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驥坤
(濱州學院 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人才,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各項事業不斷前進的核心動力。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的主陣地,應將立德樹人作為育人活動的根本遵循,肩負教育興國的歷史使命,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出發,培養社會和行業發展中的亟需人才[1]。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理念得到廣泛的重視和推廣,明確了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為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指明新的方向。在農業領域,面對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要求,應轉變傳統農業高投入低水平的粗放發展模式,積極對接“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國家戰略,因此制宜地走資源高效、生態友好、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化、現代化、科技化、產業化農業發展之路。新發展理念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視野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人才的培養也應圍繞上述國家戰略和行業需求進行,使學生具備從走出校園到走上崗位“無縫銜接”的真本領。
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2]。綠色食品對產地環境有嚴格要求,生產工程清潔化,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具象化載體;生產的產品安全、品質優良、附加值高,易于形成具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和拳頭產品,能夠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涉農專業開設《綠色食品生產開發與利用》課程,介紹綠色食品開發的知識體系和實踐案例,培養學生的綠色食品生產開發能力,能夠滿足未來農業發展的新要求,為鄉村振興輸送新型農業人才。本文根據《綠色食品生產開發與利用》的課程特點,探討該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定位和人才培養體系中承擔的育人功能,為該課程標準的制定和教學環節的優化提供思路。
《綠色食品生產開發利用》是圍繞綠色食品的生產開發而開設的課程,理論體系涵蓋綠色食品的產生發展、標識管理、標準體系、質量監督、基地建設和綠色生資等內容。綠色食品理論的教學是該課程的基礎,運用綠色食品理開發符合區域特點的綠色食品是該課程的最終目標。因此,《綠色食品生產開發利用》肩負著理論和實踐教學的雙重任務[3],同時與農業產業、政策和新發展理念具有很高的契合度,非常適合利用本門課程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國三農情懷的培養,在課程定位上應突出以下三點。
鄉村要振興、農民要富裕、農業要發展,政策是保障、科技是支撐、人才是關鍵。農業產業振興則鄉村振興,農業要做大做強需要以科技作為支撐,以產業融合作為主要手段,以鄉村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作為總體目標,因地制宜進行頂層設計[4]。綠色食品的生產可在村域或縣域尺度上進行“一村一品”的設計,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實現產業化運作和統一管理,實現生產過程的無害化、低排放、可持續,十分符合國家戰略需要。因此,將《綠色食品生產開發利用》作為涉農專業的通識必修課程,符合國家戰略需要,滿足未來農業發展對人才的能力需求[5, 6]。同時,學生只需初步具備農學方面的知識即可進行該課程的學習,專業門檻較低,將該課程作為涉農專業的同時必修課,也具有可操作性。
《綠色食品生產開發利用》學習過程中,首先需要教師講解綠色食品的理論知識,為學生構建綠色食品生產開發的理論體系。但理論學習只是作為學生進行實踐訓練的工具,用來解決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學該課程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綠色食品生產開發的能力。因此,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更加突出實踐性。除理論教學模塊外,該課程應與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實踐教學模塊相結合,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實踐使學生對綠色食品的生產管理、流通銷售的情況有直觀的認識,為其今后從事綠色食品開發的相關工作積累一定的經驗。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實踐學習,提交調研報告和產品設計方案,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溝通意識、競爭意識和自主意識,提高學習過程的挑戰性和趣味性,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綠色食品的生產和開發離不開新技術的應用和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因此,《綠色食品生產開發利用》與創新創業聯系密切,十分適合開展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創新離不開科學研究,創業離不開公司的參與。因此,該課程除教學平臺的支撐外,還需要科研平臺和產業平臺的支撐[7]。根據此定位,該課程的教學過程需要產學研三大育人平臺的緊密協作,組建多導師教學團隊,構建“三段式”課堂,達成多任務學習目標:第一階段,教學型導師以教室為課堂構建綠色食品理論體系;第二階段,科研型導師以實驗室為課堂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第三階段,生產型導師以企業生產基地為課堂進行創業能力的培養。通過三段式教學,為學生搭建綠色食品理論和綠色食品開發實際應用的橋梁。
高校的課堂絕不僅僅在教室,學習的也絕不僅僅是知識。因此,高校的教學活動應該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即“三全育人”[8]。高校擁有眾多產學研平臺和企業科研院所的兼職導師,應充分發揮不同平臺的優勢,打通平臺壁壘,圍繞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打造復合型教學團隊和教學平臺,使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創新思維、形成完善品格、樹立家國情懷,成為完善的“人”和社會需要的“才”。根據上述要求,結合《綠色食品生產開發利用》的課程定位,應著重發掘如下育人功能。
傳授知識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育人功能。《綠色食品生產開發利用》以綠色食品的生產開發過程為主線,向學生系統傳授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中涉及的理論依據、行業標準等知識,幫助學生建立綠色食品生產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體系背后包含的規律和原則,是學生掌握運用相關知識建立綠色食品生產體系的方法,使知識有效轉化為實踐活動的“工具”。
“三創”能力指創造、創新、創業能力。《綠色食品生產開發利用》的實踐性定位決定了課程知識的傳授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最終目的是將知識運用于具體的綠色食品開發活動,創造具體的綠色食品。因此,對于學生“三創”能力的訓練是課程中的核心育人功能。該功能的實現需要“三段式”課堂中科研平臺和產業平臺的支撐。學生通過參與導師的科研試驗、科研項目和社會調查,了解綠色食品新技術的研究現狀,發現綠色食品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出假設和方案,并進行驗證,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在相關企業的生產基地進行實習實訓,能夠了解綠色食品生產開發的基本流程,培養學生的創業理念。
在知識傳授和科研創業訓練的過程中,設置案例分享和課堂討論的模塊,向學生提出如“農業發展為何要走綠色可持續道路”、“科技在綠色食品開發中的作用”、“綠色食品開發如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問題,引發同學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通過文獻查閱、實地參觀、社會調查和方案設計等小組學習活動,嘗試回答上述問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由教師發起討論和講評。在講評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正確觀點進行鼓勵,錯誤觀點進行修正,使其對今后農業的發展方向有清楚的認識,對于國家的方針戰略有正確的理解。這有助于學生對于人生和職業生涯做出正確的規劃,將個人的發展同時代的發展要求有機結合,更好地為實現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有才之人,只有清楚如何正確運用自身的才能,才可為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故立德是成才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國之不存,民將焉附”,國家的強大才能為個人才華和抱負的施展提供廣闊平臺和強大支撐。因此,引導學生不斷完善自身人格,培養學生樹立家國情懷,能夠使學生掌握馭才之術,明確用才之地,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和民族進步有機地結合,為社會和行業的進步提供強大合力。在《綠色食品生產開發利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分享農業領域優秀的科學家、企業家和從業人員的成長成才故事,激勵學生不斷完善人格、磨礪品德,培養學生建立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家國意識,這是《綠色食品生產開發利用》課程承擔的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
《綠色食品生產開發利用》是農業人才培養中連接理論與實踐的十分重要的課程,應在涉農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師應明確該課程的定位,根據“三全育人”的新要求充分挖掘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產學研平臺的育人優勢,完善教學團隊,優化教學過程,制定合理的課程標準,為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探索新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