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下廣泛的基礎
有一些人認為,學科的分類是從近代才開始的;另一些人則將學科的分類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他們認為古希臘羅馬人強調條分縷析,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就有學科的分類了。從世界范圍來看,古代東西方的學科都不可能分得那么細,都是各學科的知識混在一起的,古代并沒有嚴格的學科分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哪有文史哲、政經法、農工醫這樣的分法呢?中國古代都是綜合性的學科,有些學科相對來講是基礎性的學科。因此,在學習傳統文化時,應打下廣泛的基礎。
中國人強調傳承,在古代就逐漸形成一些源頭性的典籍。在古人的心中,世界是一個整體,天地萬物間“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無論有多少事情、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共同的理來貫通。
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當提高到哲學的高度來認識問題時,其實是可以用一個共同的原則來處理的。比如說,從哲學的層面來講,人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著五行,五行之間相生相克。如果相生相克的關系失去了平衡,人就要生病了。一個人身體不健康,我們可以講這是陰陽五行失調,那么一個社會病了,是不是也可以用陰陽五行來類比呢?我認為,也可以。如果一個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嚴重,從某種意義來講,這不就是陰陽失調嗎?我們可以把社會組織看作五行,組織間失去了平衡,相生相克的關系發生了變化,社會就不能正常運行了。古人有“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的說法,范仲淹也講“不為良相,則為良醫”,這說明治病和治國的道理是相通的。
古人非常重視前人的研究成果,他們總是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來闡發自己的觀點,推動文化向前發展。用古人的話來講,這是“述而不作”,“述”即敘述;“作”即創作、發明?!笆龆蛔鳌钡囊馑际顷U述了前人的思想,但并沒有創造,這是一個謙虛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在“述”根源性典籍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根源性典籍,叫三玄四書五經。三玄是指《周易》《老子》《莊子》;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五經中的《詩經》現在_定是中文系講的,它是文學作品,哲學系的課程中不會列《詩經》。但問題是《詩經》僅僅是文學作品嗎?我曾經講過,早在孔子時代就開始講《詩經》了,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边@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學《詩經》,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对娊洝芬矔嬖V我們思維方法,以及掌控情感的標準。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辈荒苄埃俏覀優槿俗鍪碌臏蕜t??鬃舆€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保ā墩撜Z·八佾》)“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即歡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過度,這就是中道。《孟子》中引用了三十多處《詩經》;《大學》這篇文章總共才一千五百多字,十多處引了《詩經》;《中庸》三千多字,將近三十處引到了《詩經》。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一書里有七十多處引用了《詩經》。上述著作都是通過引用《詩經》來闡發自己的思想。學哲學的人不學《詩經》,損失就大了,很多道理你就沒有學到。
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要打下堅實、廣泛的基礎。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論大醫習業》中講到,做醫生各方面的知識都要具備,不僅要熟讀《素問》《甲乙》《黃帝針經》……諸子百家都要學,還要學《老》《莊》《內經》,這里的《內經》指的是佛教經典。上述學問都懂,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醫生。作為一個學者,也要懂醫理,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儒家強調,為人子者更應懂得養生學,因為要關注父母的身體狀況。元代有—本醫書叫《儒門事親》,書中講要事親,就要懂得些醫理以及怎樣來養生。
二、掌握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
中國文化中的兩個優秀傳統,一個是“以史為鑒”,另一個是“以天為則”。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保ā缎绿茣の横鐐鳌罚┕糯袊匾暁v史經驗的積累。在全世界,中國的歷史著作是最系統、最完備的,中國有“二十四史”,還有很多野史或輔助性的歷史資料。中國每個朝代等到政權相對穩定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制禮作樂,第二件事就是修前朝的歷史。中國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過“以史為鑒”總結出來的,是這一文化傳統的成果。
