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玉
[摘要] 目的 探討特異性病態造血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方便選取邳州市人民醫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患者40例,30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25例非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NSAA)、35例巨幼細胞性貧血(megaloblastic anemia)、25例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病癥患者為該次對照組。結果 MDS患者之中,37.5%左右的患者伴有三系病態造血,包含為紅系、粒系以及巨核系,52.5%左右的患者伴隨兩系病態造血以及10.0%的患者伴一系病態造血。多核紅細胞在MDS患者中存在的幾率>其他對照組。結論 以細胞形態學方法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ITP、NASS鑒別較為困難,特定的病態造血在形態學上診斷MDS具有特異性診斷效果。
[關鍵詞] 病態造血;診斷價值;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 R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20)09(a)-017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specific pathological hematopoiesis in the diagnosis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ethods Conveniently selected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izhou in January 2016—December 2018 admit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40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30 cases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25 cases of severe aplastic anemia (NSAA), 35 cases of gigantic young cell anemia (megaloblastic anemia) and 25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Among patients with MDS, about 37.5% of patients had three-line pathological hematopoiesis, including erythroid, granulocytic, and megakaryotic systems. About 52.5% of patients had two-line pathological hematopoiesis and 10.0% of patients had one-line pathological hematopoiesis. The probability of multinucleated red blood cells in MDS patients>other controls. Conclusion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ITP, and NASS by cytological morphology method. Specific pathological hematopoiesis has a specific diagnostic effect in the morphological diagnosis of MDS.
[Key words] Pathological hematopoiesis; Diagnostic valu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作為臨床較為少見的病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的臨床特點是髓系細胞分化和發育障礙[1],呈現為無效果的造血、難治性血細胞降低、造血功能減弱以及AML轉化,一系或者多系的病態造血也是診斷MDS的主要條件,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已經提出關于病態造血的相關標準[2],其中骨髓涂片紅細胞系、中性粒細胞系以及巨核細胞系的任一系均可達到10%,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目前也尚未確定何種病態造血對診斷有一定價值[3]。所以為了進一步分析病態造血在MDS中的診斷價值,該文方便選取該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患者40例,30例ITP、25例NSAA、35例巨幼細胞性貧血、25例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病癥患者進行分析,評定病態造血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形式對方便選取的該院收治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患者40例進行分析。診斷標準依據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及的分類標準進行,其中包含難治性貧血(RA)3例(7.5%)、環形鐵粒幼細胞難治性貧血2例(5.0%)、伴隨多系發育異常難治性貧血6例(15.0%)、難治性RAEB-I 5例(12.5%)、RAEB-II類20例(50.0%)。
擇取40例MDS患者、30例ITP、25例NSAA、35例巨幼細胞性貧血、25例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病癥患者作為對照組。MDS患者中,平均年齡(34.1±2.3)歲,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18歲。ITP患者中,平均年齡(35.2±1.6)歲,最大年齡85歲,最小年齡11歲。NSAA患者中,平均年齡(35.1±1.5)歲,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11歲。該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簽署同意書,且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的血常規結果、血涂片結果、骨髓穿刺檢查結果記錄,其中血涂片和骨髓涂片通過瑞-姬氏染色進行,應用普魯士藍鐵染色方式檢查骨髓涂片,該次研究的所有患者數據,其外周血和骨髓涂片均由2名檢驗醫師進行評定,為進一步評定細胞形態,骨髓涂片計數大約500個為核細胞,外周血計數大約200個核細胞,通過高倍鏡計數細胞來查看形態。
