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云,楊 帆
(金陵科技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國務院頒發的《中國健康行動(2019~2030年)》特別提出要求統籌全民健身場地和設施建設,包括體育公園的建設,社區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場地和設施,推進城市綠道慢跑道的建設,努力建設“15分鐘健身圈”。
截至2020年,體育場所歷史建設內容的重點集中在大型場館建設,與城市居民聯系最為緊密,也最常利用的社區體育設施僅占全國體育設施的5%。根據2007~2013 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距離居民居住地超過1 km 的鍛煉場地占40%以上。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數量嚴重不足,質量不能滿足居民需求。社區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人們應該在社區中享有各項公共服務包括公共體育服務,“15分鐘健身圈”特別是體育服務設施也應以社區為中心進行建設。部分體育設施內容與居住區人員結構不匹配,導致設施的使用率不高。因此在城市詳細規劃中增加城市公共空間體育設施布局勢在必行。
隨著我國全民健身進程的不斷推進,勢必會形成多元化體育健身的局面,在這一過程中只有依靠社區才能完成體育健身場所的基本覆蓋。目前問題在于體育設施供應面積嚴重不足,體育設施內容結構不能滿足城市居民需求,社區級的體育設施缺乏相應的統一規劃,缺乏相應的主管部門進一步監督管理。因此一方面體育設施面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面臨體育設施功能不能滿足居民需求,造成的浪費。
在城市社區內的體育設施系統應該有層級順序,結構分明。在目前的城區詳細規劃當中,社區體育設施的層級結構關系的系統性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在既有城市新地塊的規劃中增加體育設施是常用的手段,通常居住區有體育設施規劃要求,但公共建筑卻沒有,所以體育設施場地布置大部分落在居住區中。在居住區中布置的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存在以下一些問題:首先居住區設計有社區體育設施場地千人標準屬于推薦性,各體育設施場地大部分并不強制要求執行,因此在規劃初始社區,體育設施場地就數量不足。其次社區的體育設施規劃缺乏整體性。在各地塊規劃時,一般居住區規劃只需要通過規劃局的審批,并不做周圍體育設施內容的調研,所以在規劃時標準不一,結果導致整個地塊的體育設施內容會重復設置。
街道應當成為基本單元,統籌規劃本街道內部的體育設施數量和結構。街道內部的社區體育健身場所,大致可以分為居住區內部場所和城市公共空間內的體育設施場所。
整個街道內部居住區現有的條件比較寬松,因此居住區內設置體育健身設施,依然是主要途徑。首先,要嚴格控制居住區規劃時體育健身場所的設計工作,做到每個居住區有一定比例的體育健身場所,為社區體育健身提供空間可能。各居住區內部的體育設施內容結構應當受到整個社區體育設施結構的限制,同時考慮到體育健身內容,對居住區內部的影響,盡量減少居民間的沖突。
其次,在居住區之外,城市的公共空間之內加強梳理體育健身場所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開展全民健身、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不能完全依靠居住區內部的體育設施來完成所有社區層次的體育鍛煉。部分體育活動的性質決定了設置在城市公共場所的體育健身場所的使用效率更高。
當前城市居住區規劃手法由于城市基本條件的限制,發生了很多變化。 居住區規劃向生態化發展,在這樣的基礎上,體育健身場所的設計更加靈活也更有保障。居住區規劃提高了建筑的容積率,對建筑日照和建筑間距的要求有了更加嚴格的規定。居住區設計中小高層、高層住宅越來越多,節約土地資源的同時也減少了建筑用地,高層樓棟間距規范要求大于等于40 m。這樣的樓間距使綠化用地大大增加,提供了設置體育健身場所的基本條件。
但居住區本身的性質也限制了健身內容的設定。體育健身場所并不是居住區社區的主要內容,體育建設內容常常與景觀規劃相結合,同時也是以景觀規劃為主。健身內容設置重復性較高,標準較低,開發商并不花心思在體育設施規劃上。居住區內部的體育場所只對本區域員開放,使用人員輻射范圍較小;同時因為是靠近居住區,受到噪音限制的影響較大,噪音較大的體育健身內容會造成居民之間的矛盾。
挖掘體育設施用地的復合性,增強用地的綜合性,是目前改造成既有城區體育設施用地的主要方式。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需要改變原有的粗放性規劃的模式,更加精細的規劃各種用地。城市公共空間指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開放性場所,為大多數人服務。在城市公共空間設置體育健身場所既能夠增加體育設施的數量同時也能夠填補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動內容。
城市規劃中公共空間的尺度常常展示城市形象,因此依據城市節點尺度確定,但也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間尺度也與人體尺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協調,對城市生活的支持度不高,公共性不足。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增加體育健身設施一方面可以緩解體育設施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空間質量,增加公共空間的使用率,改善原有公共空間“櫥窗化”的現象。
城市公共空間的類型非常多,我們在設置體育健身設施的時候,要注意保持原有公共空間的基本功能,同時不能和原有的城市公共空間功能相沖突。因此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城市公園、城市廣場(包括商業廣場),街頭綠地,都是我們比較好的選擇對象。
各地應根據自身內容制定滿足當地需求的體育設施社區規劃以及各街道特色內容。各新居住區規劃體育設施場地時,應當符合街道的體育設施整體規劃。
在城市公共空間設置體育健身設施,提供了功能的多樣性,也是對城市公共空間豐富資源的混合使用。但是這樣一種多功能的使用,需要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也需要有一定的設計導向。既保證原有公共空間的正常使用,也能夠見縫插針的設置相應的體育健身設施,增強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
社區體育設施是打造“15分鐘健身圈”的主要內容,明確以街道為主體責任,能更方便的管理,提高體育設施服務的質量。在體育設施建設中,有3/4的體育實施經費是由政府提供的。以政府為主導、多元投入為發展的動力,著重注意對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整體規劃和對相關設施場地的監管上。提高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有效性,調動居民健身的積極性。推進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模式優化升級,為社區體育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就近設置和場地的數量,一直是體育設施設置的難點。既有城區的場地一般比較小,難以設置較大規模的體育場地。因此我們在設置時可以考慮小規模或者小范圍人群參加的場地。以前一直在提倡足球運動,但實際上11人制的足球場的要求太高,同時人員也難以湊足,因此三五人場地的足球鍛煉場所應當得到制定和推廣。
目前體育設施用地還非常缺乏的情況下,應當降低標準,允許一些低標準場地的出現,逐步提高體育健身場地的數量和標準。很多居民在體育鍛煉時很難達到專業的要求,因此初步或者相對來說較低標準的場地應該得到大量的建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之后,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地點,建設一些專業的場地。
部分體育設施的使用率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健身場地內容與使用人群有一定沖突,體育健身內容不合時宜;另一方面體育設施周圍的微環境,也對設施的使用產生了極大程度的影響。因此街道需要根據本區人口的人口結構運動習慣對本地區的體育健身場所的內容需要進一步調研,在原規范的基礎上進行適宜的調整,以滿足本街道居民的需要,營造適合本區域的體育健身特色。為滿足居民逐步提高的健身需求,進一步提升體育設施場地的環境建設,增強場地的舒適性,以提高場地的使用效率。
在城市更新改造的過程中,推動規劃的細致化發展,做好體育健身場所的設計工作,保證每個社區一定比例的體育健身場所,為社區體育健身提供空間可能。城市公共空間的體育健身場所建設是必然趨勢,我國的系育設施建設系統必將更加科學化、完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