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著針,梁發波,林家和,盧發慶, 潘雪清
(1.賀州市昭平縣林業局,廣西 昭平 546800;2.賀州市昭平縣走馬鎮林業站,廣西 昭平 546800;3.賀州市昭平縣昭平鎮林業站,廣西 昭平 546800;4.賀州市昭平縣黃姚鎮林業站,廣西 昭平 546800)
竹產業是全球公認的綠色產業,擁有巨大的經濟、生態、文化價值[1]。竹子具有生長快、成材早、產量高、用途廣的特點。我國竹類資源豐富,竹林面積、蓄積量、竹制品位居世界第一,素有“竹子王國”之美譽。2018年,全國竹林面積750多萬hm2,大徑竹產量31.55億根,其中毛竹16.55億根,竹產業產值達2456億元。隨著竹材加工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的不斷創新,竹材利用率由40%左右提高到了90%,竹產品應用領域不斷擴展,以竹代木成為現實。各種竹材膠合板、竹地板、竹集成材、重組竹(重竹)成為建筑業、汽車、火車和家具制造業廣泛應用的新型板材,竹纖維制品以其獨有的優良特性而深受消費者歡迎,竹炭的吸附性能應用廣泛,竹汁飲料以其良好的清熱降火、利尿降脂等功能而深受消費者認可,竹筍是我國人民傳統的素食菜肴之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竹林生態景觀旅游正快速發展。
昭平縣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位于珠江流域桂江的中下游,全縣土地總面積32.4848萬hm2,林業用地面積28.688萬hm2。竹林是昭平縣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態性、景觀性、經濟性等多種功能[2]。加快竹產業發展有助于竹農增收,有助于資源利用,有助于經濟發展,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境內年均降雨量達2046 mm,氣候條件優越,山地丘陵廣闊,竹林資源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據初步調查,全縣有竹種10多屬40多種,竹類資源豐富,主要有毛竹、撐篙竹、粉單竹、苦竹、吊絲竹、麻竹等。據2009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統計,全縣竹林面積為7359 hm2。其中毛竹4581.8 hm2,撐篙竹2199 hm2,其他竹578.2 hm2,分別占竹林面積的62.26%、29.88%、7.86%。重點分布在文竹鎮,其竹林面積為2592.5 hm2,占全縣竹林的35.22%,其中毛竹林2260.8 hm2,占全縣毛竹林面積的49.34%;撐篙竹和其他竹331.1 hm2。從總量上看,竹林面積初具規模,竹資源較為豐富,為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但竹林面積占有林地面積比重不大,僅為有林地面積24.871萬hm2的2.96%,這與該縣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林地資源極不相稱。
目前全縣只剩下一家作坊式的竹筷子廠和一家竹筒酒廠,縣內尚無上規模的竹材加工企業,尤其缺乏有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優勢的龍頭企業帶動,豐富的竹林資源還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產業化程度低。竹產品均為初級產品,產品單一,檔次不高,不具備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在黃姚古鎮、昭平南山茶海旅游景區的輻射帶動下,森林旅游逐漸興起。隨著賀巴高速公路和柳賀城際鐵路的貫通,森林覆蓋率高達86.48%的昭平森林資源,尤其是生態景觀獨特的桂江百里竹海、毛竹林海將成為今后重要的旅游資源,發展潛力巨大。
3.1.1 立竹量多,大徑竹少,加工利用價值低
全縣竹子立竹量為3733萬根,其中毛竹立竹量為2338萬根,即平均每公頃毛竹立竹量高達5100根。立竹量多且竹木混生,密度明顯偏大,致使竹子的平均胸徑偏小,形成中小徑級竹多,大徑級竹少,竹子的商品利用價值低,采運成本高于銷售價,經營竹林處于虧本狀態。經調查,在管的毛竹林平均胸徑 9.5 cm,每公頃立竹量5205 株,其中6~9 cm的2550株,10 cm以上的2655株;失管的平均胸徑6.5 cm,每公頃立竹量 11092株,其中4~7 cm的9562株,8~9 cm的1530株。
3.1.2 林區基礎設施落后,竹林培育和采運成本高
除了公路兩旁、河流兩岸、村莊周圍以篙竹為主的叢生竹林外,大部分毛竹林都分布在較邊遠的山區,距離林區公路1500 m以上,有的在3000 m以上,交通條件不便,很少有生產作業道路,采伐運輸不暢,機械無法作業,依靠人力進行采運。每根竹子采運成本7~10元,占產值的80%以上,再加上培育管理成本,所剩利潤無幾,甚至虧本。因此,經營竹林效益低下,嚴重影響了竹農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出現一些砍掉毛竹改種杉木、桉樹的現象。
3.1.3 經營管理粗放,多數為低質低效林
以毛竹為例,全縣毛竹林4581.8 hm2,都以生產竹材為目的,低產低質毛竹林3390 hm2,占毛竹林面積的74%。由于經營管理粗放,常與雜木灌木混生,部分竹林呈現矮、黃、小的衰敗狀況,單位面積立竹量偏向過稀或過密的兩端。過稀的一般每公頃立竹2300株左右,甚至更少,過密的一般每公頃立竹9000株左右,甚至更多,平均胸徑6~7 cm,竹材質量差,商品價值低,成為低質低效林。
3.1.4 多數林農外出打工,造成現有竹林荒蕪
荒蕪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勞力不足的邊遠山區,其毛竹林面積大,因勞力不足或長年外出打工而長期失管,導致竹林荒蕪,竹木混生,竹子越長越多,越長越小,老竹漸漸枯死。這種竹林雖然立竹量較大,每公頃立竹量上萬株,但其胸徑多數是6 cm以下的小徑級竹,基本失去商品利用價值。