西周初期,人們反思夏、商兩代興亡的原因。通過對歷史的觀察,人們看到夏代發端于大禹治水。當時天下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大禹把水災治理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大家擁護他建立了夏朝。可是最后一個君主夏桀,荒淫暴虐,老百姓一天到晚都在詛咒:“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尚書·湯誓》)就在這樣一個“有夏昏德,民墜涂炭”(《尚書·仲虺之誥》)的時期,商部落在成湯的帶領下推翻了夏朝,建立起商朝,老百姓歌頌他把人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了出來。商代人很信天命,最后一個天子紂王荒淫暴虐,大臣祖伊告訴他,民心都要歸向周部落了。紂王卻說:“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書·西伯戡黎》)紂王自認為周人也奈何不了他??赡睦镏?,西北地區的周部落受到民眾的擁護,在武王的帶領下,推翻了商朝,紂王兵敗自殺。商滅夏,周滅商,在歷史上稱為“湯武革命”(《周易·革卦·彖傳》)。
以歷史為鏡,周王朝一開始就認識到這樣一個道理:“天命靡常。”(《詩經·文王之什·文王》)天命是會被別人革掉的。天命怎么變化呢?根據什么變化呢?《尚書》里記載了周人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保ā渡袝げ讨僦罚┻@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周人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尚書·召誥》),即努力地、迅速地提升自己的德行。這就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人文特征,即決定命運、政權興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壞。古人認為,上天是根據民意來做事情的,《尚書》里有很多這樣的記載,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中》)等。春秋時期齊桓公和管仲曾有一段對話:
齊桓公問于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被腹龆曁?。管仲日:“所謂天,非蒼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為天。”(《韓詩外傳》卷四)
中國文化里的“天”不是簡單地指天空,也不是指造物主。天的含義很豐富,是天道的天,天也代表民意。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重點就在于人不受外在的力量、命運主宰,不是神的奴隸,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決定人的命運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是以“德”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人不能成為“天命”(神)的奴隸。
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非常強調修身?!洞髮W》開頭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第一個“明”是發揚光大,第二個“明”是形容人的品德是光明正大的,每個人都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我們要把它發揚出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是《大學》的“三綱領”?!洞髮W》還有“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關鍵,因此才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提法。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提升,它不僅僅是在口頭上、認識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動上、實踐上提升自己。
為了不斷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須防止物欲的引誘和腐蝕。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書中記載了一句諺語:“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币馑际钦f,君子能夠控制物,而小人就會被物所控制?!豆茏印分杏幸黄恼陆小缎男g》,這篇文章講得很清楚,“心”在人體中處于君的地位,五官處于臣的地位,“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官要受心的統治和管理,五官與外界接觸之后,就要去管理外物。眼睛看到美色、鼻子聞到香味、嘴巴嘗到滋味后,要去管理物,不能反過來讓物管住感官,不能讓感官管住心,一顛倒就變成小人了0能夠用心管住五官,用五官管住外物,這就是君子。因此,要成為一個有獨立陛、主體性、能動性的人,就不應該被物管住,不能被物欲腐蝕,否則就會喪失做人的底線。我曾對中國文化中以人為本的人文特色作過一個簡單的描述,即“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中國文化中另一個重要傳統是“以天為則”。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中國人非常強調以天地為榜樣,向天地學習。如果去孔廟,人們就可以看到,我們是用“德配天地”“德侔天地”來贊揚孔子的。圣人的品德能夠與天地相配,與天地一樣高明博厚。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人絕對不能去做萬物的主宰,相反,恰恰是要向天地萬物學習。
