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澤棟 陳裕 吳澤鋒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錐形束CT(CBCT)與普通X線曲面體層片在上頜后牙區種植治療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80例于本院行上頜后牙區種植手術治療的患者, 均行上頜牙區的CBCT檢查及普通X線曲面體層片檢查。比較CBCT檢查與X線曲面體層片對上頜后牙區牙槽骨量不足檢出率、種植術后的種植體未發生骨結合檢出情況。結果 CBCT對上頜后牙區牙槽骨量不足檢出率為40.00%(32/80), 高于X線曲面體層片的25.00%(20/8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BCT對種植體未發生骨結合檢出率為5.45%, X線曲面體層片對種植體未發生骨結合檢出率為11.82%,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BCT與普通X線曲面體層片相比, 可在當前臨床醫學診斷中更為準確的對術前上頜后牙區牙槽骨的骨量進行評估, 并且可在手術治療后, 清晰地反映患者種植體周圍骨質, 可以在當前臨床醫學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 錐形束CT;普通X線曲面體層片;上頜后牙區種植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21
【Abstract】 Objective ? To discu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ne beam CT (CBCT) and ordinary X-ray curved tomography in implant treatment of maxillary posterior teeth. Methods ?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mplant surgery in the posterior maxillary area all detected by CBCT and the ordinary X-ray curved tomography. The detection rate of insufficient alveolar bone in the posterior maxillary area and the detection of non-osseointegration were compared with CBCT multi-slice imaging and X-ray curved tomography. Results ? The detection rate of insufficient alveolar bone in the posterior maxillary area of CBCT ?was 40.00%(32/80), which was higher than 25.00%(20/80) of X-ray curved tomograph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non-osseointegration of CBCT multi-slice imaging was 5.45%, which was 11.82% of X-ray curved tomograph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 Compared with ordinary X-ray curved tomography, CBCT can more accurately assess the bone mass of the alveolar bone in the maxillary posterior area before surgery in current clinical medical diagnosis, and can clearly reflect the bone quality around the patients implant.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one beam CT; Ordinary X-ray curved tomography; Maxillary posterior teeth
種植牙體在當前臨床醫學中已經成為了一種較為成熟的缺牙修復技術[1], 在近些年來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高的手術成功率。但是牙體種植手術成功的關鍵, 則在于口腔頜面外科以及放射科還有修復科等多種醫師對患者共同的配合治療[2]。對患者行影像學檢查, 可以有效的對上頜骨形態、密度還有重要的骨結構部位信息有所顯示[3]。當前臨床醫學中較為常用且有效的影像學檢查, 主要包括咬合片、根尖片還有曲面體層攝影等方法, 但是應用中卻并不能有效的獲取患者的頜骨橫斷面, 以及立體的骨組織影像[4]。螺旋CT是當前臨床醫學中對種植術前行病癥評估的重要影像學方法, 有著相對較高的放大率和清晰率。但是在應用中也同樣存在較多問題。由此本研究探討分析CBCT與普通X線曲面體層片在上頜后牙區種植治療中的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80例于本院行上頜后牙區種植手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48例, 女32例;年齡25~78歲, 平均年齡(46.5±10.5)歲;行單側CBCT檢查的患者65例, 行雙側CBCT檢查的患者15例。所有患者共計植入了110顆種植體。
1. 2 方法 ①對患者行上頜牙區的CBCT檢查, 通過使用臨床醫學專用的牙頜面CBCT設備完成牙區檢查, 完成原始的掃描參數重建, 之后掃描獲取患者的上頜牙后區的上頜骨多層面軸位以及冠狀位、矢狀位的多層圖像。在獲取檢測圖像后對上頜后牙區的骨量進行觀察, 包括患者缺牙區壓槽脊頂部位, 至上頜竇底部位。在行種植術后, 對種植體的具體上頜骨內位置, 種植體周圍骨結合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通過由2名具備多年治療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完成獲取圖像的分析, 判斷在行種植術前的牙槽骨質量, 以及種植術后的種植體骨結合情況。②對患者行常規X線曲面體層片檢查, 依照常規影像拍攝方法完成, 通過由2名具備多年治療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完成獲取圖像的分析, 之后判斷在行種植術前的牙槽骨質量, 以及種植術后的種植體骨結合情況。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CBCT與X線曲面體層片對上頜后牙區牙槽骨量不足檢出率, 種植術后種植體未發生骨結合檢出情況。將種植體的標準設定為10 mm, 對于上頜后區的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之間距離, 如果<10 mm, 那么定義為陽性(上頜后牙區的骨量不足), 反之即為陰性。