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
引子:《步輦圖》背后的故事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中有兩組人物:左側三男相次而立,規矩而拘謹;前面執笏者是朝中的禮官,他紅袍虬須,神態沉著,引導使者晉見。其后身形瘦小,頭戴平頂小帽,身穿團花窄袖長袍,發飾與衣著都與其他
“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系列之五十三
文成公主(625—680),李姓,名字不詳,唐朝宗室女。其事跡主要記載在《舊唐書·吐蕃列傳》《新唐書·吐蕃列傳》和一些筆記、詩文中。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是民族和親、共同發展的典范。她為吐蕃帶去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技術文化,使漢藏民族間團結友好的局面不斷增強,為推動唐蕃關系的發展,促進吐蕃經濟的繁榮,加強漢藏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至今,文成公主仍被人們所紀念和稱頌。人不同的是吐蕃使者祿東贊。他眉頭微顰,舉止謙恭,細部的刻畫表現出敬畏之心,又不失使節的持重儀表。最后一位白衣者是翻譯官,執笏板,謹慎而略顯不安。
右邊是以唐太宗為中心的人物群。唐太宗自信而威嚴地端坐在由六名宮女肩負抬扶的步輦上,目光深邃,豐神英采,透著睿智,充分展露出初唐開創者的明毅與英武。在紅綠相錯的宮服交織中,唐太宗的黃色衣衫、黑色靴帽更具莊嚴肅穆的帝王氣質。宮女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
這幅畫之所以聞名,不僅因其出自著名畫家之手,更在于它所描繪的歷史事件,即唐朝皇帝李世民接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來的求親使者祿東贊的場景。這次求親的結果,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和親。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是民族和親、共同繁榮發展的典范。她為吐蕃帶去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技術文化,使漢藏民族間團結友好的局面不斷加強,開創了漢藏經濟文化交流的新篇章。至今,文成公主仍被人們所紀念和稱頌。
求婚使節的到來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大唐帝國。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選賢任能,在魏徵等大臣的輔佐下,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治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唐朝的經濟文化在當時的世界中首屈一指,甚至成為東亞地區文明的中心,并對周邊民族及政權產生了強烈影響,紛紛和唐朝互通修好。
大約與此同時,在我國西南的青藏高原也崛起了一支強大的政權——吐蕃。吐蕃是藏族的祖先,《舊唐書·吐蕃列傳》稱:“其種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涼禿發利鹿孤之后也。……改姓為率勃野,以禿發為國號,語訛謂之吐蕃。”松贊干布是吐蕃的贊普(即君長、首領),他率眾平定了叛亂,遷都邏些(今拉薩),健全政制及律令,兼并了周邊一些小國,勢力不斷強大。這時,他被唐朝強盛的經濟文化所吸引,十分希望和唐朝結成親密關系,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文化。
貞觀八年(634)是唐朝和吐蕃之間正式有聯系的一年,這一年吐蕃松贊干布“始遣使者來朝,帝遣行人馮德遐下書臨撫”。通過這一來一往的接觸,松贊干布對唐朝有了一定了解,在得知突厥、吐谷渾等都已向唐朝提出迎娶公主的請求后,他認為自己與唐聯姻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在貞觀十年(636)再次遣使,并攜帶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入唐求婚。
唐太宗雖盛情款待了吐蕃使者,但由于風俗、語言皆不同,接觸次數又少,對吐蕃的很多情況尚不了解,加之當時突厥、吐谷渾、大食、天竺等地的求婚使者很多,還有龜茲、高昌、石國等部來唐朝朝貢,所以太宗沒有立即應允吐蕃使者的求婚。
吐蕃使臣返回后,向松贊干布稟報了赴唐請婚的情況,他說:“天子遇我厚,幾得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遂不許,殆有以間我乎?”這是《新唐書·吐蕃列傳》的記載。《舊唐書·吐蕃列傳》則這樣說:“初至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有相離間,由是禮薄,遂不許嫁。”這是明確把和親不成的原因歸咎于吐谷渾的離間。
松贊干布聽后大怒,便以此為借口,“率羊同共擊吐谷渾,吐谷渾不能亢,走青海之陰,盡取其貲畜”。隨后,吐蕃又進兵攻破黨項、白蘭羌等。緊接著,他把矛頭指向了唐朝,勒兵二十余萬進攻松州(今四川松潘一帶)。同時,松贊干布還派使者來長安貢獻金甲(一種護身戰具),并說是來迎公主的,若“公主不至,我且深入”。這是公開脅迫唐朝與其和親。
