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劍華
(怒江州瀘水市片馬鎮人民政府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瀘水 673100)
2018年,片馬鎮核桃提質增效面積10000畝,其中片四河村1000畝、片馬村3010畝、古浪村3115畝、崗房村2875畝,截至2019年7月22日,片馬鎮片馬、古浪、崗房3個村,9000畝核桃提質增效項目完成情況如下:品種改良:片馬村、古浪村、崗方村分別完成3010畝、3115畝、2875畝;樹盤壟作:片馬村、古浪村、崗房村分別完成3010畝、3115畝、2875畝;施肥:片馬村、古浪村、崗房村分別完成2600畝、2100畝以及2875畝。樹干涂白:僅片馬村完成1500畝,其他兩村均未進行。疏密調整:片馬村、古浪村、崗房村分別完成900畝、200畝以及2875畝。整形修剪:片四河村完成1000畝、片馬村完成1200畝、古浪村完成1000畝、崗房村完成2875畝。
如果局部地塊密度過大,對于不合理的株數,應采取伐除或移去的處理方法,確保核桃植株分布均勻。如果部分地塊的林木分布稀疏無法達到保留密度,就要采取移栽補植的方式。密度經過調整后,要確保每畝栽植的核桃植株有8~12株。在密度調整過程中,如若發現核桃植株生長不良或存在病蟲害,應及時予以清除,使林分整體保持健康,確保林木質量[1]。
正所謂:“三分種,七分管”,要想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就必須加強撫育管理,對于未進行間作的核桃樹,不能使其荒蕪,否則將會引發病蟲害,造成生長勢與產量下降,嚴重會導致樹體死亡。
首先,進入春秋兩季,進行兩次深翻,結合農林間作進行,通過翻土操作,能夠消滅雜草、蓄水保墑,使土壤理化性質得以改善,增強土壤肥力,使部分越冬病蟲害得以消滅。其次,在核桃樹盤周圍1.5 m范圍內,不得栽植任何農作物,同時,在樹盤位置處,秋季后可將雜草、秸稈以及樹葉等覆蓋物埋入樹盤,并換上新的覆蓋物,逐年向外展開,以達到低投入、高產出的目的[2]。最后,每年進行二次施肥,3月底進行一次追肥,到了11~12月份,應施入1次有機肥,根據地形條件確定采用環狀、條狀等施肥方法,并開挖30~40 cm的施肥溝,待施入肥料后應及時覆土。
在秋季或核桃進入休眠期后,可選在11月份至次年1月份實施整形修剪。
整形過程中,樹形應主要包括自然開心形與主干分層形,往往需要結合樹體長勢作形。截去幼樹定干高度以上位置,其中,對于林糧間作核桃園而言,其定干高度為1.5~2 m;如果是純核桃園,其定干高度為1.0~1.5 m。修剪時要求剪鋸口平滑,無劈裂,若創口直徑達1 cm以上,應涂抹油漆、草木灰,并使用傷口保護劑為傷口提供保護[3]。
在對幼樹進行修剪時,應把握如下要點:定植后,在未達到定干高度前,不作任何修剪,并去除基部萌發條,待到達定干高度,則應留整形帶,短截定干。同時,加強主干培養,主干疏層形,定干后,選留剪口下第一個直立的新梢作中心干,不作短截處理,由頂芽萌發新梢,繼續培養作為主干。到達第二層主枝培養的高度,一般為1.5~1.8 m,中心干短截,促使分枝形成第二層主枝。以后繼續由頂芽延伸生長,到達第三層主枝培養的高度時,再短截中心干,促使分枝形成第三層主枝。當第三層主枝形成后,可不再繼續培養中心干。自然開心形,要保持主干生長,均勻擺布3~5個主枝,每個主枝上培育2個側枝。此外,注重主枝培養,選擇主枝延長枝的頂芽萌發成枝,使樹冠得以擴大,不作短截處理,待達到分生側枝的長度,就要將主枝的延長枝進行短截處理,為側枝培養做準備。做好枝組培養工作,樹冠各部的中、短枝基本緩放,不作短截處理,促成結果母枝。而對于長枝、直立枝,應適當短截,促進分枝進而形成枝組。
在對成年樹進行修剪時,需把握的修剪要點有:一是骨干枝的修剪,樹冠一旦成形,就要控制樹冠的生長,生長在主、側枝背后的下垂枝,長勢強于主、側枝,會消耗大量營養,應回縮短截下垂部分,抬高角度,使之成長為枝組,將其限定在一定的位置和空間。二是枝組的修剪。樹冠內的大型枝組水平延伸過長、后部出現光禿時,應回縮短截到適當的分枝處,以培養新的枝組。交叉、密集、重疊的枝條,應采取疏除或回縮的方法。對于樹冠內的健壯發育枝,可用去直留斜、先放后縮的辦法培養成中、小型枝組。至于徒長枝,如果部位和空間適宜可于夏季摘心處理,秋季于春、秋梢交界的育節處短截,促進分枝培養枝組。倘若枝組生長勢較弱,則應去弱留壯、去老留新,實現更新復壯[4]。