1.3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的所有患者數據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
2 ?結果
40例MDS患者的外周血涂片結果中,21例(52.5%)全血細胞降低,14例(35.0%)兩系細胞減少(其中6例紅細胞、白細胞減少;5例紅細胞和血小板減少;3例白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5例(12.5%)一系血細胞減少。病態造血主要特征為成熟紅細胞大小不同、形態差異、大紅細胞癥,和其他對照組對比,見表1。
MDS患者骨髓形態學分析中證實,有15例(37.5%)伴有三系病態造血,包含為紅系、粒系以及巨核系,21例(52.5%)伴隨兩系病態造血以及4例(10.0%)伴一系病態造血。多核紅細胞在MDS患者中存在的幾率>其他對照組。
3 ?討論
根據臨床數據證實,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中的病態細胞主要從惡性克隆中出現,不會通過正常細胞進行轉化,一般情況下,惡性克隆細胞和正常的克隆細胞對比出現異常性變化的幾率更大[4],但是一些患者中病態造血并非來源于惡性克隆,所以病態造血反射出的是骨髓異常綜合征的特質,但并不是骨髓異常綜合征特異反應,作為較為復雜的機理,病態造血會受到內外因素的多方面影響[5],多數病癥均出現病態造血,比如巨幼細胞性貧血、ITP、NSAA以及溶血性病癥,藥物過敏、過度飲酒、傳染病癥、肝臟病癥、重金屬中毒等,所以對MDS病癥進行診斷時需要排除上述特點[6]。為了進一步分析不同類型的病態造血在MDS病癥中的診斷效果,該次研究對MDS中病態造血的細胞和巨幼細胞性貧血、ITP、NSAA以及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病癥中的異常細胞。這些患者也出現血細胞減少和病態造血特征[7]。
該次研究中證實,40例MDS患者中,有15例(37.5%)伴有三系病態造血,包含為紅系、粒系以及巨核系,21例(52.5%)伴隨兩系病態造血以及4例(10.0%)伴一系病態造血。多核紅細胞在MDS患者中存在的幾率>其他對照組。同時在陳雷[1]研究中得出,除過分葉核外,MDS組微小巨核、小巨核、單圓核、多圓核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01),對于MDS診斷,微小巨核的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為100%,其次小巨核、單圓核的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均超過90%,和該次研究較為相符[9]。
巨幼細胞性貧血臨床反應為全血細胞降低以及骨髓涂片中出現十分顯著的病態造血,因此臨床中被誤診為MDS的幾率極大,該次研究結果也說明就目前來看巨幼細胞性貧血三系形態性變化主要以巨幼樣變化為主[10],紅細胞形態異常也會存在其他反應,如核碎片、核分葉等,所以臨床根據形態學并不能有效分辨MDS病癥和巨幼細胞性貧血,我國臨床研究中證實[11],巨幼紅細胞相對于巨幼細胞性貧血,對比MDS的意義更加顯著,同時紅細胞的中位體積以及紅細胞中位血紅蛋白濃度也是主要鑒別標準。
和ITP、NSAA以及感染和自身免疫病癥對比,骨髓異常綜合征存在十分明顯的病態造血,伴隨巨核細胞增生異常的骨髓異常綜合征會被誤診為ITP病癥,但是在ITP中小巨核細胞基本不會發生,另外ITP中髓系和紅系基本不會出現病態造血,所以使更進一步分辨ITP以及MDS更加方便。在NSAA以及MDS這兩種病癥中,三系病態造血的質量區別顯著,在NSAA中骨髓涂片巨核細胞數有顯著降低,巨核細胞形態也有所異常,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病癥的病態造血一般多在髓系之中,另外退行性變化較為多見,紅系和巨核細胞沒有顯著的病態造血情況,除了退行性病變外,髓系細胞也存在巨幼樣變化或者環形核。
綜上所述,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部分早期骨髓異常綜合征患者僅僅存在一系或者兩系的輕微形態學障礙,所以通過病態造血診斷價值效果明顯。臨床中也需要對上述病態造血進行分析,以此結合其他檢查方式更進一步診斷。
[參考文獻]
[1] ?陳雷.特異性病態造血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6,25(6):1035-1039.
[2] ?張耀,韓爽,郭垞, 等.祛鐵治療對IPSS低危/中危-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EPO-Stat5信號通路及調節性T細胞表達的影響[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8,39(4):336-338.
[3] ?唐旭東,張路,唐玉鳳,等.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血細胞減少和方向不明的克隆造血[J].白血病·淋巴瘤,2016,25(11):689-693.
[4] ?王斐,裴雨晴,崔巍.MDS 相關分子標志物研究進展[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6,39(7):536-539.
[5] ?董海波,謝品浩,袁翠英, 等.病態造血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中的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5):685-688.
[6] ?江亞軍,李秀梅,莊萬傳, 等.以低血糖昏迷為首發表現的不典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伴der(22)t(1;22)(q21;p13)核型一例并文獻復習[J].白血病·淋巴瘤,2016,25(5):300-303.
[7] ?沈揚,尹婉宜.伴血小板增多的環形鐵粒幼細胞性難治性貧血的臨床和生物學特征及藥物治療[J].現代腫瘤醫學,2016(2):279-281.
[8] ?王旖旎,王昭.噬血細胞綜合征治療理念的熱點問題和研究新進展[J].臨床內科雜志,2017,34(5):293-296.
[9] ?謝靜,黃玉娟,石培民.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骨髓單個核細胞WT1基因表達的研究[J].白血病·淋巴瘤,2018,27(11):675-677.
[10] ?肖韻悅,林圣云,王博, 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與免疫細胞異常的關系[J].浙江醫學,2018,40(19):2197-2200.
[11] ?陳海琳,周永明,陸皓, 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自噬失調及中醫藥干預相關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8,35(6):96-100.
(收稿日期: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