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芳 ,謝鳳瑞
(1.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云南 臨滄 677000;2.臨滄市林業科技教育管理站,云南 臨滄 677000)
臨滄市地處云南省西南部,四季溫差小,干濕分明,存在突出的垂直變化,年降水量約為1487.2 mm,年平均氣溫約為16.5~19.5 ℃,為核桃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臨滄有著上千年的核桃種植加工史,2006年以前已有核桃種植面積122萬畝,此后每年新增核桃種植面積都超過100萬畝。截至2019年,建成800.39萬畝的核桃基地,掛果投產面積達610萬畝,核桃產量40萬t,產值51億元,使廣大核桃種植戶收入增加。臨滄市不斷加強經驗總結,從核桃采種、育苗、嫁接、種植、管理以及采收,一直到果實加工,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形成一套標準的技術規范。
臨滄市主要的核桃加工企業有13戶。截至2019年,鳳慶縣擁有8戶規模化經營核桃種植和加工企業,精深加工和初加工企業分別為1戶與7戶,并有300多戶中小型加工戶,專門進行核桃果與核桃仁的加工銷售。全年加工核桃干果4萬t,主要經營核桃仁、核桃粉以及核桃油等產品。因為缺乏精深加工企業,產能低下,產品標準缺乏統一性,導致80%以上的核桃產品都是以初級產品進行銷售。
臨滄市2018年和2019年的核桃產品分別為33萬t、40萬t。因為核桃品種優良,果大、殼薄、味香、仁白,使得核桃產品一直供不應求。一些核桃加工企業與商販,為了確保貨源充足,都是通過期貨的形式進行交易,核桃還未成熟就簽訂合同,根據經驗預估產量,并支付定金,核桃成熟時就前來收購,年成交量均超出1.5萬t,遠銷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浙江等地,產品暢銷。
臨滄市掌握有力核桃的資源優勢,卻無法轉變為經濟優勢,距離經濟強市仍相距甚遠,為了實現更加高效的發展,就必須走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但直到目前,因為地域差異的存在,對產業集群發展觀念與認識存在不足,具有較強的排他性,缺乏吸納性,產業發展面臨特而不優、優而不強、強而不大的尷尬局面。此外,區域規劃落后,缺乏工業經營理念,園區建設不力,產業集群發展水平不高,核桃產業呈現出“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狀況。
臨滄市核桃產業因為缺乏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體系,生產技術水平不高。主要有如下表現:農民素質不高、科技信息服務不全面,盡管比較重視核桃生產技術研究,但是科研成果與推廣應用水平偏低,尤其是針對老化劣質、低產低效的核桃樹,缺乏較強的更新改造技術力量。雖不斷加大對第一產業基地的研究,但產品開發與加工卻受到忽視。由于產品研發不足,導致核桃產業鏈較短,不注重標準化研究,造成品牌影響力有限,落后的生產工藝不僅影響產出量,而且還導致生產成本偏高。
就臨滄市核桃產業現狀而言,雖擁有一流的原料,但加工與銷售,則分別居于二流和三流。產業的開發,不能僅在原料上下功夫,如果不注重市場,都將面臨失敗,難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目前,臨滄市既缺乏規范化的核桃交易市場,線上銷售渠道狹窄,流通領域也沒有構建分級、包裝以及質量保障體系,缺乏完善的市場流通體系,也沒有健全的服務體系,在產品營銷上,民間協會以及理事會并無大作為,也不注重信息與市場預測,市場營銷渠道得不到有效拓寬,無法形成終端市場。種植農戶缺乏抗風險能力,導致核桃產品賣價不高,無法保證利益收入。
核桃作為一種干果樹種,有著較長的種植歷史,比較適宜農戶發展,但并不是適合所有的農戶發展,也不是所有地區都能種植核桃。一些地區并未選擇合適的地塊,而不得不舍近求遠、舍肥揀瘦,選擇距離村寨較遠、土壤肥力條件差的地塊,造成管護難問題突出,不僅如此,由于投資不力,長期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成活率低下,核桃苗長勢較弱。部分地區因為缺乏較強的產業化與集約化經營理念,在進行規劃布局時,對“林、飼、沼、畜”循環發展問題考慮不全面,也無法提供有效的技術服務保障。
繼續推進臨滄市核桃“三率”建設撫育管護活動,每年開展兩次,加強經驗與做法總結,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本著“質量為先”的基本原則,落實核桃基地建設管理,確保質量管理工作落到實處。發揮領導作用,加強監督,科學組織,保證干部作用得以有效發揮,促進核桃成活率、掛果率提升。為加強核桃基地建設,應當加快完善相應的監管體系、科技服務體系以及管護體系,并建立核桃撫育管護長效機制,重點撫育中幼林,核桃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更加扎實。
對林業產業個性和共性關系,應進行辯證統一處理,在謀劃核桃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有工業化的思路,通過以工帶基地、以工哺林的方式,使臨滄市核桃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對產業發展標準進行深入研究,并積極探索產業梯次、生產以及產品配套的分工,使得當前原料型、粗放化的產業發展模式發生改變,并嚴格按照國際化的標準組織生產,注重產業競爭力培育,確保核桃產品早日進駐高端市場。根據現有的資源總量與加工能力,并結合市場需求,加強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凸顯產業特色,創立特色化品牌,使產業集群化程度得到顯著提升,在規模上能夠避免“弱、小、散”,而在產品上又可防止“多、亂、雜”的現象產生。
整合相關資源,建立以林業部門為主導的技術服務體系,建立鎮、村干部以及農民為主體的管理服務網絡體系,不斷完善核桃基地的基礎設施支持體系,并構建“協會+農戶+基地+市場”的合作管理體系。在加快推進核桃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科學配置組織資源,注重新農村工作機制創新,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在積極發展核桃產業的同時,還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使核桃行業協會與理事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各部門應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注重服務質量提升,及時制定并頒布相關政策,為龍頭企業提供扶持與服務,也為核桃收購、加工以及生產經營大戶提供相應的服務。
重視核桃科技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對各種科技力量進行整合,強化核桃生產管理技術培訓,保證每個核桃種植區的科技人才數量不少于一名。做好良種認定選育和推廣工作,對于低產低效、老化劣質核桃樹,要進行有效的更新與改造。制定核桃生產標準化技術規程,保證其系統性與規范性,確保規程產前、產中、產后標準相互配套,指導性與實踐性比較強。加強對核桃生產大戶與生產企業的引導,讓其與國內外的科研機構以及高等院校加強合同交流,搭建科技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與信息資源共享,加快實用科技成果轉化,進而獲得一個個有著較高科技含量的核桃產品集群,加快臨滄核桃資源優勢轉化,使其轉變成為產業以及經濟優勢。
憑借鳳慶大泡核桃,致力于建設“中國核桃之鄉”,注重“臨滄核桃”的品牌建設,利用各種大型活動、電視、網絡、文藝演出、廣告牌等媒體與形式,不斷加強宣傳,促進臨滄市核桃知名度的提升。臨滄市一直將“中國核桃之鄉—臨滄”確立為政府門戶網站標識,強化核桃產業宣傳。依托企業組織,以核桃為主題加強公益性與商品性廣告選修,使核桃產業的感染力得到有效發展。政府應當發揮帶頭作用,組織開展核桃產品交易會、核桃產業發展論壇會等,出面邀請國內外知名企業前往臨滄參觀與交流,并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此外,職能部門應發揮牽頭作用,對“臨滄核桃”品質進行深入挖掘,為企業提供有效協助,為“臨滄核桃”進行商標注冊,并制定相應的產品質量標準,使臨滄核桃知的名度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