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啟飛

【摘要】 目的 研究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靜脈溶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及出血風險情況。方法 8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治療組采取rt-PA靜脈溶栓治療, 對照組給予降低顱內壓、調整血壓、腦保護劑、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常規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Wahlund改良腦白質疏松分級量表(ARWMC)評分、改良Rankin(mRS)評分和空腹血糖(FBG)水平;分析皮膚黏膜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顱內出血與NIHSS、ARWMC、mRS評分及FBG水平的相關性。結果 治療前, 兩組NIHSS、mRS、ARWMC評分及FBG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NIHSS、mRS、ARWMC評分及FBG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NIHSS評分(5.74±1.38)分、mRS評分(1.21±0.5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91±1.24)、(1.96±0.48)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ARWMC評分及FBG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NIHSS評分、mRS評分及FBG水平均與皮膚黏膜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顱內出血發生率呈正相關(P<0.05), ARWMC評分與顱內出血發生率呈正相關(P<0.05)。結論 rt-PA靜脈溶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有較好療效, NIHSS、ARWMC、mRS評分及FBG水平均與患者出血風險呈現較高的相關性。
【關鍵詞】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腦卒中;出血風險;卒中預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23
腦卒中作為急性腦血管疾病, 具有較高的死亡率, 是一種因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使血流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的腦組織損傷[1]。有關資料顯示, 我國有不少于700萬的腦卒中患者, 其中65%為缺血性腦卒中, 不斷攀升的卒中事件及死亡率不僅嚴重影響個人生活質量, 還給我國社會衛生系統帶來嚴重負擔[2]。中國國家卒中登記數據庫顯示, 我國僅1.6%的住院腦卒中患者最終得到rt-PA靜脈溶栓治療[3]。因此, 增加臨床對rt-PA靜脈溶栓出血風險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rt-PA靜脈溶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及其出血風險的相關因素,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治療組男23例, 女17例;年齡65~78歲, 平均年齡(69.47±15.42)歲;發病至治療時間1~4 h, 平均發病至治療時間(2.36±1.61)h;合并癥:高血壓17例, 糖尿病11例, 高脂血癥9例, 其他慢性病3例。對照組男21例, 女19例;年齡65~80歲, 平均年齡(70.01±14.71)歲;發病至治療時間1~4 h, 平均發病至治療時間(2.29±1.74)h;合并癥:高血壓19例, 糖尿病10例, 高脂血癥7例, 其他慢性病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實行。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降低顱內壓、調整血壓、腦保護劑、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常規治療。治療組采取rt-PA靜脈溶栓治療, 在腦卒中發病4.5 h內給予rt-PA(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 規格:50 mg/支)靜脈溶栓, 先將rt-PA用50 ml無菌注射水進行溶解, 混勻后取總劑量的10%進行靜脈推注, 約1 min完成, 剩余的90%稀釋后持續靜脈滴注60 min;注入24 h內每隔1 h監測一次患者生命體征, 并禁止使用抗凝抗血小板制劑;24 h后未發現出血可給予口服拜阿司匹靈100 mg+氯吡格雷75 mg, 1次/d, 服用14 d。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7 d后NIHSS評分、ARWMC評分、mRS評分和FBG水平, NIHSS評分包括11個項目, 總分為42分, NIHSS≥21分表示嚴重卒中, 評分越高表示卒中程度越嚴重;ARWMC評分參照治療前后的磁共振成像檢查結果進行評估, 對大腦兩側半球額葉、頂枕葉、顳葉、幕下區域、基底節區區域損害情況進行評估, 總分為30分, ARWMC>10分表示中度腦白質疏松, 評分越高表示腦白質疏松程度越嚴重;mRS評分參照患者行動能力進行評價, 總分為6分, mRS評分≤2分表示預后良好, 6分表示死亡, 評分越高患者行動能力越差;抽取患者治療前及治療7 d后空腹靜脈血, 離心后采取葡萄糖氧化酶法對FBG水平進行測定, 儀器為日立706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試劑盒購自上海復星長征醫學科學有限公司。②分析皮膚黏膜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顱內出血與NIHSS、ARWMC、mRS評分及FBG水平的相關性。