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北鎮市自然資源服務中心,遼寧 錦州 121300)
近年來,北鎮市楊樹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年均發生面積在2萬畝左右,年均發生率達到28.5%,其中對北鎮市楊樹影響較大的病害種類主要有:楊樹爛皮病、楊樹潰瘍病、楊葉銹病、楊樹黑斑病、楊樹灰斑病等。
楊樹爛皮病又稱楊樹腐爛病,是北鎮市常見的楊樹枝干病害。
病害以爛皮為典型病狀,常伴隨著枯枝、焦梢、干枯等癥狀。多發生在主干、大枝及樹干分叉處。病菌初期呈淡褐色微腫起的不規則水漬狀病斑。當寄主生長衰弱和空氣濕度大時,病組織迅速壞死,腐爛變軟,用手壓能有酒糟味的褐色液體流出,病斑干枯失水下陷,邊緣明顯,后邊部位開裂。以后在病斑上生出小黑點,為分生孢子器。遇到雨后或潮濕天氣,生出桔紅色卷須,為分生孢子角。受害部位韌皮部與內皮層糟爛如麻,容易剝離。病斑包圍樹干一圈后,導致樹木干枯死亡,但有時根部仍能生出大量的枝條。
由污黑腐皮殼菌(ValsasordidaNite.)引起。
楊樹爛皮病屬于寄主主導型病害,污黑腐皮殼菌屬于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長不良、樹勢衰弱的樹木。生在低洼積水、土層瘠薄、易受蟲害和機械損傷的樹木以及迎風西南向,早春日灼嚴重的部位發病重。
據北鎮市國家級林業有害生物中心測報點及各監測點連續多年觀察,北鎮地區由于近幾年干旱少雨,北鎮市楊樹病害發生面積比較大。感病的主要楊樹品種為107、108、3930等速生樹種,染病林木大部分為2~7年生幼林,每年4月中旬發病,5、6月份為發病盛期,7月份后漸緩,至9月份基本停止。當氣溫在7 ℃ 以上時,植株開始發病;氣溫超過28 ℃和11月以后病斑停止發展。秋季氣溫下降有利病害發展,但由于樹液流動緩慢,病菌生長慢,病勢發展不如春季快。從分布區域看,北鎮市平原地區重于山區,幼樹重于大樹,立地條件較好的林地發病較少。幼樹特別6~8年生的幼樹發病較重。防護林、片林的邊行,郁閉度0.7以下的發病重。
(1)近幾年來大區域持續干旱,從整體上降低了樹勢。該病發生和流行,受多種條件影響,但與樹勢強弱關系最大,弱的樹勢從客觀上降低了樹體對病菌的抵抗力,加劇了病害的發生。
(2)春季氣溫偏低,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低的地塊水分供應不上,使樹木失水,樹皮含水量減少,極易誘發該類病害的發生。
(3)楊樹面積較大、樹種單一,生物多樣性的優勢未能很好發揮作用,有利于病原生物的侵染。
(4)苗圃地長期單一種植楊樹苗,沒有輪作換茬,對病害的自控能力較差,造成病原物的大量積累,即環境條件一旦適宜病原物大量繁衍,進而極易暴發成災。
(5)部分林農經營管理粗放,知識缺乏,防病減災意識差。
(1)秋末樹木休眠后,初冬時在樹干1.5 m以下涂白涂劑,預防凍害。
(2)早春樹液流動前,樹干噴0.5波美度石硫合劑。
(3)發病初期,發病部進行刮皮至木質部,刮皮部要大于病斑,后刷50%多菌靈1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10倍大堿水。
(4)加強苗木出圃檢疫,發現病苗集中銷毀。
(5)選擇抗病樹種來進行造林,加強經營管理,促進生長,增強樹勢,增強抗性。
該病對大苗和幼樹為害嚴重。
多發生于主干及粗枝,個別在小枝。病菌多由皮孔侵入,在皮孔邊緣生出灰色近圓形水漬狀小水泡斑,稍微隆起,直徑約1 cm左右,水泡里充滿無色無味液體,在當年幼樹主干上出現不明顯小斑,呈紅褐色,手壓有柔軟感,后期水泡破裂流出液體遇到空氣氧化成褐水,隨后病斑下陷。春季病斑上散生許多小黑點,病斑包圍樹干時,上部梢頭即枯死。
該病由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ribis(Tode)Grossenb.et Duggar]所致。
楊樹潰瘍病也是寄主主導型病害。林地低洼、排水不良、密度過大等造成樹勢衰弱的病情嚴重。降水多和低溫凍害等氣候環境因素影響也導致發病嚴重。此外,楊樹潰瘍病的發生跟樹木品種也有極大的關系,速生楊、青楊類易感病,幼樹尤其是3~6年生的幼樹發病較重,片林的邊行發病重。