在患者行種植體術后3個月, 再次行影像學檢查, 種植體與牙槽骨之間并無明顯投射影像, 種植體與牙槽骨之間存在低密度的影像, 將其定義為并未出現骨結合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上頜后牙區牙槽骨量不足檢出率 CBCT對上頜后牙區牙槽骨量不足檢出率為40.00%(32/80), 高于X線曲面體層片的25.00%(20/8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種植術后種植體未發生骨結合檢出情況 CBCT對種植體未發生骨結合檢出率為5.45%, X線曲面體層片對種植體未發生骨結合檢出率為11.82%,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臨床種植牙修復作為口腔牙列缺失、缺損癥狀的常見修復方式之一, 運用種植牙手術成功的關鍵, 主要在于術前充分了解缺牙區牙槽骨的高度、厚度、骨密度及周圍解剖位置的具體關系。影像學檢查是當前臨床醫學中對于行種植體術的重要診斷方法。當前普通X線曲面體層片檢查也是臨床中較為重要的診斷方法, 絕大多數的研究者都會在種植體穩定性診斷中應用此種診斷方法。普通X線曲面體層片的優勢主要體現于能夠有效的將患者地牙列還有牙槽骨全景達到可視, 從而較為容易發現患者的骨折及囊腫病變情況[5]。并且此種診斷方法較為簡便, 整體的費用相對低廉, 放射藥劑相對較少[6]。通過拍攝全牙圖片, 測量重要解剖結構的垂直距離, 判定骨質高密度及種植體的具體結合情況。而經由此種方法雖然能夠計算得出較為精準的放大率但是仍然存在較多的缺點[7]。根尖片映射范圍存在局限性, 且操作時易引起患者不適, 為減小不適感改變投照角度又會導致圖像失真, 操作者、患者、投照源無法保持位置和方向恒定, 使影像重復對比精確性差。根尖片及檢驗全景片(OPG)為臨床口腔頜面部較為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但是這兩種方法的共同缺點是對于三維影像無法及時提供, 但是三維影像對于臨床診治口腔頜面部疾病來講意義重大。對于臨床檢查牙槽骨量不足的患者, 為了對患者的骨量情況進一步明確, 進行高分辨率CT檢查十分必要。但是臨床大型CT檢查所需較高費用, 再加上放射劑量較大,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對臨床應用造成一定局限[8]。而CBCT則可以有效的降低輻射劑量的因素影響, 得出較為精準的口腔頜面部組織影像信息, 檢測時間短、操作簡便且整體放射劑量相較普通X線曲面體層片有所減少。較傳統CT技術, 口腔頜面部專用CT技術僅僅為大型高分辨率CT檢查所需放射劑量的1/400, 實現全角度旋轉掃描得出三維影像信息。
CBCT生成的三維圖像可以在3個正交平面(軸面、冠狀面、矢狀面)上觀察、測量及標注, 因其具有放射量低、空間分辨率高、三維成像精度高等突出優勢, 在口腔種植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種植體周圍的骨質情況直接關系到種植體的穩定性, 進而影響愈后及種植成功率。術前需要盡可能多地獲取植入區的的骨質信息, 用以對比術后種植體植入與骨結合的情況, CBCT立體全面, 具有明顯的優勢。X線曲面體層片是二維圖像, 可將全口牙齒拍攝到一張圖片上, 可以測量種植部位的牙槽嵴垂直高度, 常用于對骨質情況(高度、密度)和種植體骨結合情況的判定。但由于拍攝角度和成像技術的影響, 圖像存在失真情況。此外, 對于某些特殊部位, 例如上頜竇, X線曲面體層片不能展示立體結構, 根尖片空間分辨率高、價格低廉, 可用于初步檢查。在口腔種植中, 可用于種植體復查, 在種植手術后的上部結構修復中發揮便捷、快速的檢查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CBCT對上頜后牙區牙槽骨量不足檢出率為40.00%(32/80), 高于X線曲面體層片的25.00%(20/8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BCT對種植體未發生骨結合檢出率為5.45%, X線曲面體層片對種植體未發生骨的結合檢出率為11.82%,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 可認為CBCT檢查的應用效果優于X線曲面體層片的檢查方法。證實CBCT能夠去除層面偽影圖像, 保證臨床診斷明確性。但是也需要注意目前國內外臨床, 對于CBCT診治種植牙治療中仍然在進行深入研究, 如何能夠將CBCT作為普通放射輔助檢查仍然需要進一步探索。
綜上所述, CBCT與普通X線曲面體層片相比, 可在當前臨床醫學診斷中更為準確的對術前上頜后牙區牙槽骨的骨量進行評估, 并且可在手術治療后, 清晰地反映患者種植體周圍骨質, 可以在當前臨床醫學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新國, 滕旭紅, 尹曉娟. 數字化曲面體層片與錐形束CT對口腔種植區骨量測量的臨床分析.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8, 24(7):1028-1031.
[2] 許馳. CBCT和X線片在根管治療術遺漏根管診治中的應用價值對比研究. 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 2018, 19(22):91-93.
[3] 任頌, 韓文利, 范崇巍, 等. 錐形束CT與數字化X線片對牙周牙髓聯合病變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2018, 11(10):38-42.
[4] 熊連珠, 蘇擁軍, 王晶. X線根尖片與CBCT在牙根縱裂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8, 30(4):127-129.
[5] 許馳. 錐形束CT和X線片在根管治療術遺漏根管診治中的應用價值對比研究. 黑龍江醫學, 2018, 42(12):78-79, 84.
[6] 李曉署, 梁燕, 譚旭, 等. 錐形束CT在上頜側切牙牙中牙診療中的輔助應用1例.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18, 28(7):63-65.
[7] Lopes LJ, Gamba TO, Bertinato JV, et al. Comparison of panoramic radiography and CBCT to identify maxillary posterior roots invading the maxillary sinus. Dentomaxillofac Radiol, 2016, 45(6):20160043.
[8] Johnson DH. Analysis of Osseous Support of Maxillary Posterior Teeth in Various Vertical and Transverse Dimensions: A CBCT Study.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 2015.
[收稿日期: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