當時的松州都督韓威倉促應戰,結果被吐蕃軍打敗。在這種情況下,唐太宗決定采取以強治強的策略,“乃詔吏部尚書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出當彌道,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出白蘭道,右武衛大將軍牛進達出闊水道,右領軍將軍劉蘭出洮河道,并為行軍總管,率步騎五萬進討”。從雙方的目的來看,吐蕃是要用武力來迫使唐朝通婚,建立聯系;而唐朝則是要用武力來使吐蕃順服。從當時雙方的實力來看,松贊干布顯然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吐蕃當時的實力都處于劣勢,特別是軍事實力更是如此。據史料記載,松贊干布開始東進時,“連歲不解,其大臣請返國,不聽,自殺者八人”。直至松州大敗,松贊干布十分驚恐,知道大唐的實力確實強盛,乃撤兵而退。
貞觀十五年(641),松贊干布派大相(相當于宰相)祿東贊攜帶五千兩黃金和大批珍寶等物來長安向唐太宗謝罪,并再次提出請婚的要求。這就是上面提到的《步輦圖》的情景。祿東贊聰明剛毅,“用兵有節制,吐蕃倚之,遂為強國”。松贊干布派他來求婚、迎親,可見對與唐朝和親的重視和期待。
對于周邊的少數民族問題,唐太宗一向采取“綏之以德”的方式來解決矛盾,動用武力是不得已而為之,貫徹的是以和為上的理念。最終,太宗皇帝同意了吐蕃使者的請求,答應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及藏族百姓的深情
唐太宗對這次和親很重視,特派江夏王李道宗主婚,持節送文成公主入藏。這次和親,唐太宗為文成公主準備了豐盛的妝奩。據藏文史書《王統世系明鑒》等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皇帝宴請吐蕃使臣,大加賞賜,又送了大量珍寶、綾羅、衣飾及所需物品,并賜給馬、騾、駱駝等馱畜。公主還帶去佛經360部,黃金寶鞍、碧玉馬鐙、奇珍異寶、八鳥綢、奇香木等600種,食品制作和烹飪方面的書籍多種,工藝類書籍60種,100種診斷疾病的醫方,多種醫療器械,醫學論著多種,卜算書籍300種,以及蔓菁等蔬菜的種子。隨行的還有25位侍女、一個樂隊和許多工匠。
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的消息傳到吐蕃,當地百姓十分喜悅和興奮。為了減少公主在旅途中的艱難,他們在很多地方準備了馬匹、牦牛、船只、水和食物,甚至還編了一首民歌《唉馬林幾》,又稱《迎公主歌》,表達了吐蕃百姓對文成公主的歡迎,描繪了當地草原、高山、渡口、大江,駿馬、牦牛、皮筏、馬車,廣場、東則巷、卡額洞、布達拉宮,美貌的姑娘、英俊的青年、莊重的大臣等畫面。其中有這樣幾句,凸顯了吐蕃人民的深情:過蓮花大壩時不用害怕,一百匹駿馬來迎接你。翻越那高山時不用害怕,百頭雄勁牦牛來迎接你。遇上了那大江時不用害怕,一百只皮筏來迎接你。來到了拉薩渡口時,百條馬頭大船來迎接你。來到了拉薩沃結灘時,—百輛馬車來迎接你。
唐朝為公主一行預先在青海南面的河源(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修建了一所接待用的房子,一路上則有官員軍民迎接。公主一行人走了一個多月,平安抵達河源,在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札陵湖)會見了前來迎接他們的松贊干布。松贊干布以唐朝女婿的身份拜見了李道宗,對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自己表示衷心感謝,并請李道宗向唐太宗致意。李道宗辭別了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回到長安。松贊干布則與文成公主一起來到拉薩,一路上都有藏族民眾的迎候。
松贊干布陪同公主在悅耳的樂曲聲中,由北門進入了拉薩城。拉薩附近的居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爭相去瞧這位唐朝公主。
為了與公主成婚,松贊干布特別在拉薩的紅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間宮殿的三座九層樓宇,取名布達拉宮。據史料記載,紅山內外圍城三重,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宮殿之間有一道銀銅合制的橋相連。布達拉宮東門外有松贊干布的跑馬場。在這座王宮里,二人舉行了隆重的婚禮。現在西藏的布達拉宮還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里面還保存著他們結婚時的遺跡。
文成公主和親的歷史貢獻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聯姻是唐朝和吐蕃關系史上的一座豐碑,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松贊干布曾對大臣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從此,松贊干布便以唐朝子婿自居,并稱唐太宗為天子,盡臣禮及子婿之道。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唐高宗繼位后,擢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贊干布欣然接受,他致書唐司徒長孫無忌說:“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國共討之。”唐高宗非常高興,進封松贊干布為賨王,并賜諸多財物。駙馬都尉、西海郡王、賨王皆為唐朝的官爵封號。封松贊干布為王,說明唐朝已視吐蕃為自己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更說明西藏地區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據歷史記載,自太宗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至高宗龍朔三年(663)的二十三年間,唐朝與吐蕃不僅沒有發生過戰爭,而且友好往來,互通有無。唐、蕃使者不絕于路,貢賜往來十分頻繁。