很多人說中國的文化講的是“天人合一”,其實,更準確地說應當是“天人合德”,即人與天在德行上的一致。天地是非常誠信的,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用一個字來形容天就是“誠”。《中庸》里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泵献右舱f:“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也就是說,人道是從天道學來的,天道是誠,因此,人也要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神”最根本的含義是指萬物的變化。過去我們把“神道設教”曲解得一塌糊涂,以為這四個字是講抬出一個神秘的、高高在上的神來教化大家。其實,這里一點兒神秘主義都沒有。我們觀察天的變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時是沒有差錯的,這就是誠。圣人按照天的神道一“誠”來教化民眾,天下就太平了。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最主要的德行都是從天地中學來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方面強調人不能做神的奴隸,也不能做物的奴隸,而要做人自己,保持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和能動性;另一方面強調人也不能狂妄自大,不要去做天地萬物的主宰,反而要虛心地向天地萬物學習,尊重、順應自然。
三、掌握貫通萬事的道理
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不是試圖去窮盡所有的知識,而是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實際上就是要掌握貫通萬事的道理,然后再靈活運用它去處理具體的事情。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來講,我希望他們做到四通:一是文史哲通。不要因為自己是學哲學的,就不關心文史,也不要因為自己是學文學的,就不去關心史哲。二是儒釋道通。中國的人文文化是儒釋道融會貫通的,儒、釋、道三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離開了儒學來研究中國的佛學,是弄不清楚的;離開了佛學,要想把儒學搞清楚,尤其是想把隋唐以后的儒學搞清楚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隋唐以后儒學中已經接納了大量的佛學思想,只從儒學本身來講,怎么能講得清楚呢?所以我們要儒釋道融會貫通。三是古今相通。我主張打通古代、近代和現代,是因為現在很多學者把它們割裂開來,研究古代的就只懂古代,而且還會分得很細,比如研究上古史、隋唐史、明清史等。分得過細會導致上下前后都不能兼顧,甚至嚴重到如果有個老師生病了,通史就講不下去了,講隋唐史的老師講不了明清史,講明清史的老師講不了隋唐史。四是中西東通。在當今的時代,我們不可能自說自話,當我們說中國文化、哲學有這樣那樣的特點時,一定是在有參考系的情況下來說的,也一定是跟西方的、其他的東方文化比較而言的,這樣才能講出中國文化、哲學的特點。如果對西方的哲學、東方的其他哲學沒有相當多的了解,怎么可能把中國文化的特點講清楚呢?比如古代中國文化具有人文精神,那就是跟古代西方文化,尤其是中世紀文化相比較來講的。
現在很多人的思維方式常被一種定勢束縛住了,中國傳統文化告訴我們要融會貫通。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看法有時會存在誤讀。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是重建禮制,建立禮制的核心是確定每個人在社會上的身份,或者說是名分。我們要找到自我,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身份、名分。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名分,就有自我。否則,我們就會茫然,不知道怎么做、怎么說才對。通過學習禮,會讓言行舉止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不符合身份,在別人眼里,你就是一個怪人,或者是一個不懂事的人。只有言行舉止符合身份,別人才會認為你可靠,才會跟你合作。因此,禮是非常重要的。
禮一點兒都沒束縛我們,因為名分是在不斷變化的,一個人有許多身份,你不僅要認同這些身份,還要了解你此時此刻是什么樣的身份,這是關鍵。很多同學現在的身份是子女,到了將來,你也有了子女了,那你的身份就是父母了。如果你現在上有老,下有小,那么你的身份就既是父母,又是子女。在父母面前,你要以子女的身份行事;在子女面前,你就要以父母的身份行事。在公共場合,就要認識到自己是公共場合的一分子,要分清自己是老者,還是幼者,老者要愛護幼者,幼者要尊敬老者,這樣才能其樂融融。如果別人以不符合身份的言行來對待我們,該怎么辦?這是一個涵養的問題,如果能夠容忍,就容忍,以后再慢慢地與其溝通??傊覀儾灰斆姘l生沖突,當面發生沖突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可能會產生更大的誤解。
禮文化的精神是要讓我們在不同的場合恰如其分地展示我們的個性和形象,不要對禮文化以偏概全、以訛傳訛。我們要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全面、正確的了解。
(選自《體悟力——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中華書局。有刪節)
體悟力: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
作者:樓宇烈著 焦雅君 編選
定價:30元
中華書局2020年7月出版
本書是樓宇烈教授六十余年的思想精華,來自北京大學火爆的中國哲學大課堂。哲學給人的印象是艱深難懂的,但是經過樓宇烈教授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講解,中國哲學的核心理念變得親切靈動。樓先生醍醐灌頂式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培養大眾的哲學思維方式,構筑中國哲學的寬廣知識體系,是大眾學習中國哲學的必讀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