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靜 司曉盼


【摘要】 目的 探討尿液常規檢測對診斷腎臟疾病的臨床意義。方法 60例腎臟疾病患者, 依據尿液標本性質不同分為腎小球性疾病組與非腎小球性疾病組, 每組30例。另選取30例健康者作為正常組。均采集其尿液標本, 用顯微鏡、尿液常規自動化分析儀進行檢測。對比三組紅細胞(RBC)計數、形態分類;三組RBC鏡檢與尿液隱血試驗結果;腎小球性疾病組與非腎小球性疾病組尿液蛋白定性實驗結果;尿液白細胞(WBC)檢測結果;三組尿液腎小管上皮細胞(REP)陽性率。結果 非腎小球性疾病組、腎小球性疾病組的RBC計數均高于正常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腎小球性疾病組變形RBC多于非腎小球性疾病組, 均一性RBC少于非腎小球性疾病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隱血試驗對腎小球性疾病組、非腎小球性疾病組、正常組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3.33%(25/30)、96.67%(29/30)、100.00%(30/30), RBC鏡檢對腎小球性疾病組、非腎小球性疾病組、正常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0.00%(27/30)、96.67%(29/30)、96.67%(29/30), 兩種檢測方法的診斷準確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當RBC處于滿視野狀態時, 腎小球性疾病組尿蛋白定性結果在++~++++占比90.00%(27/30)高于非腎小球性疾病組的23.33%(7/3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腎小球性疾病組的REP陽性率46.67%高于非腎小球性疾病組的10.00%、正常組的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尿液自動化檢測, 其有一定的缺陷存在, 需要與尿沉渣顯微鏡檢查相結合, 這樣才能獲得更高的準確率, 可將REP當作診斷腎小球性疾病的基本指標。
【關鍵詞】 腎臟疾病;尿液;自動化尿液分析儀;顯微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32
針對尿液常規檢測而言, 其在對腎臟等疾病進行診斷時, 發揮著重要作用。全自動尿液常規自動化分析儀是一種用于檢測尿液常規指標的常用設備, 憑借準確、快速等優點, 已在許多醫院中得到普及[1-3]。為了能夠使尿液檢查的準確性有效提升, 并對其臨床價值進行深入挖掘, 需要對其檢測結果的可靠性進行深入研究, 且需明確其對臨床疾病診斷的影響。有報道[1]指出, 在對腎臟疾病進行診斷時, 采用尿常規檢查, 能夠為疾病診治提供依據。本文針對本院收治的腎臟疾病患者及健康體檢者, 分別采用光學顯微鏡、尿液全自動化分析儀檢測其尿液標本, 現就對此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腎臟疾病患者, 均經臨床及病理檢查確診, 年齡最小10歲, 最大65歲, 平均年齡(41.2±8.0)歲;男35例, 女25例;疾病類型:慢性腎炎15例, 糖尿病腎病18例, 急性腎炎10例, 腎病綜合征17例。將所有患者依據尿液標本性質不同分為腎小球性疾病組與非腎小球性疾病組, 每組30例。另選取同期來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30例健康者作為正常組, 男20例, 女10例;年齡10~65歲, 平均年齡(41.1±3.3)歲。三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儀器與試劑 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UF-1000i型尿液常規自動化分析儀, 長沙科威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TD5M型臺式離心機, 日本奧林巴斯生產的CX型雙目顯微鏡, 迪瑞原裝配套試紙條、UF-1000i原裝配套試劑。
