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靖
(南寧市生態公益林工作站,廣西 南寧 530031)
國有林場改革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性的制度設計。201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的通知》(中發〔2015〕6號),正式開啟了國有林場改革之路。2016~2019年南寧市國有林場改革全面完成。全市國有林場被定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為國有林場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逐漸顯現了資源增長、林業增效、職工增收、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穩定的局面。但是,隨著國有林場改革的完成,制約國有林場發展的因素也呈現出來。國有林場日常生產經營管理與現行事業單位的管理制度之間存在不適應、不匹配的矛盾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國有林場的生產經營活動,阻礙了國有林場的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
南寧市國有林場改革后整合為10家。2019年底,全市國有林場共有干部職工(含離退休)1926人,其中,在職在編職工729人,占總人數37.85%;在職不在編職工1人,占總人數0.19%;退休職工1196人,占總人數62.09%。森林蓄積259.76萬m3,中幼林面積13.06萬畝,公益林面積6.45萬畝。造林面積1.37萬畝,年產木材23.95萬m3。林場除經營林木采伐種植業外,還有包括1個木材集散地,3個木材加工廠,1個松香廠和1個森林公園。
林場現有林分普遍存在造林樹種選擇單一、速生用材純林為主且重造輕管、粗放經營現象,造成樹種結構比較單一,林分樹種組成和群落結構較簡單,林相景觀季相變化單調[1]。全市林場森林總體質量不高,森林資源結構不合理,純林化嚴重,同齡林分多,異齡林嚴重下降;同時大部分人工林集約經營過度,農藥、化肥過度使用,造成局部區域水土流失現象等;由于樹種單一引發的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率較高,森林生態系統抗災害能力差,生物多樣性保護有待加強。
改革后的國有林場績效機制剛剛運行,各方面存在不適應,管理效能低,沒有充分發揮獎罰分明、多勞多得的機制作用,個別職工還存在吃大鍋飯的思想。
林場普遍地處偏遠山區,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落后,之前很多的惠農政策都沒能享受。改革后雖然納入了當地發展規劃,也加大了建設的力度,場部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林場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短板,基礎設施建設仍很薄弱。林區道路及分場(站)飲水、供電、網絡、管護站房等基礎設施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改善。如賓陽縣黎塘林場有4個分場,飲水質量沒有一個分場符合安全標準;電網線路嚴重老化,其中尖峰分場沒有通電;硬化路通往各分場場部的只有黎塘分場;4個分場管護用房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2]。
改革前由于國有林場體制原因且位置普遍偏遠,道路、通訊、飲水、電網等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落后,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待遇低,原有的人才留不住,新的高素質的人才不愿來。近10年大部分林場基本沒有新進人員,現有職工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思想陳舊,技術能力達不到實際工作的需要,各林場均存在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的問題。如今林場職工人員結構嚴重老化,大部分林場40歲以上的人員居多,導致出現新老交替斷層現象,林場現在人員與現代林業的發展難以接軌,短期內無法適應新時期林場發展的需求,無法滿足建設現代國有林場的需要[3]。
長久以來,由于受經濟利益驅使、群眾法律意識不強、林場保護經營不善、地方打擊處置不力等多種因素影響,南寧市國有林場林地被侵占問題十分突出。據統計,全市國有林場經營總面積61.06萬畝,其中被侵占用林地面積 11.77萬畝,嚴重影響了國有林場健康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由于職工承包林地及對外出租林地是林場發展歷史沿襲下來的問題,其中牽涉到林場及承租林地各方的利益,林地回收難度較大。
因林場營林生產工作屬季節性工作,在特定時段及時完成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但改革后林場納入當地財政預算管理單位,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林場受財政資金審批程序局限,造成營林項目錯過最佳實施時段,影響了造林成活率和撫育、育苗、施肥的效果,導致成本加大[4]。
國有林場成為公益型事業單位后,要適應林場的新定性、新定位,創新林場內部管理,科學設置內設機構和崗位,建立健全職工績效考核的激勵機制和相關管理辦法,解決或防止吃大鍋飯問題,增強林場內生動力和活力,并著眼于長遠,逐步調整優化職工的知識、技術構成,打造一支與擔負新使命相適應的過硬的職工隊伍[5]。
改善國有林場基礎設施條件是現代國有林場建設的必然要求[6]。針對國有林場基礎設施薄弱問題,國有林場首先要全面清查需完善的基礎設施項目,積級爭取各級財政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加大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特別是將職工工作和住房條件改善、林區道路、人飲工程、電網、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納入同級政府建設投資計劃。
國有林場根據自身實際提出引進、招聘人才的條件、計劃,加強與林業、編辦、人社等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爭取招聘空缺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林業技能人員。各部門要為國有林場人才引進、招聘開辟綠色通道,逐年給予落實,引進林場發展急需的各種人才,加強林場人才隊伍力量,推動林場高質量發展[7]。同時,國有林場要對本場現有人員在森林生態經營、科學管理等方面綜合人才的培養。組織干部職工參加森林康養專題研討、森林防火、安全生產管理等培訓,完成改革后職工思想和工作上的角色轉換,在職人員業務技能及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將國有林場林地回收工作納入所在市、縣人民政府工作責任范疇,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政策,依法依規開展林地回收工作。以先易后難原則,先回收容易的,然后再回收難度大的,做到循序漸進、穩妥推進。同時,在確定林地權屬的前提下,尊重歷史,統籌考慮群眾的合理訴求,兼顧群眾切身利益,以林地租賃、以砍促收、合作經營等行之有效的回收方法逐步回收,實現共同發展,切實保護國有林地、維護生態安全。
根據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林場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依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提出的實施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綠色優質林產品供給,推動林業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等相關部署,結合林場自身實際轉變過去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經營方式,圍繞森林可持續經營利用,不斷提高林地質量和生物多樣性[8]。國有林場把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作為首要職責,按照生態公益林的有關技術規程,積極開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工程,落實封育管護措施,確保建設成效,使國有林場成為生態建設的示范區。同時,精心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根據各類森林資源的不同主導利用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培育,合理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大力發展良種松、杉傳統優勢樹種和大花梨(大花序桉)、火力楠等珍貴鄉土樹種,油茶、澳洲堅果等經濟林樹種,積極培育大徑材,加快中幼林撫育步伐,提高森林質量。
國有林場結合本場自身實際,充分發揮國有林場森林資源豐富、景觀優質、環境優良的優勢,盤活森林資源,建成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森林人家等,使國有林場成為森林旅游康養的主要目的地,解決機構改革后國有林場后勁不足問題[9]。
打造“一場多品”,不斷探索發展林下經濟的新路子,既要考慮發展規模和品種的合理性、可行性、效益性,又要考慮林下種養產品周期長中短結合,還要考慮林下產品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場開發,做到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旅則旅,高標準建設一批林藥、林菌、林蜂、林菜、林禽等種(養)植示范基地,成為國有林場新的經濟增長點[10]。
國有林場肩負著生產生態產品和保障生態產品供給的雙重任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主陣地。當前,南寧市國有林場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應盡快出臺改革配套政策,解決改革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鞏固國有林場改革成果,全面推進新時期國有林場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國有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