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順良
(云南省會澤縣林業和草原局大井鎮林業工作站 , 云南 會澤 654200)
十多年來,會澤地區退耕還林項目的開展獲得了相對顯著的成績。尤其是在2014年和2015年,開展了新一輪的退耕還林項目,從根本上優化了生態系統,推動了產業組成形態的完善與鄉村經濟的有序發展,為農戶帶來了經濟收入。然而,要使退耕還林工作的實施“可回歸、能穩定、提效益、不反彈”,就需要深入穩固退耕還林工作的實施成效,從總體層面上合理解決目前退耕還林的民生問題,使退耕還林項目能夠實現長效發展。
會澤地區總耕地面積為195.14萬畝,在2000~2005年時期,總共落實退耕還林8.5萬畝,其中大于25°退耕還林面積為4.2萬畝,荒山還草23.8萬畝,整個退耕還林項目涉及23個鄉鎮和街道、32003家農戶,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占地1.3萬畝,補充耕地4.91萬畝,惠及23萬農戶,總人數近90萬人。現在,超過25°以上還沒有實現耕地轉換為林地的土地有9.15萬畝。截至2014年底,駕車鄉已完成退耕還林76981畝,預計2015年6月前,將完成退耕還林項目300畝,完成鞏固退耕還林后續成果核桃種植項目2000畝;田壩鄉2015~2017年共實施退耕還林3685.4畝、陡坡地治理項目400畝,涉及多著、魚塘、卡竹、白土等12個村委會,其中生態林華山松1240.57畝、經濟林2844.83畝(板栗198畝、核桃2646.83畝)[1]。所以,落實新一輪的退耕還林項目還需要對上一輪所遺留難題與困境進行解決,進而側重于提升森林的質量,促使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能夠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1]。
會澤地區地處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態脆弱地區,十年九旱,降雨少、水量缺乏是制約林木存活的首要要素,另外,由于本地的氣候比較干燥且常年多風,土壤退化,致使樹木和植物的存活幾率比較低下,一些地塊的綠化通常都需要反復進行補植,如此一來就會使得綠化成本有所上升,還有可能發生荒山坡“每年造林綠化不見樹木”的情況,致使綠化成果被不可抗力持續延遲[2]。
就綠植的管護來說,重造輕管的情況一直沒有得到根除,一些農民的植護與造林意識低下,他們對退耕土地的維護比較寬泛,種植后往往置之不理,任由植被、草木肆意生長;對退耕還林工程所培育的經濟林木,農戶欠缺專業的技術來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修剪、除草、施肥,同時由于管理落后,經濟收益不顯著,挫敗了農戶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延誤了退耕還林項目的經濟效益[2]。
由于退耕還林項目的實施,會澤地區原本的產業結構造發生了很大的變動,部分農戶拓展了經濟林果業務,走向了富裕之路;有些人外出投入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并有持續性的經濟收益,然而,也有一些農民既不拓展林果業務,又不外出工作,僅僅依靠國家的補貼來維持。這部分農戶把維護退耕還林成效的動力依附于國家補貼政策之上,這為有效實施退耕還林工作“可回歸、能穩定、提效益、不反彈”的目標遺留了內患。如若政策指導無法落實,退耕還林成效不顯著,農民的后續產業發展不快,在政策補貼撤銷之后有可能會發生逐漸反彈的現象。
為了提高森林質量,就需要開展定向栽培策略,要以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收益為根本目的,并按照會澤地區的真實現狀落實大徑材的定向種植。在會澤地區有許多低產低效的林木,就需要對這部分土壤進行優化改良。比如,就重要地區的林地而言,有必要落實多層林分,提升闊葉樹的種類以改善樹的多樣性,并借助灌木數量的合理劃分來調適林分密度。借助樹木種類的多樣化,調整林分的構造;種植本地花草果樹,還可以吸納鳥類并有效控制病蟲害。在森林旅游區域就要將花葉果樹木當做主要樹木,以此來增加灌草的生長。鑒于會澤地區交通狀況不理想,所以林地的經濟收益也不能及時落實。出現此現象的本質原因是木材生產量小,運輸成本高,伐木的資金投入可能會高于經濟收入。所以,有必要定向種植大直徑木材,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林分的經濟收益,采用短生的方法可以提升林戶的經濟來源,促進經營的長效化發展。除此之外,退化森林的恢復不容忽視,應著力于闊葉樹木和天然次生林的定向培養,對天然次生林的管理應逐步組建成立珍惜物種培養基地,以促進森林的有序長效發展[3]。
穩固退耕還林的成效就需要保護森林、增加收益,落實森林滋養水資源、保護水土、改良生態體系,保障經濟的長效穩固化拓展。對于建設和管理應該同等重視,一方面要注重前中后期的建設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視各階段的管理和保護工作,以保障“建設、保護、經營”機制的高效實施。開展林業技術人員“一對一”或者是“多對一”指導責任制,緊抓退耕還林還草生產補種任務,從根本上提升林分的質量[3]。補種的時候,應詳細探究原種樹苗的枯萎緣由和存活幼苗的生長情況,適時改善樹木種類,力求做到喬灌、針寬結合,落葉喬木和常綠樹的結合,以構建成為一個效益高的復層森林[4]。
為了保障退耕還林的成果得到有效的維護,就需要從根源上處理農民的生計問題,應構建長效發展的機制,使得退耕還林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1)增加資金投入以強化農田灌溉和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修建新的渡槽、升級田地,增加谷物類的生產機能,并保證退耕農田的農民能夠自給自足[5]。
(2)與實際情況相互聯系,把沼氣建設當做解決生計的重點,多能源互補,增加節能灶、薪柴林設施的建設,有效處理農民的“灶口”難題,落實農民對生計的要求[6]。
(3)牢牢緊隨“明晰要點、拓展優點、突出特色、促進發展”的整體策略,根據現代林業基地建設的全公頃、規范化、集約化的發展模式,借助退耕還林現場會、觀察模仿項目實踐成果等方法,開展實訓指導活動,推進加速拓展核桃、板栗、香椿、林下養殖等特色產業,促使林業資源優勢向經濟效益轉化,以此來增加農民的收入與縣域的經濟效益[7]。
目前,精確改善森林質量已成為一項國家策略,自森林質量精確改善提議提出以來,有關工作人員開始轉變理念,將目光放在長效發展的位置,從不同的層面來探究精確改善森林質量的可行性渠道[8]。另外,未來仍有較大的探究空間與大量的運用策略可以準確地提高森林質量。精準提高森林質量,一方面,可以使得經營朝著管理、技術精細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高效提升森林碳匯力,提高森林資源,落實森林的各種功用以及最大化利用,充分調動森林生態體系擁護國土安全、水安全、氣候安全、木材物種安全的職能,有效落實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功能性需求,進而來促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