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平環
(廣西國有七坡林場,廣西 南寧 530219)
森林資源資產主要可分為林地資產、林木資產、野生動植物資產、景觀資產等幾大類,但由于森林資源資產中林木資產所占比重較高,且其他森林資源資產基本都是由林木資產派生出來,因此森林資源的價值通常都是通過林木價值測算來得到體現,而對于森林資源資產的調查與評估,自然也需要以林木資產調查評估為主。
抽樣調查法主要是根據林分林相特點在林區內選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林地區域,之后以此作為標準地樣本,按一定比例展開森林資源資產的抽樣調查,這樣根據標準地的林齡、林相、齡組、林木起源、林種等特點,就可以將整個林分的生長情況確定下來,為森林資源資產情況的調查評估提供支持。一般來說,森林資源資產的抽樣調查可根據標準地類型分為帶狀標準地、方形標準地和圓形標準地幾種,但無論以何種標準地作為抽樣調查樣本,都需要保證標準地分布均勻,林木生長情況、林地上中下坡分布均具有代表性,而標準地的面積應在調查林地面積的3%~5%左右。與其他森林資源資產調查方法相比,抽樣調查法能夠適用于各種類型的林地,在森林資源資源的調查評估工作中十分常用,但由于標準地選擇比較有難度,很容易出現標準地代表性不足的情況,并對調查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
相比于抽樣調查法,全林每木檢尺法在森林資源資產調查中的應用相對較少,主要用于林分面積較小的林地,這類林地本身面積并不大,很難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標準地,因此為確定森林資產資源,需要對林地中的所有林木進行單獨測量,以確定樹高、胸徑及受損程度,并借此完成對森林資源資產情況的調查。全林每木檢尺法雖然適用范圍相對較小,調查測量的工作量也比較大,但測量結果十分準確,能夠為森林資源資產調查評估提供精確的數據,調查結果的應用價值也比較高。
重置成本法屬于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中的常用方法,主要用于人工林的幼齡期價值評估。由于森林資源的資產價值缺少明確的評估標準,因此在進行評估時,可選擇以現實生產條件為基礎,計劃營造一片面積、樹種、立地條件等多方面因素基本類似或完全相同的林地,之后只需根據無風險銀行利率(如國債)、經營林木風險率(一般在1%~2%)和通貨膨脹率(每年由國家統計局公布)來確定營林成本折現率,并對營林所消耗的總費用(人工費用、物資費用等)進行折現計算,就可以將確定林地的現實價值成本,具體公式為:
(1)
其式(1)中En為林木資產評估值,K為林分質量調整系數,Ci為第i年以現時工價及生產水平為標準計算的生產成本(如工資、物質消耗、地租等),n為林分年齡,而p則為投資收益率。這種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方法充分考慮了現實條件及林木實際生長情況,其評估結果準確性相對較高,但評估計算過程較為復雜,切需要收集大量資料,工作量相對較大,同時,由于森林資源資產價值會隨著林木生長及森林生態環境的完善而發生變化,因此無法準確評估出非幼齡期林木的價值[2]。
收獲現值法是指根據森林林木生長特點、生長規律來對其主伐時總收益進行預估,并根據相關折現率來計算出具體的折現值,之后在扣除林木主伐所需成本后,即可得到林木現實價值,在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中同樣十分常見。具體公式為:
(2)
其式(2)中En為n年后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值,K為林分調整系數,Au為參照林分U年主伐時的純收入,Da、Db分別為參照林分第a、b年的間伐純收入,Ci為第i年到主伐期間的營林生產成本,p表示投資收益率,n代表林木現時年齡,而i則為林木生長時間。
收獲現值法能夠對中齡期及近熟期的林木進行準確評估,應用范圍相對較廣,但在面對幼齡期林木時,由于幼齡林本身距離主伐時間太長,主伐時的經濟收益很難進行預測,因此其評估結果并不準確,與重置成本法能夠起到有效互補的作用。
與重置成本法、收獲現值法相比,林木市場價倒算法的應用更為簡單,只需計算出林木采伐銷售總收入,并減去林木采伐、銷售成本及合理利潤,即可將剩余收入確認為林木現實價值,評估結果準確性也能夠得到一定的保證。其具體計算公式為:E=W-C-F,其中E為林木資產評估值,W表示銷售總收入,C表示木材生產經營成本(具體包括育林基金、采運成本、管理費、銷售費用、財務費等),而F則代表木材的經營合理利潤。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林木價格變化較大,很容易受到市場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進行評估時,必須要對木材價格等市場信息進行準確調查,同時還要盡量選擇一般成熟林、過熟林進行評估[3]。
從目前來看,近幾年我國立法機構雖然針對森林資源資產調查評估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并對森林資源資產調查評估的行業規范進行了明確,但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在內容上比較簡單,很多法律條款還分散于不同法律法規之中,并未能夠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因此森林資源資產調查評估工作常常處于缺少法律保護的狀態,一旦在工作中出現意外糾紛等問題,往往很難有效解決[4]。針對這一情況,除了要推進相關立法工作,盡快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與行業規范外,還要根據評估值大小、調查難度、潛在風險情況等因素展開全面分析,將森林資源資產調查評估的收費制度、收費標準確定下來,以保證調查評估工作的收費合理性,這樣森林資源調查評估行業的整體活力會得到有效提升,調查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合理性也會隨之得到逐步提升。
森林資源資產的調查評估比較復雜,必須要依靠明確的制度規范才能夠完成,當前我國雖然已經出臺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技術規范(試行)》《資產評估準則——森林資源資產》等多項制度規范,但由于這些規定的出臺時間較早,且在出臺后基本未進行更新,因此與當前林業工作的實際需求已經逐漸脫離,如評估方法銜接、林木生長模型構建等問題也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為此,在進行森林資源資產調查評估工作時,還需充分考慮到當前國內的評估技術問題,在借鑒國外發達國家評估技術規范的基礎上,結合國內林業工作的實際情況來展開評估技術創新,將適應林業工作實際需求的評估技術體系建立起來,以彌補當前森林資源資產調查評估工作在評估技術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對評估方法銜接等問題加以解決。
當前國內的森林資源調查評估機構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壟斷問題,很多評估機構在長期壟斷市場的情況下,逐漸失去了創新發展的動力,機構整體資質也有所下降,部分機構甚至存在著評估質量不過關、未按標準收費、調查評估過于隨意的情況,即便有財政部門及林業主管部門進行監管,也同樣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對森林資源資產的調查評估還需注意選擇合適的調查評估機構,并在合同簽訂前對森林資源調查評估機構的資質進行嚴格審核,確保調查評估人員均為專業評估師,避免使調查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林業市場經濟雖然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市場資金也處于比較活躍的狀態,但森林資源的經營管理仍然會受到現有管理體制(政府直接管理)的限制,而這也給森林資源資產的調查評估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5]。因此在針對森林資源資產展開調查評估的同時,也必須充分注意到當前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所存在的不足,同時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在現有森林資源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展開創新,建立以政府引導為主,行業自律為輔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這樣即可以放寬對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限制,同時也能夠充分發揮出政府主導作用,使森林資源資產的調查評估更具針對性。
森林資源資產的調查評估雖然能夠為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提供重要支持,并推動林業經濟穩定發展,但要想做好森林資源資產調查評估工作,仍需對各種調查、評估方法進行靈活應用,并對行業規范、評估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