那么,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貢獻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促進了吐蕃地區的經濟發展。
中原地區的絲綢、茶葉、農耕技術源源不斷地傳入吐蕃。吐蕃則將馬、牛、羊、駱駝、金器、銀器、玉器等大量輸入中原。但這次和親最主要的貢獻還是吐蕃在大量引入唐朝豐富的產品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后,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如前所述,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物品是極為豐富的,包括黃金碧玉、奇珍異寶、綢緞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及飾物,數百種制作熟食、干食方法的書籍,生產工具,蔬菜種子。這些物品與書籍對吐蕃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時,文成公主入藏時隨行的大批工匠都具有各種技術,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他們都是專門的科學技術人才,因此,在吐蕃地區,唐朝先進的科學技術很快傳播開來。漢族的先進耕作方式,使吐蕃地區種植的青稞、小麥、豌豆等糧食作物的產量得到提高。紡織和刺繡技術的傳授,使吐蕃家庭手工業迅速發展。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吐蕃人也開始大規模養蠶、繅絲,絲織業有了很大發展。
中原地區土木建筑技術的傳入,使吐蕃的建筑業有了很大發展。拉薩大昭寺的建筑風格,飛檐重閣,石獅裝飾,與唐朝的寺廟如出一轍。小昭寺為文成公主所建,其風格也是漢式的,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除此之外,唐朝的冶金、農具制造、釀酒、造紙等技術在吐蕃地區也得到了推廣'對吐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比如,一些研究者認為,吐蕃王朝崩潰后的阿里古格王朝,其宮室中殘存的佛經紙張,除唐朝所造外,一部分是吐蕃自制的。有紙必有墨,唐朝的制墨技術肯定也對吐蕃有過重要影響。
其次,加強了唐、蕃之間的文化交流。
據《松贊干布遺訓》等藏文史籍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曾帶去治療408種疾病的藥物、100種醫療法、5種診斷法,約有27部重要的醫書傳人吐蕃,其中文成公主帶去的《公主大醫典》,包含了各種醫學原理。中原的醫書、藥書、醫療方法和醫療器械傳入吐蕃,不少醫學文獻被藏醫所吸收,促進了藏醫學的形成和發展。
生活安定下來后,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朝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使松贊干布有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并選拔了一批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各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而唐朝也曾派一些音樂家、舞蹈家來到吐蕃進行音樂、舞蹈等藝術的學習和交流。
隨文成公主來到吐蕃的文士們也開始了工作,他們記錄松贊干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向正規化。松贊干布在欣喜之余,下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拜文士們為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典籍。不僅如此,松贊干布還開始著眼于培養本民族的人才。他不斷派吐蕃子弟入唐學習漢語漢文,學習唐朝的典章和治學方法。當時唐朝的最高學府是國子監,松贊干布“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這些人勤學,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學有所成。
吐蕃原來沒有文字,靠用繩子打結或在木板上刻畫來記事。文成公主入藏后,勸松贊干布創造文字,以適應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于是,松贊干布讓人進行學習和研究,按藏語的特點,造出30個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結束了藏族無文字的歷史。從此漢文書籍不斷被譯成藏文,促進了藏族文化的發展。
文成公主帶去的天文歷法書籍,對藏歷的完善也有很大幫助。早在公元前100多年,西藏地區就有自己的歷算法,它是以麥熟的三月為歲首,以月亮的圓缺來計算月份的。在唐朝歷法的影響下,藏歷開始以五行分陰陽配天干,以十二生肖配地支,干支配合,六十年為一輪。后來,藏歷還采用了以干支相配的計時法。
第三,改變了吐蕃的一些風俗習慣。
