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
(榆林市榆陽區苗圃,陜西 榆林 719000)
近年來,經過不斷努力,我國的林木種質資源保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但是仍然未達到預期的目標,當前林木種質工作依舊需要不斷完善。我國林木種質資源消耗頗為嚴重,眾多的野生樹種資源面臨滅絕的風險。國家林業局早已出臺有關規劃,即《全國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收集與保存利用規劃(2014~2025年)》,為我國樹種資源保護樹立了新的目標[1]。榆林沙區位于我國北部的一個特殊而又敏感的生態過渡帶,存在有氣候、地貌、植被及土壤等資源復雜性,是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沙旱生植物多樣性的起源地,并且也是該種植物的密集地。為此,在榆林沙區建立沙生植物種植資源庫,通過收集、保存、引進以及養植多種沙生植物,以確保林業生態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榆林市坐落于陜西省最北部地區,與甘肅省、山西省、內蒙古省以及寧夏所交界,是陜西省交通樞紐中排名第二的城市。榆林市由北連通內蒙古鄂爾多斯京包鐵路,城市南側與延安鐵路交接,西側與銀川相通,并且連接京藏鐵路,其里程高達860 km,東側可以直通山西太原。另外,榆林機場交通也非常便利,由19條航線、26個通航點等形成了網狀結構。可見,榆林市交通四通八達,非常便利。榆林市現轄12個市區縣,人口總數約為370萬人,占地面積也相當龐大,經2018年統計數據顯示,榆林市占地面積已達435萬多hm2[3]。
榆林屬于一個古老的臺地,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并沒有觀察到有火山活動以及火山巖,并且發生地震的概率也相當低。榆林的氣候類型按照地理分類可歸類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在季節方面,春天榆林比較干旱,并且伴有較多的微風;夏天氣溫比較高,炎熱并且干旱,夏天比較容易出現雷陣雨天氣;秋天氣候比較涼爽;冬天溫度較低,寒冷并且干燥,氣溫、降水的情況呈現出西北低、東南高的特征。另外,榆林沙漠灘涂、溝壑、河流等分布界限比較明顯。
相關研究指出,榆林市存在的植被類型主要有5類。一是沙生植物,其主要生長在沙地荒漠區域,常見的沙生植物以灌木或者草木為主,例如黑白沙蒿、臭柏等,一般林下生有柴胡等等草本植物。二是沼澤植被,該種植物主要生長在沙漠灘池地區的洼地、河道兩岸等地方,常見的例如蘆葦、沙棘灌木等。三是草甸植物,主要生長在河口等低濕地區。四是干草原。五是喬木類,該種類型一般不是天然生長的,并且大部分是混雜交植的,常見的例如有楊樹、榆樹等。
陜西省南北狹長,包含了3個氣候區,區域氣候的變化比較明顯。隨著社會工業的不斷發展,二氧化碳、氮氣等溫室氣體被大量的排放至大氣當中,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并且全球也出現了變暖的局勢,而氣候的變化則會對降雨量產生影響,整個大氣水循環包括植物吸收、蒸騰等作用也受到相應的影響,這就可能造成區域性的水資源供應不穩定,嚴重的還有可能會對當地經濟以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損害。我國水資源利用分配的主要考慮因素之一就是降水變化。因此,對榆林降水量的長期變化規律進行研究對沙生植物種植資源庫的建設有重要的意義。
近些年的相關研究均表示,陜北高原地區降水量的變化存在一定的波動性,但是呈現出逐年遞減的局勢,這值得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全球氣候變暖、大量野生綠植物種滅絕的情況下,對適應沙區環境的植物種類進行收集、保存、栽培顯得尤為重要。相關研究通過對陜西省榆林市珍惜沙生植物保護基地降水量變化的研究,以探求認識當地氣候資源,對農林業的發展做出指導。研究結果顯示,該植物保護基地1961~2014年的平均降水量是402.4 mm,變差系數為1.0%,在8個特別干旱年當中的平均降水量低于300 mm;該地區每年的降水比較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降水量最多,大概占到全年降水量的63%,但是存在較大的變異性;研究中對該地區降水量進行了周期性變化分析,結果顯示降水量變化在8 a以及14 a特征時間尺度下,分別存在有4個和2個枯豐期;對1961~2014年該地區降水量的研究還表明,其總體上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中途可能存在有稍微的波動,未來降雨量變化的獨立性開始增強,因此,該地區降雨的變化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大[4]。通過對該類數據的分析,加強周期性降雨量較少的時間段中非抗旱樹種的水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當然近些年由于此方面相關研究較少,仍需要去不斷驗證,結合實際情況,提前預防受天氣降水量的影響,為沙生植物種植資源庫的建設做好充分準備。
在大自然中存在有一定的物種分布規律和物種環境適應性,這是地球上物種長期進化演變后的結果。沙生植物的收集可以分為原地和異地,其生態環境未受到破壞,在該種情況下收集保存的物種可以成為原地保存,最為常見的就是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物種在外界環境的威脅下發生遷移,在新的環境下保存或者人工引種培育可以成為異地保存。在對沙生植物收集保存時還可以具體的將工作劃分為植株保存、種子保存或者離體保存等等。對植物進行收集保存時按照其遺傳基因不丟失的情況下,滿足種植的目的為原則進行,按照不同種類的沙生植物進行采用不同的保存方法進行收集保存。
我國林業局早就已經頒布了相關農林發展意見書,其中提出要在林木育種、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等方面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榆林植物種類較為豐富,《榆林種子植物》中提到榆林的野生植物種類大約有470種,可見,榆林的植物基因庫還是比較有預防力的[5]。建設沙生植物種質資源庫,有利于培育更好的林木種子資源,有利于提高物種的抗旱、抗病蟲害等抵抗能力,對種植資源的創新豐富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榆林沙生植物種質資源庫進行建設,能有效保護榆林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該地區的生態平衡,這對民生林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為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沙生植物種質資源庫的建設不僅能夠帶動當地民生林業的經濟發展,還能為該產業的長久發展添加更新的亮點,對農林業發展扶貧方針的落實有重要意義[6]。同時,沙生植物種質資源庫的建設會需要大量的臨時工資源,還可以對富余勞動力就業、群眾收益起到推動作用,有利于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在榆林沙生植物種質資源庫建設時需要結合榆林的交通、自然、氣候、地理特征、降水量以及后續發展意義進行有關思考,切實做好相關準備。由于榆林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條件具有相應的特殊性,所以該資源庫的建設不僅要從宏觀上出發,還要把握好實際情況的要求,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制定合理的資源配置計劃。通過研究該地區范圍的降水分布特點可以更好地對水資源的利用以及農林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依據,也具有較強的實際意義。另外,加強種質資源庫建設,對促進農林業的建設、推動新世紀農林業的跨越式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