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遼寧省林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0)
山杏具有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與美化環境的作用,是優良的生態經濟兼用樹種。近些年,隨著我國東北地區風沙源治理、封山育林、退耕護岸林等多項林業工程的實施,山杏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并且隨著山杏多種深加工產品的進一步開發研究,山杏種植的產業化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管理粗放、產量不穩定、經濟效益不高等,不利于山杏產業的穩定發展[2]。結合山杏生產的實際,對栽培問題、高產栽培管理技術等方面進行總結。
目前,當地山杏生產中存在明顯的產量偏低且不穩定、大小年現象明顯等問題,普遍存在山杏坐果率不高的現象,成為影響遼寧省山杏增產增效的瓶頸性問題[3]。經過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山杏的品種優質率不高,一直以來多數為自然繁殖的狀態,導致群體的優勢性狀有所衰退,進而導致了山杏產量水平的偏低;二是山杏容易受到外界氣候條件的影響,剛進入春季時溫度不穩定,容易出現晚霜等寒潮天氣,山杏頻繁出現霜凍現象,導致山杏產量的偏低;三是林間管理過于粗放,目前很多農戶栽植山杏幾乎就是靠天收,基本上不進行任何管理,導致林間病蟲草害頻發、肥力缺乏、過于郁閉等。此外加上山區信息滯后,不能及時把握市場上的山杏需求信息,存在銷售渠道少等問題。由此可知要進一步促進遼寧省山杏的健康發展,必須從改良品種、集約化管理、加強撫育等方面入手,以實現山杏林的豐產優質栽植。
目前國內的多家科研、生產單位開展了山杏良種選育的相關研究,培育出一些抗逆能力強、豐產性好的山杏品種應用于實際生產中。在一些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塊上山杏品種可選擇大扁杏等品質優良的品種,在一些地勢低洼、風力較大、易發生凍害的坡地上,山杏品種建議選擇開花時間比較晚的類型。生產中盡量不采用直播苗的方式,如果以生態防護為主、立地條件不佳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山杏的直播。
采集種子的母樹選擇上要求長勢健壯、沒有病蟲害、處于盛產期。育苗的地塊要求土壤肥力較好、地勢平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取全面整地的方式。秋季進行土壤的深翻,以25 cm左右為佳,播種的時間在春秋季均可。春季播種之前要先對種子進行休眠處理,如使用赤霉素、低溫層積等方法,之后浸泡消毒,再將種子與3倍體積的濕沙混合均勻。山杏播種的時間適宜在4月的中旬,播種量以750 kg/hm2為宜。秋季播種時將種子浸泡消毒后直接可以播種。一般播種的方法為穴播,播種穴的寬、深分別為50 cm×40 cm左右,每穴播5~6粒種子,結束后覆蓋厚3~4 cm的薄土[4]。
種子萌芽出土后要及時在林間開展檢查,當幼苗的高度達到10~15 cm時即可實施留優去劣措施。幼苗期盡量不要澆水,采取蹲苗的措施。當苗的高度達到25 cm時施入尿素300 kg/hm2左右,之后及時澆水、松土。起苗之前每周都要澆1次水。起苗時盡量避免對根系、莖部產生損傷,隨起苗、隨分級、隨假植等,以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山杏幼苗的起苗深度以25 cm左右為佳。
