最終實現山區群眾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