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mRS、ARWMC評分及FBG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NIHSS、mRS、ARWMC評分及FBG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后, 兩組NIHSS、mRS、ARWMC評分及FBG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NIHSS評分、m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ARWMC評分及FBG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溶栓后出血與NIHSS、mRS、ARWMC評分及FBG水平相關性分析 NIHSS評分、mRS評分及FBG水平均與皮膚黏膜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顱內出血發生率呈正相關(P<0.05), ARWMC評分與顱內出血發生率呈正相關(P<0.05)。見表2。
3 討論
缺血半暗帶理論作為溶栓治療的前提, 對指導rt-PA靜脈溶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具有重要意義[4]。當腦動脈閉塞后, 腦組織對缺血的耐受性受限, 缺血中心區和周圍的缺血半暗帶區域因腦組織缺血而形成, 當缺血程度加重、缺血時間延長時, 缺血半暗帶會隨中心壞死區的擴大而減小。溶栓治療則是通過溶解血栓來疏通閉塞腦動脈, 從而恢復梗死區血液供應, 挽救缺血半暗帶。rt-PA作為靜脈溶栓藥物的一種, 有較強的溶解血栓能力, 而且半衰期短, 對機體凝血系統影響較小[5]。而溶栓治療引起的出血作為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 需要加大相關臨床研究以對改善溶栓治療患者預后做出進一步指導。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兩組NIHSS、mRS、ARWMC評分及FBG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NIHSS評分、m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ARWMC評分及FBG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溶栓治療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NIHSS是反映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重要評估方法, 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腦缺血情況越嚴重。mRS常用來評估患者預后行為能力的恢復, ≤2分表示患者預后良好, NIHSS、mRS評分的降低提示rt-PA靜脈溶栓良好的治療效果。ARWMC評分是用來評估患者腦白質疏松程度的, 腦白質疏松一般被認為是由慢性缺血、腦灌注不足引起的腦器質性病變, 不僅會引起老年人癡呆和認知功能減退, 還可能與腦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轉化有關。同時靜脈溶栓可能使得血糖升高, 從而增加出血風險, 但本次研究顯示, rt-PA靜脈溶栓后腦白質ARWMC評分及血糖均降低。
NIHSS、mRS評分及FBG水平均與皮膚黏膜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顱內出血發生率呈正相關(P<0.05), ARWMC評分與顱內出血發生率呈正相關(P<0.05), 提示NIHSS、mRS、ARWMC評分及FBG水平均對靜脈溶栓后出血有一定預示作用。對于溶栓后顱內出血, 主要會對患者神經功能產生較大影響, 因此患者溶栓后意識狀態、瞳孔和肌力變化對預測出血有重要作用[6]。患者出血時會嚴重影響神經功能, 并且可能對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造成一定影響, 從而影響患者活動能力。腦白質疏松會影響患者血管內皮功能, 從而增高患者血-腦屏障通透性, 從而增加患者顱內出血風險。
綜上所述, rt-PA靜脈溶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療效顯著, 可明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行為活動能力, 其出血風險與NIHSS、mRS、ARWMC評分及FBG水平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 蘭天, 呼日勒特木爾. 腦卒中流行病學現狀及遺傳學研究進展. 疑難病雜志, 2015, 14(9):986-989.
[2] 涂雪松. 缺血性腦卒中的流行病學研究.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 2016, 24(5):594-599.
[3] 趙藝皓, 吉訓明, 楊莘.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溶栓院內延遲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中國護理管理, 2016, 16(1):103-107.
[4] 溫家華, 劉洋, 魏淼, 等. 全腦CT灌注參數快速評價腦梗死核心及缺血半暗帶.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5, 31(6):821-825.
[5] 賀利峰, 王亞仙, 王莊. rt-PA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4, 14(6):468-469.
[6] 朱潤秀, 袁軍, 李攀, 等. 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后腦出血轉化的相關因素分析. 北京醫學, 2016, 38(5):429-432.
[收稿日期: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