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英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哈溪自然保護站,甘肅 武威 733206)
森林是陸地上分布面積最大、組成結構最復雜、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被譽為大自然的總調節器和“地球之肺”,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抵御災害、吸塵殺菌、改善氣候、保護物種、固碳釋氧等多種生態功能,是維護地球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
森林病蟲害是指對林木或竹材造成危害的病害和蟲害的統稱[1],又稱“不冒煙的森林火災”[2,3],已成為威脅林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對林產品的質量、產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這就與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相背離[4]。如何有效減少森林病蟲害的發生以及降低損失,這就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針對祁連山森林病蟲害的特點和哈溪林區實際,研究和探討病蟲害可持續防治對策。
哈溪自然保護站地處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部、祁連山東端,與武威市涼州區、古浪縣和青海省門源縣接壤,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2°01′~102°51′、北緯37°16′~37°45′之間。林區海拔在2400~5300 m之間,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境內森林資源以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為主,林分以青海云杉為建群樹種,間有少量的祁連圓柏、紅樺、山楊等,灌木樹種以高山柳、杜鵑、錦雞兒、金露梅、銀露梅為主,活立木總蓄積量267.4萬m3,森林覆蓋率53.3%。
祁連山林區干旱、低溫對森林健康生長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導致林木抗性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加重。經調查統計,哈溪林區發生危害的森林病蟲害主要為云杉嫩梢類害蟲和云杉葉銹病等種類。
2.2.1 病害類
經調查,病害以云杉葉銹病為主,大面積云杉純林及高溫高濕天氣易于該病擴散蔓延,集中發生于6~9月份,病情發展緩慢,病菌冬孢子萌發擔孢子,通過氣流傳播到云杉當年生針葉上侵染,呈現淡黃色段斑,病灶位有黃色或者暗褐色的突起,可分泌黃色蜜露,呈現細絲狀。數天后針葉背面隆起長扁狀銹孢子器,病情急劇上升,銹孢子器破裂釋放銹孢子,此時病葉呈暗黃色而干枯脫落。
云杉葉銹病與降雨情況有明顯關系,陰雨降溫,晴、陰交替的天氣,既有利于病菌冬孢子萌發,又有利于擔孢子傳播和侵染,同時新葉生長緩慢,感病期延長,導致病害較重。連續大雨天氣,不利于病菌孢子傳播和侵染,病害將減輕。
2.2.2 蟲害類
蟲害主要以云杉梢斑螟為主,常與云杉超小卷蛾、球果小尾小蜂混合發生。經調查,危害青海云杉嫩梢和針葉的蟲害有79種,歸屬以下6目28科:其中同翅目(Homoptera)3科7種;半翅目(Hemiptera)7科16種;鞘翅目(Coleoptera)14科48種;膜翅目(Hymenoptera)2科6種;雙翅目(Diptera)1科1種;蜱螨目(Arachnoidea)1科1種。危害青海云杉樹干木質部的蟲害有51種,歸屬以下2目6科:其中鞘翅目(Coleoptera)4科44種、膜翅目(Hymenoptera)2科7種;危害青海云杉韌皮部的蠹蟲種類有5科36種;危害青海云杉枝條的蟲害主要有14種;直接危害青海云杉種實的害蟲有14種。
近幾年,哈溪自然保護站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加強,投資力度加大,人工造林面積也逐年增加,而人工造林多為樹種單一的純林,雖然生態環境有所好轉,但單一的人工林群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會有所下降,缺少林下植被,自我修復的能力也不足,這會給森林生態系統帶來不穩定因素,進而給森林病蟲害的滋生和蔓延提供可趁之機。因此,在造林前應該了解林區的地理情況,引進與林區相適應的樹種,或者完善管理,均可以將病蟲害的發生減到最低[5]。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哈溪自然保護站在各級黨政機關和業務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深入開展監測研究,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檢疫人員缺乏,不能對病蟲害進行準確、快速的檢疫。開展森防工作的儀器和設備也不足,而哈溪自然保護站森防工作量大,分布區域廣,一旦發生突發性的病蟲害,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控制病蟲害的傳播。
不合理使用化學農藥,會造成病蟲害天敵的大量死亡與抗藥性的增強,加大了森林病害蟲的發生面積[6]。過去幾十年,林木病蟲害防治主要依賴化學農藥,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導致病原菌和害蟲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產生抗藥性,病蟲害的生命力和繁殖力逐漸增強,同時也殺傷了大量的天敵,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弱化。不僅如此,林木病害、蟲害的規模、頻率和烈度也在不斷擴大,其防治變得更加困難[7]。
21世紀以來,我國以“森林健康”為理論指導,林業有害生物的治理思路得到創新,拓寬了防治工作的視野,同時防治策略提高到以生態治理為主的戰略層面[8]。現階段,哈溪林區病蟲害防控仍采取以往的人力防控,主要以機械噴霧防控為主,輔以生物技術防控、物理學防控,防治效果普遍不盡人意[9]。為了保護好祁連山東端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資源,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的概率,就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技術,系統地協調好森林植物、病蟲害和天敵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其保持在一個動態平衡狀態,才能使病蟲害防治由被動防治轉為主動防治,實現森林病蟲害可持續防治。
多年來,病蟲害防治工作滯后,主要原因在于病蟲監測工作點面脫節,不能及時、準確對病蟲害的發生趨勢做出預報,并第一時間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需要將傳統測報技術和現代技術手段(如3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相結合,形成面上與點上,空中與地面相協作的測報局面,做到實時掌握病蟲害發生狀況和增長趨勢,從而提高監測的精度和準確率。同時,建立病蟲害監測通信系統,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通過專門的林業通信網絡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的發展態勢,從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將病蟲災害扼殺在搖籃之中[10]。
根據每年測報數據整理、歸檔建立的病蟲害數據庫,制定當年監測計劃及監測實施方案,并將林業有害生物監測任務落實到具體監測人員,對主要病蟲害要按照發生規律,進行定點定時監測預報,正確的預估林區病蟲害的發生時間段,并做好防治方案,力求將其扼殺在萌芽前期。
檢疫工作就是阻止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的入侵和國內林業有害生物的異地傳播的重要手段。因此,對外來有害生物,應加強植物檢疫工作,不斷提高植物檢疫手段和水平,減少危險性病蟲害的傳入[11]。同時,建立林業疫病溯源系統,提高對疫情的封鎖能力,實現全程實時監控,防止疫情蔓延。
森林病蟲害綜合防治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經濟效益和防治效果,保持森林系統地生態平衡。在防治過程中,嚴格遵守國家農藥使用的相關規定,積極推廣應用微生物農藥(BT乳劑等)、動物源農藥(昆蟲激素、天敵等)、植物源農藥(煙堿、茴嵩素等)、礦物性農藥(石硫合劑),以減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不斷促進森林病蟲害防治方式的轉變,在充分體現生態學觀點、經濟學觀點和辯證觀點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森林病蟲害可持續綜合防治體系,并在生產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