造林地以土層較厚的陽坡、平地為佳,可選擇有飽滿的芽、沒有病蟲害、根系長勢發達的山杏幼苗進行栽植。結合各地的立地條件,可采取混交造林的方式,如喬木灌木混交。栽植造林的時間春秋季均可,也可在雨季栽植造林。為了提高山杏林間的透風性、確保山杏個體有充足的空間及養分條件,山杏栽植的密度要合理,可根據立地條件、經營的目的確定經營密度,進入盛產期后可適當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疏伐措施。不同的地塊上山杏的栽植密度有所差異,如果栽植地上坡度比較大、沙化趨勢明顯,則山杏的栽植主要是進行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在此基礎上兼顧到經濟效益,因此栽植的密度要求比較大,一般為4500~6750株/hm2,株行距為1 m×1.5~2 m,促進林分的盡早郁閉;如果有較好的水分條件、土層比較深厚,則山杏栽植的目的主要是采收杏核、注重經濟效益,可通過定株、平茬等控制栽植密度為2500~3300株/hm2,株行距為1.5~2 m ×2 m。對于立地條件好、較大樹齡的山杏林,可適當進行疏伐,密度控制為1650株/hm2,株行距在2 m×3 m左右。
3.3.1 修剪
山杏具有很強的萌芽能力,不易成枝,因此不耐修剪,自然生長的情況下山杏樹的樹冠多數為自然圓頭形。生產中可對山杏進行適當的修剪,調整成開心形,主要采取疏剪的方式:對于剛栽植的山杏樹,可盡早定干,培育出結果骨干枝組;對于長勢幼小的山杏樹,主要是對枝組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將過多的枝組疏除掉,長放保留的枝組,為結果枝組的發育創造良好的條件,避免結果部位的外移;對于長勢弱、衰老的山杏樹,主要采取短截疏枝(主要是針對病蟲害枝條、交叉枝條、纖細枝條等)、回縮等技術,促使枝條健壯生長、進一步加快樹勢的恢復,進而使樹體結果的能力提高;對于老樹上長勢過旺的枝條可采取適當的短截措施,作為新的枝組進行培養。
3.3.2 土肥水管理
一是修水盆,主要是修魚鱗型的水盆,長、寬分別在70~80 cm、50~60 cm,刨松盆內的土壤并將其中的石塊、砂礫等清理干凈。如果坡度比較大,則外沿要用石塊砌起來或者用土充分地踩實,避免水土的流失。二是刨樹盤。樹盤可以蓄水保墑、除滅雜草,因此每年需要刨樹盤3次,分別在春季、夏季、秋季進行1次,樹盤刨的深度在20 cm左右,上坡稍比下坡淺一些,避免山杏的根系損傷。三是施肥水。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可在秋冬季節施入基肥,氣候干旱尤其是山杏進入關鍵性時期(如開花、果實膨大時)及時澆水,在此基礎上追肥。四是割灌草。如果山杏林內雜草灌木比較多,則雨季時要及時進行除草,將割倒的雜草鋪在山杏樹根部,并用土充分壓實,對減少土壤內水分蒸發、提高土壤肥力有著明顯的作用。
3.3.3 低劣林的改造
各個山杏栽植區域均普遍存在低劣林的情況,相對來說此類林分樹齡較大,改造的難度比較大。實際生產中可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采取改造措施,除了常規的定株、割灌草、修剪等技術以外,可對幼林采取高接換頭的措施,選擇大扁杏等優良的品種進行嫁接,縮短播種育苗栽植的時間,盡快取得經濟效益。在對山杏樹實施高接換頭時,可結合當地的立地條件選擇適合的大扁杏等品種,科學配置好主栽品種、授粉品種,以春季山杏樹進行萌芽期時進行改接為最佳,結合枝組的實際采取多頭、劈接等方法,完成后將多余的芽、萌蘗抹除,當枝條的長度達到約15 cm時即可搭設支架。
山杏林間常發生的病蟲害類型有杏疔病、天幕毛蟲、蚜蟲、球堅蚧殼蟲等。春季山杏樹芽萌發之前,選擇5°石硫合劑進行噴霧,對杏疔病、介殼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山杏樹芽萌發后到展葉之前這段時間選擇50%辛硫磷800~1000倍液等進行噴霧,可對天幕毛蟲的防治有較好的效果。5月上旬選擇40%樂果1000~1200倍液進行噴施,有助于對蚜蟲進行防治;7~8月時結合山杏林間蟲情發生情況選擇50%敵敵畏乳劑800~1000倍液等進行噴施,有助于舟形毛蟲的防治,每隔1周防治1次,連續防治2次。此外,還可以在農閑時用石灰與藥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對山杏樹干進行涂白處理,也可采取刮樹皮的方法,對降低蟲口密度比較有效,還可以在樹干上涂抹無公害的粘蟲膠,將樹干上爬動的蟲害粘住,達到降低害蟲基數的作用。
目前不少山杏林間品種雜生多樣,因此成熟期不一致,采收時要分類采收,不可為了統一時間收獲而出現采青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