文成公主入藏以前,吐蕃人不懂得制陶技術,還是以“氈為盤,凝耖為碗,實羹酪并食之,手捧酒漿以飲”。學會制陶后,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提高了人們的飲食水平。陶器上的“釉子”,藏語今天仍用漢字借音為“玉子”。還有史籍記載,文成公主到了康地的白馬鄉,墾田種植,安設水磨,“(公)主使乳變奶酪,從乳取酥油,制成甜食品”。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的土涂敷面頰,說是為了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其為傳統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文成公主到吐蕃后,經過了解和研究,認為這樣做能驅邪是毫無道理的,更有礙衛生,實在是一項陋習。于是她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干布覺得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也就都樂意接受了,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
唐代嶺南詩人陳陶的詩,很好地體現了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風俗的改變,詩中寫道:“黠虜生擒未有涯,黑山營陣識龍蛇。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最后,為唐蕃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文成公主是唐朝第一位嫁入吐蕃的公主,她的行程為唐蕃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唐蕃古道的主干線大致走向為:從今天的西安出發,過咸陽,沿“絲綢之路”東段西行,越隴山,經甘肅天水、隴西、渭源,到臨洮分兩道,或北上蘭州,沿黃河北岸西行至樂都到西寧,或西北行至臨夏,在炳靈寺或大河家渡黃河,進入青海民和官亭,經古鄯、樂都到西寧。這段路線是唐朝京城到河湟地區的驛道,是絲綢之路的南線,也是歷史上聯系東西諸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陸路交通干線之一。唐蕃和親,使這條道路成為唐朝與吐蕃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和交流的主要道路。
唐蕃古道作為一條漢藏文化交融的通道,使不同文化在此交流與碰撞,在留下大量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流傳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比如,唐蕃古道上有一座日月山(在今西寧西南),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傳說,文成公主來到山附近時,感到過了這座山,又是—重天,想到遠離家鄉,未免觸景生情。唐太宗為了寬慰她,特地用黃金鑄造了日月的模型各一個,遠道送來,讓她攜帶在身邊,以免掛念。從此,這座山就被叫作日月山了。
青海還有一條倒淌河,這條河水自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傳說文成公主從這條河的河邊起,要棄轎乘馬,進入草原。她感到離家一天比一天遠了,不禁失聲哭泣。她這一哭,竟發生了“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現象。倒淌河的名稱就這樣產生了。
應該說,唐蕃古道見證了唐朝和吐蕃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在唐蕃近三百年的交往中,雙方使臣頻繁往來于長安與邏些之間,西藏與中原地區的聯系也得到了加強。
尾聲
文成公主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民情,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協助丈夫治理這個地域廣闊、民風古樸的地方,從而使吐蕃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為唐王朝西部的有力屏障。
文成公主從貞觀十五年(641)入藏,到唐高宗永隆元年(680)逝世,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年。她逝世后,藏族規定了兩個節日來紀念她。藏歷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薩噶達瓦”節,也是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紀念日,每逢這一天,藏族人民都按照傳統習慣,載歌載舞,在布達拉宮后面的龍王廟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藏歷十月十五日,相傳這天是文成公主的生日,藏族人民會穿上節日的盛裝,到寺院去祈禱祝福。
總體看來,文成公主為推動唐蕃關系的發展,促進吐蕃經濟的繁榮,加強漢藏文化的交流等做出了突出貢獻。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漢藏兩族友誼的化身,甚至被奉為神明。還應指出,文成公主和親開辟了漢藏關系的新紀元,之后的歷代中央王朝大多與西藏地方保持著持續、頻繁的經貿往來,為中華民族大一統局面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