在北鎮地區楊樹潰瘍病通常4月中旬發病,4~5月份為發病盛期,6月份隨著溫度升高病情見緩,8月中旬開始表現上升,第二次發病高峰為9月末10月初。
(1)選擇抗病樹種,適地適樹,選擇適合北鎮氣候土壤生長的本地樹種,如遼寧楊,樹皮比較粗糙的黑楊派樹種等。
(2)早春樹液未流動前和樹木停止生長后,樹干噴0.5度的石硫合劑預防。
(3)發病時可用多菌靈100倍液、托布津1000倍液涂抹患部。涂前用小刀在患部刻劃縱橫交錯的傷痕,一般涂藥1~2次,可收到良好效果。
(4)加強經營管理,正確修枝整枝,及時清理枯枝落葉,加強病蟲害防治,增強樹木生長旺勢,提高樹木自身抵抗力和愈傷能力。
該病主要危害幼苗及幼樹的葉片。大樹上也有發生,可以造成樹木提前落葉,影響材積的積累,直接影響楊樹的高生長和徑生長。如果幼苗發病嚴重容易引起生長緩慢、衰弱或死亡。但對大樹并不造成嚴重危害。
剛開始在葉背上出現淡綠色的斑點,先在葉脈間,以后逐漸擴散成黃色病斑,略高于葉面,呈小庖狀,幾天后,小皰破裂,散出黃粉、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不斷向外擴展,病斑變大。發病嚴重時,成百上千的夏孢子堆連成一大片,病葉變黃脫落。入秋后在葉子的正面表皮下形成棕褐色的斑塊狀冬孢子堆。
該病由馬格柵銹菌(MelampsoramagnusianaWagner)所致。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葉上越冬。夏天如果空氣溫度高濕度大則發病重,樹木生長密度大不通風的發病重。初見于6~7月,開始是零星葉片有危害,不引人注意,8月上中旬葉片上就能看見成片的黃色銹狀粉末(夏孢子堆),9月份高大樹木發病。
(1)加強經營管理,避免苗木徒長。清除田間病落葉并燒毀,以減少病原菌再侵染。
(2)8月份每周噴一次石硫合劑或者波爾多液等保護劑,如果遇到降雨,需要重新噴施,連續2~3次,可減輕病情。
(3)選育抗病樹種,栽植時保持合理的株行距,避免密植不透風。
該病是楊樹的主要葉部病害之一,引起早期落葉輕者影響生長,重者死亡。
病害在葉片上自下向上逐漸危害。開始在葉背長出針刺狀小點斑,之后葉正面出現黑色點斑,逐漸擴大后,病斑中央出現灰白色凸起小點,外緣黑色,以后病斑擴大成不規則形大斑,中間生有白色突起(分生孢子盤)。發病嚴重時整個葉片全部變成黑色干枯狀,脫落。如果是苗圃的小苗發病,則整株小苗都是黑色的,扭曲變形甚至枯死。
該病由楊盤二孢菌[Marssoninapopuli(Lib.)Magn.]所致。
病菌在病落葉越冬,翌年6月中旬分生孢子靠雨水、灌溉和風等傳播到鄰近的幼苗或成樹的葉片上,從氣孔侵入,逐漸形成病斑。通常6月末發病,降水多而頻繁或高溫高濕的發病重,因此7~8月份的盛夏如多雨天氣達到盛期,9月底10月初末期。
(1)合理栽種,切忌密度過大,雨季注意排水。及時清理枯枝病葉。
(2)噴施波爾多液等保護劑,間隔期7~10 d,一般噴4~6次,要注意一定要噴灑均勻,全面透徹,尤其是雨季要注意在藥液中加入粘著劑,防治被雨水沖掉或者是雨后再補噴。
小苗到大樹都能發病,以幼苗幼樹發病嚴重,可造成樹木提早落葉,嫩梢枯頂或者造成多頂苗,變成廢苗。
發生于葉片及嫩梢,在葉片上先生水漬狀病斑,后期病斑上生出墨綠色霉層。幼苗頂梢和幼嫩枝梢死亡變黑,失去支撐而下垂,俗稱“黑脖子”。
該病由東北球腔菌(MycospharellamandshuricaMiura.)所引起。
病菌在病落葉上越冬,高溫高濕天氣容易發病。病菌隨氣流或者雨水傳播在新生的葉片上,由氣孔或表皮侵入寄主組織。潛育期2~10 d,發病2 h即可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再次侵染,北鎮地區每年7月始見發病,8月轉入盛期,顯示小斑點,后來小斑點連成片狀斑塊,直至形成大斑,秋季隨落地病葉越冬。
(1)保持合理株行距,避免栽植密度過大,如葉片過多過密需要及時摘除多余葉片,保持林內通風透氣。
(2)加強苗木經營管理,保持林內干凈整潔,及時清理枯枝落葉,集中燒毀病落葉。
(3)藥劑防治:每年5~6月,每隔半月噴施一次波爾多液保護劑,噴2~3次后,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