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鏘,馬蔚蔚
新形勢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探析*
王鏘1,馬蔚蔚2
(1.西安理工大學科技處,陜西 西安 710048;2.西安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要想強盛、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科學研究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一系列科技體制深化改革、創新任務井然有序地進行著,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陣地,為國家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偉大目標奮勇前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簡要探析了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的現狀,提出了改善建議。
高校;科研管理;師資隊伍;青年教師
科研對于高校的發展來說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是優秀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平臺發展極其重要的途徑。在當前新形勢下,科研要想發展,就必須要充分釋放創新潛能,在中國努力向創新型國家發展建設的過程中,高校作為科學研究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創新型人才培養、基礎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等重要使命,對各類科技資源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科學研究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隨著科研項目的增多,科研管理在高校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1]。如何完善科研管理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策略,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充分激發師資隊伍,是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
科研管理是高校科研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科研管理部門在高校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常規科研管理工作局限于上傳下達,按照要求報送材料,對企事業單位技術需求進行校內征集,牽線搭橋尋求解決方案。這種管理模式不會出大問題,但在更大資源的獲取及合作的主動性方面會差很多,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動作用和能量。管理工作者對于管理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對于學校長期發展的方向和創新目標不夠明確,對于國家和地方的發展改革相關政策學習不夠深入、細致,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
任何一所高校不能只有科研,教書育人作為立校之本是高校的本職工作,肩負著人才培養重任。偉大的祖國要想繁榮昌盛,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不斷進步正是巨大的推動力,是國家強盛與世界科技前沿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重要方式,這是強校之本。高校各部門政策之間的融合度不高,特別是一些地方院校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分配和高效利用,在頂層設計方面未構架良好的聯動機制。學校每年會引進很多教師,在人才引進及培養、考核評聘、教學、科研、團隊建設以及經費使用等方面政策的制訂和實施方面常會互相限制。
青年教師是一所高校發展的未來力量,往往會被安排很多本科生課程,他們要花大量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參與評教、職稱晉升,再加上家庭等諸多必須要做的事情,很難投入精力到科學研究。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對有機會出國留學訪問的青年教師,學校如果不鼓勵支持,他們很難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地鉆研科研,沒有完善的團隊和平臺建設制度,青年教師“難入伙”,單槍匹馬很難殺出血路。由于資源有限,能爭取到的科研經費需從零起步,白天要與企事業單位洽談合作,晚上要挑燈埋頭寫“本子”,如果沒有很好的身心素質,很難熬出頭。申請到的科研項目受很多要求的限制,產出的成果大多數是學術論文,能真正轉化帶來經濟、社會效益的并不多。
高校是智慧的聚集地,是大量科學研究成果的聚寶盆,有相當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工程技術研究和軟科學研究,他們與市場和政府決策接觸更為緊密,熟知所在專業的市場需求和發展動態。企業委托的一般項目相對來說任務目標比較明確,就是解決企業急需處理的問題,比如生產加工、升級改造、設計規劃、技術指導、直接轉讓技術等;而政府類項目包括產業化項目在內的相當一部分項目在結題驗收時形成的成果是學術論文和專利,距離真正產業化還有一大段路要走。高校內部的評聘考核、職稱晉升、獎勵激勵制度沒有與學校科研發展的總目標高度融合,嚴重制約了高校教師服務地方以及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的積極性,這尤其對地方高校和地方社會經濟建設發展十分不利。
在科研工作者有限的科研生涯中,什么才是他們應該追求的目標,應該保持怎樣的奮斗狀態,如何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這些都應該是科研管理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高校必須有明確的引導性政策,結合新形勢對現行管理模式和評價獎勵政策進行剖析,進行必要的改革,勇于打破舊制度,建立有效新機制,充分調動科研工作者激情,激發潛能。引導管理人員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并積極創造繼續深造和交流的機會,通過研究在思想上有所轉變,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在制度上有所完善,在監督中更具靈活性,在實踐上更有針對性[2],發揮更大的作用,進而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中的管理部門有很多,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主要職責和工作重心,但絕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相互之間是有必然聯系的。管理層必須從全局出發考慮,按照發展規劃及時優化頂層設計,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發展,提高融合度。有了明確一致的目標,有了制度的保障和約束,科研管理工作便能夠得以發揮,促使科研創新潛能得以充分釋放。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眾多管理部門中的兩項核心工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教師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都是培養人才的過程,比如傳授專業知識、提高道德素質、培養創新能力、探索未知未來以及推動行業和社會進步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局限于課本,應該結合學科發展前沿以及實際工程應用背景,把最先進的知識理念以及技術方法融入到教學當中去,教師講得滔滔不絕,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學生通過學習再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和進一步科學研究中去,形成良性循環。事實上,高校的科學研究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3]。
理想的大學校園應該是一個學術氛圍濃厚、原創思想活躍的圣地,科研人員能夠在其中自由發揮聰明才智,不斷探索創新。他們十年磨一劍,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勤勤懇懇,淡泊名利,絞勁腦汁發揮奇思妙想,在國家有關部委聯合開展破“四唯”行動的今天,如果不及時、合理、有效地調整考核評價機制以及鼓勵激勵制度,不打消他們的后顧之憂,在相關政策方面不能創造更寬松舒適的環境,實在很難為其搭建更自由的平臺,讓他們自由思考和探索。還應該鼓勵他們加強國際交流和項目合作,并將出國進修的經歷作為優秀人才選拔的必要條件之一[4]。他們不為瑣碎的管理制度勞神了,他們的思想就能夠得到真正的松綁,就能夠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潛心研究,奇思妙想和大成果就容易出現了。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一直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各地教育、科技、經濟的發展程度各不相同,有自己的短板和長處,應該因地制宜,物盡其用。作為高校,特別是地方的普通高校,資源相對較少,發展學科建設就應該形成自己的特色,以特色學科為領頭羊,建立起學科群,相關學科支撐特色學科,特色學科帶動和反哺相關學科發展。高校應該認清找準自己的特色,真正解放思想,結合實際情況賦予科技工作者更大的自主決策權,創新成果轉化服務體制并授予管理更自由、更靈活處理問題的權力,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找到最佳切入點,達到互惠互利,實現雙贏。要積極為實驗室成果創造小、中試機會,解決好科技工作者的后顧之憂,特別是年輕人的奇思妙想不要僅停留在紙上,而要加大力度鼓勵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他們敢于創新創業,勇往直前,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熱情,最終實現個人夢想,為全社會的創新和發展添磚加瓦。
放眼世界,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科技創新競爭如火如荼,高校之間的科技競爭力也在不斷加強[5],在這種新形勢下,高校作為科技創新主陣地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擔當重任,真正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創新,為中國的培育標志性科技成就、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而努力奮斗。
[1]陳巍.新形勢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企業管理,2019(15):77-80.
[2]陳偉.淺議高校科研項目管理[J].企業家天地,2015(6):111-112.
[3]劉莉娜.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12(12):73-76.
[4]臧永.基于雙因素理論的高校科研人員激勵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2.
[5]王慧慧.論高校科研管理制度[J].創新管理,2015(30):197-198.
2095-6835(2020)06-0102-02
G719.2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6.039
王鏘(1982—),男,甘肅天水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科研管理。馬蔚蔚(1979—),女,河南鞏義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科研管理。
陜西省技術轉移與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西安理工大學技術轉移推廣平臺建設”(編號:2016CG-19),項目負責人:王鏘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