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奕挺 蘇勇

【摘要】 目的 探討危重癥急性腎損傷患者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時機的選擇。方法 94例危重癥急性腎損傷患者, 依據危險-傷害-衰竭-腎功能喪失-晚期腎衰竭(RIFLE)診斷標準分為高危期組(34例)、損傷期組(35例)與衰竭期組(25例)。三組患者均采用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方式, 分別對三組患者進行90 d的隨訪, 比較三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8 h后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PACHEⅡ)評分、平均動脈壓、氧合指數、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鈣素原水平變化情況;比較三組患者治療28 d后及治療90 d后的腎功能恢復情況及生存率。結果 治療48 h后, 高危期組與損傷期組的APACHEⅡ評分、平均動脈壓、氧合指數、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鈣素原水平均明顯優于衰竭期組, 且高危期組優于損傷期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后及治療90 d后, 高危期組與損傷期組的腎功能恢復率均明顯高于衰竭期組, 且高危期組分別為76.47%、70.59%高于損傷期組的24.00%、20.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后及治療90 d后, 高危期組與損傷期組的生存率均明顯高于衰竭期組, 且高危期組高于損傷期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危重癥急性腎損傷患者早期便對其予以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 則能夠有效地提升患者的預后質量與健康水平。
【關鍵詞】 急性腎損傷;腎臟替代治療;治療時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33
急性腎損傷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病死率, 特別是對于危重癥急性腎損傷而言, 在更大程度上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需要予以良好的治療, 以便能夠提升患者的生存率與健康水平[1]。本文特選取94例危重癥急性腎損傷患者應用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 探究治療時機的選擇對患者預后質量與健康水平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危重癥急性腎損傷患者, 依據急性腎損傷RIFLE診斷標準分為高危期組(34例)、損傷期組(35例)與衰竭期組(25例)。高危期組中, 男19例, 女15例, 平均年齡為(62.1±4.9)歲;損傷期組中, 男20例, 女15例, 平均年齡為(62.4±5.1)歲;衰竭期組中, 男12例, 女13例, 平均年齡為(62.8±4.9)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急性腎損傷的臨床診斷標準[2];②單次腎臟替代治療>6 h;③均獲得家屬的完全同意。排除標準:①入住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時間<48 h;②合并晚期惡性腫瘤;③無法積極配合完成治療[3]。
1. 3 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對其予以敏感抗菌藥物、維持水與電解質、酸堿平衡、營養支持等基礎治療, 以便能夠確保患者正常接受治療[4]。待患者身體狀況相對穩定后進行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對患者予以頸內靜脈、股靜脈等中心靜脈穿刺留置雙腔導管, 采用連續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模式對患者予以治療, 依據前稀釋法, 將碳酸氫鹽作為置換液, 并將碳酸氫鹽置換液的速度設定為40 ml/(kg·h), 血流量設定為150~200 ml/min, 采用Prisma機器的專用濾柱, 血濾柱更換1次/d;按照患者血流動力學、鈉水負荷、是否存在高分解代謝等實際情況, 實行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8~24 h/d。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三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8 h后APACHEⅡ評分、平均動脈壓、氧合指數、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鈣素原水平變化情況。②比較三組患者治療28 d及治療90 d后的腎功能恢復情況, 判定標準:肌酐水平恢復至44.2~132.6 μmol/L;并且患者的病情穩定, 無需采用血液透析維持治療[5]。③比較三組患者治療28 d及治療90 d后的生存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8 h后APACHEⅡ評分、平均動脈壓、氧合指數、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鈣素原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 三組患者的APACHEⅡ評分、平均動脈壓、氧合指數、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鈣素原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h后, 高危期組與損傷期組的APACHEⅡ評分、平均動脈壓、氧合指數、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鈣素原水平均明顯優于衰竭期組, 且高危期組優于損傷期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三組患者治療28 d后及治療90 d后的腎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28 d后及治療90 d后, 高危期組與損傷期組的腎功能恢復率均明顯高于衰竭期組, 且高危期組高于損傷期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三組患者治療28 d后及治療90 d后的生存率比較 治療28 d后及治療90 d后, 高危期組與損傷期組的生存率均明顯高于衰竭期組, 且高危期組高于損傷期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依據相關研究可知[6-8], 早期的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時機主要指將開始使用血管活性藥物與臨床由于急性腎損傷進行腎臟替代治療之間的間隔時間, 通常間隔時間<2 d, 若能夠在此時期接受有效的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 則能夠獲得顯著的效果。本研究的結果可知, 治療48 h后, 高危期組與損傷期組的APACHEⅡ評分、平均動脈壓、氧合指數、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鈣素原水平均明顯優于衰竭期組, 且高危期組優于損傷期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后及治療90 d后, 高危期組與損傷期組的腎功能恢復率與生存率均明顯高于衰竭期組, 且高危期組高于損傷期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危重癥急性腎損傷患者的高危時期予以治療, 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 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 本研究認為在危重癥急性腎損傷患者早期便對其予以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 則能夠有效地提升患者的預后質量與健康水平, 可作為首選的治療時期。但仍然需要加強研究, 以便能夠獲得更進一步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倪梅, 蔡艷. 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急性腎損傷開始時機的研究進展. 中國血液凈化, 2019, 18(10):719-721.
[2] 陳正道, 陳順平, 林秋勁. 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時機對急性腎損傷(AKI)重癥患者腎功能恢復的影響.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6, 27(23):4393-4395.
[3] 高月花, 那宇. 急性腎損傷患者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時機的研究進展.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2015, 16(7):647-650.
[4] 盧年芳, 鄭瑞強, 林華, 等. 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嚴重感染合并急性腎損傷最佳時機的研究.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14):3055-3058.
[5] 唐小宇. 膿毒血癥急性腎損傷患者行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的時機和療效.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2016, 22(2):137-139.
[6] 王莉, 蒲蕾. 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在危重癥患者合并急性腎損傷中的應用. 中國血液凈化, 2011, 10(7):396-399.
[7] 鄭蓓蓓. 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開始時機對合并急性腎損傷重癥患者預后的影響.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6, 1(9):49.
[8] 康凱, 楊榮利. 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感染性急性腎損傷最佳時機研究.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4, 34(12):1189-1193.
[收稿日期: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