1. 2. 2 檢測方法 ①采集標本與處理:抽取20 ml中段晨尿, 將其中的10 ml充分混勻, 然后置入到專用塑料試管(尿沉渣)當中, 將條碼貼在上面, 排架上機與實驗(2 h內完成), 剩余10 ml尿液標本置入離心機中, 1500 r/min, 離心5 min, 取下層尿沉渣0.2 ml, 采用顯微鏡進行檢查。②UF-1000i儀檢測尿液:依據說明書流程來進行操作。在分析開始前, 用UFⅡCONTROL實施室內質控;然后用迪瑞定標條進行定標, 通過后進行檢測;用一次性尿沉渣專用塑料管, 對10 ml的中段尿液進行收集, 且在2 h內檢測。③顯微鏡:取混勻的尿液1滴, 滴入細胞計數板上, 檢驗師對計數4個大方格當中的REP、WBC、RBC進行檢測, 且進行換算, 使之成為每微升尿液當中實際含有的細胞數。需要指出的是, 針對RBC>6/μl者, 采用紅細胞形態分類法進行檢測, 且計算變形、均一性RBC占比。④處理隱血陽性結果。采用UF-1000i儀進行系統化檢測, 分別在RBC計數≤6/μl、隱血陽性時, 把尿液煮沸, 用膠體金法進行檢測。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三組RBC計數、形態分類;三組RBC鏡檢與尿液隱血試驗結果;腎小球性疾病組與非腎小球性疾病組尿液蛋白定性實驗結果;尿液WBC檢測結果;三組尿液REP陽性率。RBC鏡檢判定標準:鏡檢顯示RBC>4個/HP時, 為陽性。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RBC計數、形態分類對比 非腎小球性疾病組、腎小球性疾病組的RBC計數均高于正常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腎小球性疾病組變形RBC多于非腎小球性疾病組, 均一性RBC少于非腎小球性疾病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三組RBC鏡檢與尿液隱血試驗結果對比 隱血試驗對腎小球性疾病組、非腎小球性疾病組、正常組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3.33%(25/30)、96.67%(29/30)、100.00%(30/30), RBC鏡檢對腎小球性疾病組、非腎小球性疾病組、正常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0.00%(27/30)、96.67%(29/30)、96.67%(29/30), 兩種檢測方法的診斷準確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腎小球性疾病組與非腎小球性疾病組尿液蛋白定性實驗結果對比 當RBC處于滿視野狀態時, 腎小球性疾病組尿蛋白定性結果在++~++++占比90.00%(27/30)高于非腎小球性疾病組的23.33%(7/3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尿液WBC檢測 采用迪瑞干化學法進行檢測,?5例呈WBC陰性;采用顯微鏡進行檢查, 從中發現存在許多WBC, 經涂片瑞-吉染色法并進行分類發現, 其以淋巴細胞居多, 此5例樣本通過進行蛋白定性實驗,?均呈陽性。
2. 5 三組尿液REP陽性率對比 腎小球性疾病組檢出REP 14例, 陽性率為46.67%;非腎小球性疾病組檢出REP 3例, 陽性率為10.00%;正常組未檢出REP。腎小球性疾病組的REP陽性率高于非腎小球性疾病組、正常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整個人體泌尿系統架構當中, 腎臟為其重要器官, 當前, 多種病因所造成的腎損傷, 正變得越來越常見, 而伴隨腎臟病情的持續加重, 勢必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 嚴重者還會危及其生命安全。所以, 做好腎臟疾病的早期診斷工作, 尤為重要。
有報道[4, 5]指出, 許多因素均會影響到尿液當中的RBC, 加速破壞溶解, 促進尿液當中血紅蛋白的釋放, 因而在進行隱血檢驗時, 多呈陽性, 而經顯微鏡檢查, 則呈陰性。本文運用RBC方法對尿液當中的一些比較常見的細胞進行檢測, 從中得知, WBC與RBC在具體的檢測結果上, 并不相符, 究其原因, 主要因為尿液當中酶類物質對熱不穩定所引起, 若發生尿路感染情況, 那么一些細菌所形成的過氧化物酶, 能夠造成尿液隱血試驗呈現為假陽性, 此外, 肌紅蛋白同樣是造成假陽性的重要因素。針對RBC來講, 如果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 出現溶解破壞速度加快的情況, 那么此時機體當中的血紅蛋白(Hb)會在尿液當中釋放, 使隱血試驗呈現為陽性, 而經顯微鏡檢查, 可能呈現為陰性。另外, 在尿液當中, 還有濃度比較高的還原物質, 同樣能引起假陰性。
