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們常需要突破一個教學難點。我以為如果單刀直入進入難點,學生很難體會并接受它,那么我們給它“蓄勢”一下。下面,我將從音樂法、圖像法、表演法、讀詩法、復習法、遷移法等方面,淺談語文教學蓄勢法。
關鍵詞:音樂法;圖像法;表演法;讀詩法;復習法;遷移法
在語文教學中,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們常需要突破一個教學難點,我以為如果單刀直入進入難點,學生很難體會并接受它。那么我們給它“蓄勢”一下,自然而然地進入教學難點。這也許比情景教學法更好,它的適用范圍也更廣。下面我談談我的想法和在這方面的實踐。
一、音樂法
在講課前,我先放一首或兩首與課文直接相關聯的樂曲,以此誼染氣氛,給學生一個醞釀情緒的時間和美的享受的時刻。我在講《致橡樹》這首詩之前,先給學生播放了《遲到》《我一見你就笑》的音樂。那粗獷奔放的激情,那細膩羞澀的愛戀,隨著音樂的傾訴,彌漫在整個教室里。學生在未正式上課之前從音樂的旋律和黑板上板書的《致橡樹》標題中,已逐漸進入到了課文的情景之中。這種方法適合于詩歌與散文的教學。
二、圖像法
就是在上課之前,先用多媒體(或播放機)放一段與課文有關的音像材料或圖片,給學生一種直觀的感覺,創設一種想象的空間。比如我在講姚鼐的《登泰山記》時,先播放了《泰山風光》,把泰山雄奇的美全部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被那如畫的美景震攝了:“天下竟然有這樣的美景,今后我一定要去泰山游覽。”在具有了這樣的一個情感氛圍之后,學生對課文表達的思想就容易理解了。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之前,我先把給課文配的插圖畫在黑板上,把讓朱自清感動而流淚的父親的穿著、體態、攀月臺的動作特點用圖畫形式展現出來。學生見到這幅畫,先是驚奇,然后是設疑。這對學生學好《背影》一文,體會朱自清的父親對兒子的眷眷深情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三、表演法
此法是讓學生扮演記敘性課文中的人物,親自感受課文設置的情境,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直觀的生動的理解。如教學《鴻門宴》之前,我選定了幾個學生在課下根據要求進行排練,力求記住文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公演”。同學們投入的表演,惟妙惟肖的動作,滑稽的體態語言不時激起陣陣掌聲,由此還招來了其它班級同學觀看。演完后有的同學還想再當一次演員,這課堂成了他們表演的舞臺。在演出中,因為同學們把握了人物的言行特點,也就較好地理解了人物性格和文章的主旨。課文經大家這么一演,同學們對人物形象和主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讀詩法
此法就是課前朗讀一首教師自己或別人寫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詩詞,讓學生初步受到感染。如我在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時,在介紹完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后,我就說:“毛澤東在軍事工作的間隙,常常用詩歌來抒發作為一個革命家的豪情,這一不小心就成就了一位偉大的詩人。現在毛澤東已經遠去了,為此,有位作者寫了一首詩緬懷他,現在請同學們欣賞。同學們聽后熱烈鼓掌。
詩人毛澤東
你用平平仄仄的槍聲
寫詩
二萬五千里是最長的一首
……
輕易不朗誦
天安門城樓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詩眼
嘹亮了東方
……
這一教學法的運用為講《沁園春·長沙》作了情緒上的鋪墊,為同學們理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青年是“浪遏飛舟”“主沉浮”的“風流人物”的觀點起到了輔助與強化的作用。
五、復習法
此法就是復習過去學過的有關課文的方法,課文的內容形式與要講授的文章相似,它可使學生觸類旁通。
比如講魯迅的小說《祝福》前,我引導學生復習了初中學過的魯迅小說《孔乙己》一文,重點復習了小說的主題以及人物刻畫的方法。小說批判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刻畫人物用了白描手法,作者對孔乙己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祝福》與《孔乙己》的內容與形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復習了《孔乙己,對講解《祝福》有很大的幫助。
六、遷移法
這種方法就是根據寫作的需要,以一篇文章為例子,先講述文章寫作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把方法運用到作文寫作中去。例如我教授巴金的散文《燈》時,先引導學生詳細地分析了課文內容,領悟了其深刻的哲理,體味了作者以“燈”為象征物含蓄地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構思,對學生來說用象征手法表現含蓄之美的寫法最容易借鑒。學完此文,于是我就讓學生模仿此文的寫法,寫成了《路》《風帆》《大地》《橋》為題的作文,結果學生寫得頗為成功。毛澤東的《改造我們的學習》是一篇很典范的議論文,寫法上很值得借鑒。在教這篇文章時,對文章提出論點的方法、論證結構、論證的根據等方面,我引導學生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然后讓學生模仿此文的結構形式、論證方法、選例特點寫了一篇題為《改造我們的考試方式》的議論文,學生的仿寫文寫得像模像樣。我想如果沒有毛澤東的范文,沒有知識的遷移,學生是寫不出這樣的好文章的。
當然,語文課學習的蓄勢法還有很多,如背景交代法、時事播報法、總覽全局法等,這里就不詳敘了。總之,蓄勢法是語文教學中的輔助方法,它大多用在課首,也可用在課中與課尾。如何運用全憑授課的內容與教師的個人愛好而定,只要運用得當,便可使語文課上得精彩而有神韻,讓學生受益非凡。
參考文獻:
[1]王素君.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初探[J].魅力中國,2018,000(018):205.
[2]王美玲.小學語文愉快教學法初探[J].科普童話,2018,000(0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