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許大為
(東北林業大學 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街區街道是由不同空間界面限定而成的帶狀空間。每個街道都有其各自的特征,無論從材質、顏色、尺寸等無不向世人傳遞著街道景觀的歷史文化與情感。目前,歷史文化街區街道景觀的保護與更新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因此歸納總結魚山歷史文化街區街道界面景觀要素的構成,保護其自然景觀,突出其地域特色,傳承其歷史文化,是保證該街區呈現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
青島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近現代歷史文化厚重,經濟發達,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也走在山東省前列。魚山歷史文化街區位于青島市市南區,街區內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較為完整、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區被劃為核心保護范圍。魚山歷史文化街區整體為核心保護范圍,總面積62.8 hm2。其中街區內涉及文物保護單位12處;歷史建筑物32處;傳統風貌建筑129處,保護庭院134處。另外,該街區內共有歷史風貌保護道路7條。
“山脊海角相連、島嶼海灣輝映、黑松礁巖林立”的獨特自然風貌,“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的街道、建筑布局,使魚山歷史文化街區構成了青島最典型的濱海庭院住宅區風貌。
街道界面是指由建筑物、地面交接形成街道空間的圍合面。從街道的空間形態分析,構成街道界面的要素為底界面、側界面和頂界面。三個界面圍合成的三維空間不僅起到分隔空間、引導交通的作用,同時也通過各界面之間的組合變化形成了梯次分明的景觀空間。
3.1.1 底界面的構成要素
街道空間的底界面主要指的是路面及其附屬場地,作為承載居民戶外活動的場所,是與居民接觸最密切的界面要素,是街道界面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街道底界面的效果主要由街道鋪裝材質、樣式以及顏色組成。
3.1.2 側界面的構成要素
街道側界面的效果主要由建筑外墻、圍墻、構筑物以及植物的正立面呈現。這四種構成要素面域較廣,具有極強的空間圍合感。側界面與底界面共同營造出街道的空間尺度,它是街道景觀展示的主要界面,是人們視覺的焦點。
3.1.3 頂界面的構成要素
從空間的圍合角度來看,街道的頂界面主要通過天空圍合來實現,而人們的活動主要在路面,人的視線一般平視或俯視,因此頂界面構成要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從景觀的角度來看,頂界面的組合形式富于變化,建筑挑檐與樹冠的局部遮擋使天空邊界出現不規則的變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對街區的認知,加深了對街區的整體印象。
3.2.1 街道底界面
(1)底界面材質。
從現場調研可以看出臺階和坡道連接著建筑與街道,限定著街道與臨街建筑的高差。臺階和坡道是底界面在縱向上發生的變化,以一種較為隱性的方式打破了街巷底界面的連續性,并將街巷空間與其他空間劃分開來,同時使街道底界面充滿了趣味性[1]。
街區內道路底界面主要以瀝青為主,磚類為輔,部分道路由馬牙石塊鋪就,具有較高的文化及觀賞價值。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內10 m左右及以下的街道占大多數,由于年久失修,道路鋪裝狀況已滿足不了現代居民的日常使用,也因此對部分路面進行了一系列修整改造——將傳統的石鋪路面逐漸替換為砂石路面、水泥路面一直到目前使用率最高的瀝青路面。如今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內主要街道的材質呈現出的便是以瀝青、礫石和磚材為主,部分街道保留著帶有年代感的馬牙石和花崗石。
(2)底界面色彩。
不同的色彩會產生不同的視覺色感,進而產生不同的色彩心理反應。不同色彩會對人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產生不同的影響,既影響人的情感變化也影響到人的心理感知的變化[2]。
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底界面面域以地面鋪裝占絕大部分。地面鋪裝的材質主要為瀝青、磚材、礫石混合,色彩主要以瀝青所呈現的灰黑色、磚材所呈現的紅、黃色以及石材所呈現的黃、灰色為主。街道底界面的瀝青材料占比最多,因此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底界面的整體色彩以冷色調為主,局部輔以黃、紅暖色調加以中和。
3.2.2 街道側界面
(1)側界面材質。
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側界面的材質因構成要素而呈現多樣化。街區內每條街道均由3~4種圍墻組成,不同材質拼貼組合,形式多樣且富有韻律感。庭院外墻墻裙以及建筑的基座基本都采用了花崗巖石;木材和鐵制品主要應用于圍墻大門和建筑大門以及建筑窗框;少數建筑墻體全由石頭堆砌,在街區內無非是一處吸引游人眼光的建筑景觀;植物以攀援植物和庭院植物為主,街區內缺少公共綠化帶。
(2)側界面色彩。
街道側界面的色彩主要體現在臨街的建筑和圍墻上。魚山歷史文化街區的沿街建筑主要以黃色花崗巖、灰黃色墻體、紅色牛舌瓦以及黑紅色柵欄式鐵門組成。整體色彩以黃、紅色為基調,形成“紅瓦、綠樹、黃墻”的景觀風貌。
3.2.3 街道頂界面
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內街道的頂界面主要取決于建筑高度、圍墻高度、街道尺度、屋頂外輪廓一起形成的街道天際線。沿街屋頂坡度越大形成的街道頂界面輪廓的變化越豐富。同時,沿街街道的尺度越大所形成的街道頂界面輪廓越趨于平直,韻律感減弱。街區內植物較少,因此不足以形成頂部圍合空間。
為了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尊重城市發展、增強街區記憶,在運用街道空間界面塑造街道景觀時,應注意自然環境與地域文化的交融[3]。
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內共有7條歷史風貌保護道路,通過查閱文獻及現場調研,將7條歷史風貌保護道路按文化豐富程度進行排序,并優先保護排名靠前的街道,有主有次,最終實現主街道帶動次街道發展。
名人故居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中珍貴的人文資源,是彰顯青島歷史文化名城內在價值的重要體現。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名人故居數量頗豐,是青島的“文化名人故居一條街”,這對提升街區文化品味將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游客對街區內名人故居的關注度不高。
通過政府宣傳部門的充分調研分析,可把有價值且可供游客進入參觀的名人故居分列出來,并將主要名人故居景觀節點路線進行串聯,優化名人故居旅游路線,開展名人故居尋蹤的文化旅游活動,增強游客們的“求知”體驗感。
面對國內大尺度街道、街坊帶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和社會問題,街道界面設計指導理念正逐步由“效率優先”向“人性化空間塑造”轉變[4]。通過現場調研也發現,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內的道路交通系統處于“半癱瘓”的狀態。由于青島處于丘陵地區,公交系統的優先發展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開發和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有效的途徑[5]。
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前海一線為景觀節點最密集的區段,因此可打造“文化名人故居一條街”——“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前海一線”慢行系統,使街區內陸與濱海步道相連,形成聯動的步行街區系統,優化了街區內人行交通環境。
歷史文化街區是一種“動態”的城市遺產,具有重要的文化、科學、教育及美學價值。通過對魚山歷史文化街區街道界面景觀要素的分析,從街道的空間形態構成入手研究,提出了底界面、側界面、頂界面三種界面要素。在街道界面景觀中,不僅要追求其特性,同時也要融合歷史文化環境、與時代特征“有機”結合、打造適合本街區的交通系統。街道界面之間的良好關系是形成和諧街道空間的必要條件。在城市街道景觀改造設計中,妥善解決、處理各要素之間的矛盾,是體現街道界面景觀整體性的重要環節,也是街道界面景觀未來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