本文指出, 在大多情況下, 采用顯微鏡進行檢測, 所得到的結果更為準確。針對那些隱血呈假陽性的尿液標本, 可借助煮沸的方法來最大程度降低干化學試紙條可能引起的假陽性率;此外, 采用紙條對尿液當中的WBC進行檢測, 從根本上來講, 就是借助粒細胞所具有的吲哚酚酯反應, 而對于淋巴細胞而言, 在其內部通常并無此種酯酶, 因此, 難以將淋巴細胞檢測出來;如果尿液當中的WBC當中多為淋巴細胞, 那么采用試紙條進行檢測時, 便容易發生假陰性情況。還需要指出的是, 在尿液當中, 存在許多假陰性, 所以, 如果采用諸如慶大霉素、先鋒霉素等濃度比較高的抗菌藥物, 同樣會發生假陰性狀況;此外, 濃度比較高的呋喃膽啶、膽紅素藥物, 會使最終結果出現假陽性。有報道[6]指出, 采用干化學方法對WBC進行檢測, 存在比較突出的缺陷與不足。針對腎小球性疾病, 其相比于正常者, 存在RBC計數顯著增高的情況, 而且大多為變形, 究其原因, 主要因為此類疾病在發病后, 腎小球的基底膜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 而且無論是腎小管的pH值, 還是基底膜的間隙、厚度等, 都有比較明顯的變化, 而且是由各種因素綜合影響所造成, 當出現此情況后, 便容易造成RBC變形。對于血尿時, 如果變形RBC的占比>80%, 而且在具體種類上>2種, 那么便可明確為腎小球性血尿, 其綜合準確率達到了99%。針對健康者而言, 在其血尿當中的變形RBC, 通常<5 μl/L, 因此, 在血尿時, 需采用顯微鏡進行檢查, 對血尿來源進行鑒別。如果經顯微鏡檢查發現, RBC滿視野以及尿蛋白定性實驗當中, 都有++~++++蛋白尿, 那么表明可能是腎小球性疾病, 此結果與相關報道的結論相一致。從本文可知, 腎小球性疾病組的REP陽性率高于非腎小球性疾病組、正常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可將REP檢出率當作診斷腎小球疾病的基本指標, 但仍需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 在對腎臟疾病進行診斷時, 無論是采用尿沉渣顯微鏡, 還是尿液自動化分析儀, 均有優勢, 如果將二者聯合在一起進行檢測, 并與患者的臨床資料相結合,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結果的假陽性與假陰性, 因此是一種對尿液進行常規檢驗不錯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秀巖, 李慶祿, 池洪治, 等. 尿液聯合檢測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09, 16(4):254-255.
[2] 杜敏, 張軍. 尿液轉鐵蛋白, 微量白蛋白及 α1-微球蛋白聯合檢測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分析. 中國民康醫學, 2019, 31(13):112-113, 141.
[3] 李清元, 李振燕. 多項尿液檢測對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的價值分析. 糖尿病新世界, 2018, 21(22):59-60.
[4] 甘峰, 劉典浪. 尿液及腎功能檢查對腎臟疾病篩查的臨床意義. 哈爾濱醫藥, 2018, 38(3):239-240.
[5] 成守金, 羅云杰, 許賀春. 尿液mALB、β2-MG、NAG聯合檢測對高血壓病早期腎損傷的診斷價值. 中國臨床研究, 2018, 25(5):489-491.
[6] 王剛強, 楊麗華, 程翔, 等. 高膽紅素血癥患者尿液微量蛋白、胱抑素C及尿常規檢測對早期腎功能損傷的診斷價值. 現代檢驗醫學雜志, 2018, 33(5):70-73.
[收稿日期: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