在對老樹進行修剪時,一是加強骨干枝更新,對于衰弱骨干枝,應選有分枝處進行回縮或選新萌發的徒長枝,對原來骨干枝進行替代,使之長成樹冠。核桃樹潛伏芽的壽命較長,數量較多,回縮骨干枝后,就會萌發成枝,可適當選留、培養。二是促進枝組更新。大、中型枝組回縮短截到健壯分枝處。小型枝組去弱留壯、去老留新。樹冠內的健壯枝、徒長枝,應予以保留,并將其培養成各類枝組,實現對老枝組的替代。
如果泡核桃樹品質差、售價低、銷路不暢,收益不理想,可采取改良的辦法。適宜改造的核桃樹樹齡多在15年以下,接穗可考慮大麻一號、二號;漾濞泡核桃;早實核桃三類,可選擇1月下旬到3月中旬實施品種改良。
一是換頭數量。選3~5年幼樹,按1~1.2 m的高度進行定桿去頭,然后接上兩枝接穗。對于5年以上的大樹,具有明顯的主副枝,應當更換3個頭以上,多接枝,促進枝量增加,對弱枝稀枝進行填補,使外圍與內膛相互搭配,做到內不空和外不密,增加掛果量。二是接穗選取。先選定采穗母樹,優先考慮生長健壯、芽眼飽滿,沒有病蟲害的一年生營養枝,使每個穗條都有4個以上有效芽,確保穗條符合《核桃穗條暫行標準》,然后封蠟保存運輸。三是嫁接。可使用插皮接,切接或芽接的方法,然后用5~10 cm寬塑料袋進行綁縛,套上塑料套進行保濕,并使用舊報紙進行遮蔭。在樹干基部,應使用手鋸斜切至木質部進行“放水”,接穗萌芽后對塑料袋進行扎孔通風,等到新芽生長至10 cm左右,才能解袋。四是抹芽除萌。嫁接完成后,就要及時抹芽除萌,將砧木上的萌芽與根蘗抹去,確保新梢生長的養分更加充足。待新梢長20~30 cm時,就要綁設支柱扶干,避免風折。嫁接后6~8個月,如果接穗綁扎處出現勒痕,可使用刀在綁扎部位接口對面,及時切斷塑料綁條,使枝條增粗生長[5]。
結合對片馬鎮發生的核桃病蟲害來看,核桃病害主要包括核桃黑斑病、白粉病等,蟲害主要包括木蠹蛾、天牛、金龜子等害蟲,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運用整形修剪的方法,將病蟲枝、弱枝以及枯枝等進行剪除,并清除病蟲越冬繭、僵果、刮除病斑、老樹皮、粗皮,及時帶出園外進行統一銷毀。到了冬季,要對樹干進行涂白處理,施工方要全天候嚴密監測病蟲害,不但要發現病蟲害,還要根據具體病害、蟲害采取相對應的治理措施。
在樹干涂白前,應刮除主干上的老皮,摘除蟲繭,并在寄生物著生處下方20~30 cm處,將其連同寄主枝條一同剪(鋸)除,然后集中予以燒毀。涂白液由生石灰10 kg、硫酸銅0.5 kg、水25 kg配制而成,用適量熱水將硫酸銅溶解后加水稀釋,將生石灰水化開,調成乳狀。調配時將稀釋的硫酸銅倒入石灰乳中,并進行充分攪拌。涂白液的濃度以涂在樹干上不往下流淌、不粘成團為標準。保證涂白均勻嚴密,特別是樹皮縫隙、洞孔、主干分枝點等處,更要進行反復涂刷。對于一年生的新植苗,應進行全樹涂白,并注意留出芽,而兩年以上的核桃樹,應涂抹第一層主枝以下主桿[6]。
當全樹果實青皮開裂比重達到75%,就可以安排采收了,早實核桃多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采收,晚實核桃多在9月中下旬采收。采收時應以人工采收為主,使用實心竹竿或帶彈性的長木桿對核桃所在果枝下部或用竿尖進行敲擊,上下抖落。按照自上而下的順序進行采收,從內向外順枝擊打,以免敲打果枝頂端,果實采收后,還要按是否帶青皮進行分開裝運。采收后的核桃,應及時晾曬,在陽光充足的天氣,進行5~7 d的日曬,晾曬時應適當翻動,使其保持均勻干燥,主要采用無煙節能的烘烤方式進行干燥堅果,將含水率降低至8%。
為提高核桃產量與品質,就必須不斷提高核桃栽培技術水平,分析造成核桃產量低的根源,及時采取提質增效的栽培管理措施,促進核桃生長,增加掛果率,使核桃達到穩產增產的目標,并保證核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