建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竹貼面板廠、竹膠合板廠和21世紀初嘉龍竹業公司的竹纖維板廠等10多家竹制品廠家,其使用的是浙江等發達地區淘汰的、落后的設備。設備落后直接降低了生產效率,設備老化、低效、高風險的企業只能進行粗加工,而無法開發和生產新的、附加值較高的產品,不能及時依據可能的市場需求組織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因此,這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很弱[3],而相繼被市場淘汰。目前只剩下一家作坊式的竹筷子廠和一家竹酒廠,轄區內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竹產品均為初級產品,檔次不高,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產品加工年產值不到200萬元。而浙江省安吉縣竹產值190億元,以全國1.8%的立竹量,創造了全國20%的竹產值[4]。相比之下,昭平縣竹資源利用程度卻很低。
以上計算適用于地級市指標的計算。如表2所示,長三角兩省一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指標體系與各地級市不同,僅用人均財政支出表示公共服務水平,因此這是一項主要從投入來衡量各地區水平的指標。為了清晰體現地區間的差異,我們利用集中系數對比兩省一市與全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異,將省份i的j類公共服務的二級指標按人口平均與全國相應人均指標相比:
竹林和竹子具有其他林木所不具有的特有性能,而使竹產業開發具有利用途徑多、產品應用領域廣、鏈條長的特點。一是竹林食品,竹筍和竹蓀是竹林特有的森林綠色食品,二是竹材加工的重組竹板材、竹炭、竹涼席和竹纖維紡織品的特有性能是其他植物不可替代的,竹林特有的生態景觀也是其他森林不可替代的。但這種利用途徑多、前景廣、效益高的竹產業鏈尚未形成,基本還處于空白階段。
目前,全縣暫未針對竹產業制定相關的發展規劃,對大力發展竹產業的重大意義還沒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發展總體目標不明確,思路不清晰,竹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尚沒有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竹產業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對竹產業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竹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森林在推動綠色增長中具有重要功能,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竹林被譽為“第二森林”,其枝葉茂盛、根系發達、竹鞭縱橫交結,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效果良好。竹子是可再生資源,一次栽植成林就可永續利用,是低碳、循環的生態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產品的重要原料,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產業、促進綠色增長、壯大綠色經濟中地位突出,作用顯著。在浙江省安吉縣,一根竹子,實現了從竹根、竹竿、竹葉甚至到竹粉末在內的全竹利用。此外,竹子的固碳能力位居亞洲之最,據有關研究表明,1 hm2毛竹的年固碳量為509 t,是杉木的1.46倍、馬尾松的2.33倍。因此,加快竹產業發展,對于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竹林大多分布在山區,竹子生長快、產量高,繁殖力強,是山區群眾和地方財政的主要經濟來源。竹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鏈長,涉及國民經濟一、二、三產業,其發展已成為我國南方山區農村經濟、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是改善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結構、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在浙江省安吉縣,竹產業平均為農民增收達9875元,占農民收入的近6成。因此,加快發展竹產業,可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這對于加快山區經濟發展、緩解農村社會就業矛盾、促進農民增收、發展民生林業、實現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使我國對木材和林產品需求急劇增長,目前,每年進口木材類產品折合原木超過2億立方米。在全球森林面積大幅減少,木材供應日趨減少而需求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尋求和開發林木供應的替代品已成為當務之急。與其他造林樹種比較,正是竹類植物所特有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和用途廣、經濟價值大等優勢,使其成為木材資源的首選替代品。一根竹子,3~5年即可成材,一般的速生用材林,成材都要10~15年,竹子可一次造林成功,年年擇伐,永續利用。2018年我國產竹材31.55億根,相當于4837多萬m3的木材量,等于每年減少110萬hm2的森林采伐,以竹代木生態效益巨大,以竹代木前景十分廣闊。因此,大力發展竹產業,是緩解木材供需矛盾、維護國家木材安全的重大舉措[5]。
從促進綠色增長、發展民生林業、緩解木材供需矛盾和繁榮生態文化的需要充分認識發展竹產業的重要性,統一思想,把發展竹產業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昭平縣竹產業開發項目領導小組,切實加強領導,協調推進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有關部門和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負責全縣竹產業發展宏觀指導、協調解決竹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有效推進竹產業項目建設。林業主管部門要當好政府參謀,發揮統攬協調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做好竹產業發展規劃,落實好扶持政策,制定年度發展計劃,組織考核驗收,承擔日常管理工作,重點鄉鎮要從竹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戰略高度將其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凝集各方力量,在全縣形成推進竹產業發展的合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要培育出高產優質的竹林,就必須使用先進實用的竹林豐產培育技術,根據竹子的生物學及生長特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材用、漿用、筍用、筍材兼用等培育目的要求,選用相應的定向培育豐產技術,全面提高竹林集約經營水平,有效促進竹林豐產增收。
針對昭平縣毛竹林經營管理粗放、部分多年失管等原因變成低產低質林的情況,重點是加快毛竹低產林改造步伐,大幅提高單產水平和竹材質量。因此,要落實好低產林改造計劃,在重點鄉村的竹林大戶建立竹林低改示范基地,以點帶面,現場指導與集中培訓相結合,普及豐產培育技術,加快毛竹低產林改造步伐,使全縣80%的毛竹林達到豐產優質高效水平。
要積極引進和轉化竹材加工先進而成熟的最新科研技術成果,不斷提高竹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揮竹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平臺作用,進一步加強與科研院校對接合作,解決竹產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為做大做強竹產業,確保竹材供應,在引進竹材加工龍頭企業和做好現有低產林改造的同時,要大力發展竹林基地,培育后備資源。林業主管部門要科學做好竹林基地規劃,選擇優勢區域,集中連片,以“龍頭企業+示范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使基地與企業連在一起,加快推進規模經營,提高集約經營水平,有效促進產業發展。
昭平縣林業用地28.688萬hm2,可用于發展毛竹林的林地7萬多hm2,立地條件較好的是文竹、仙迴、昭平鎮、走馬、五將、馬江、北陀等鄉鎮。毛竹林面積發展到7萬多hm2并達到豐產時,年毛竹產值達8億多元,年農民增收達2400元。
針對毛竹林較為偏僻,交通不便的狀況,要積極爭取國家財政對發展竹產業基礎設施的專項資金支持,同時落實一定比例的植被恢復費,用于竹林道建設,按百畝竹林、雙百米作業道(林道)的標準,加大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改善生產經營條件,降低竹材生產成本。
發展竹產業的核心是對竹材資源進行綜合加工利用,因此,要瞄準市場需求,運用最新科技成果和設備,開發生產市場前景好而附加值高的高新竹材產品,使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經濟優勢,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發展思想,創立品牌,利用品牌優勢,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使資金雄厚、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帶動力大的竹材加工龍頭企業落戶昭平,以龍頭企業為橋梁,外聯國內外市場,內聯竹林生產基地,不斷拉長產業鏈,形成利益共同體,建立起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山外有市場的竹產業體系,提高竹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竹產業發展步伐[6]。依托龍頭企業,帶動竹產業發展。一是積極開發竹集成材和高密度竹板材,重點引進廣泛用于戶內外地板、家具及室內高檔家具、樓梯、外墻面裝飾等高密度竹板材企業;二是大力發展生物制漿,超聲波生物制漿技術是紙漿生產技術的最新成果,福建祥業集團用自身擁有知識產權的超強生物酶菌種,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植物纖維和木素的分解,從原材料到成漿、漂白只需2~3 h,突破了傳統工藝“無堿不成漿”的界限,大大簡化了工藝流程,環保、經濟、高效;三是大力發展竹纖維紡織品;四是大力開發竹筍、竹醋系列飲料等竹類食品。
竹產業發展涉及資源培育、基礎設施、產品加工、生態文化旅游等建設內容,具有產品體系多,產業鏈條長,關聯程度緊,資金投入大的特點,單靠林農、地方政府及企業是難以解決資金投入的。因此,要拓寬投資渠道,確保資金投入。一是要充分落實國家對加快竹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扶持政策,爭取把竹產業建設任務納入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發展資金扶持范圍,加大農業發展資金對竹產業的投入,將竹林低改、竹林撫育、基地造林盡量納入國家珠江防護林工程專項資金補助計劃;二是要積極爭取國家農業發展銀行對竹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持;三是爭取國家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加快竹林生態旅游設施建設;四是縣財政要將森林植被恢復費多用于竹林營造、竹林道建設等;五是制定和完善鼓勵社會資本、民間投資及外商投資的政策和措施,更好地吸引各種社會資金和外資參與竹產品的生產和開發[7]。
出臺相應的產業扶持政策,增強企業、農戶發展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讓企業走進聯盟,增強行業對產品品牌的創新能力。堅持環保理念的執著和開拓市場的膽識,穩步實施近中遠期規劃。
竹產業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十大林業產業之一,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產業、促進綠色增長、壯大綠色經濟中地位突出,作用顯著。隨著國家對加快竹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資金扶持力度的增加,竹產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昭平縣有豐富的竹林資源、林地資源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只要全面提高集約經營水平,大力培育竹林資源,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充分利用竹林的生態景觀旅游價值,竹產業必將成為富民興縣的重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