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侃英
摘?要:本文通過三個例子,結合筆者多年來的班主任工作的經驗,深入系統淺析了后進生的個性心理特點。把后進生比作“鈴”,其“產生的原因”比作“系鈴”的“人”。根據后進生的心理特點,因類施教,知人解鈴,從而達到轉化的目的。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的一些具體措施,提出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轉化后進生的途徑和策略。
關鍵詞:后進生;知人解鈴;巧妙切入;轉化
我們常說中的“后進生”,不外為三種情形:有的表現在學業方面按教學大綱要求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運用上未能達到合格程度;有的在品德行為方面有較嚴重的過錯,影響較大,破壞的潛在因素大;有的兩者兼而有之,問題比較嚴重的,在過去被稱為“雙差生”。無論哪方面后進的學生,其轉化問題,歷來都是令老師和家長頭疼的“老、大、難”問題,轉化教育得不好,將來還會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不少的壓力或災難。
當前,發達媒體的不良習氣也滲入到寧靜的校園,因此,當前形成的“后進生”大都帶有這方面的傾向。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在做后進生轉化工作時,一定要善于分析成因、區別對待,不盲從、不武斷,準確分析成因,知人解鈴。借句古話打個比方,“解鈴還需系鈴人”,我們把后進生比作“鈴”,其“產生的原因”比作“系鈴”的“人”。如果那“人”找到了,要么讓這個“人”去“解”(轉化)“鈴”,要么通過這個“人”的作用我們自己去“解”。這就是所謂“知人解鈴”。
后進生之所以會“后進”,其背景成因不盡相同。究其實質,我們可以根據其特點,因類施教,知人解鈴,從而達到轉化的目的。下面就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幾個例子:
案例一:改變“小環境”,合理引導,轉化后進生
小林是我教三年級時的學生,開學沒幾天便經常曠課,作業經常缺交,還有抽煙、賭博等不良習慣。我去家訪,到了他家時嚇了一跳,只見大廳內擺了三張麻將臺,十來號人在搓得不亦樂乎。小林就在旁邊給一中年男子扇涼,口中跟著吆五喝六。再看小林的臥室,亂七八糟,撲克牌、色子、香煙盒撒了一床,房內燈光昏暗,又緊靠大廳,根本不是學習的地方。
生活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和品德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跟小林家長談心,爭取家長的支持。家長說只要能使小林學好,什么都肯干。于是麻將臺搬開了,小林的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配上了精致的小臺燈。每天晚上小林爸爸媽媽輪流抽半個小時陪小林讀書做作業。在班上,我讓學習委員任幫帶小組長,對小林進行幫帶,學習新的習慣,克服賭博、抽煙等惡習。同時號召全班同學對小林要不鄙不棄,誰發現小林的一個哪怕是小小的成績,立即匯報。班主任、科任通力合作,與小林談心、補課,引導他多參與集體活動……由于變了小環境,小林與不良環境的接觸少了,班集體活動多了,經過近半個學期的努力,小林改掉抽煙、曠課等惡習,學習認真了,成績進步很快,期中考試成績超過班平均線——這個“后進生”終于轉化過來了??吹竭@,老師、家長以及全班同學都無比高興。
案例二:克服教法失誤,消除心理障礙,轉化“后進生”
小王是四年級的學生,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上課不專心,作業經常缺交,課余經常聚一幫同學“賭牌”。小王家長為了孩子有長進,在家教時竟動用了農村慣用的“偏方”“借鹽法”:找了機會讓自己的朋友狠狠“教訓”了小王一頓,羞辱了一番后,家長許諾期末若能考上100分就讓小王去北京故宮玩。事后,小王反而情況變得更糟了,與父母的關系也變得“緊張”了,經常頂撞、撒野……一蹶不振,淪為后進生。
小王的情形就是教法失誤所致。小王的父母沒有把準孩子毛病的成因,下的教育目標過高(100分)。小王本來是自尊心都都極強的孩子,他自己其實也意識到學習差被人瞧不起。這次經別人的一番羞辱,他自然覺得“顏面無全”,加上所給目標過高,無異晾衣竿勾月亮——可望不可及,從而產生“破砂鍋爛摔”的想法,死心踏地“壞”下去了。我向小王家長分析了原因后,建議家長循序漸進:與小王進行心貼心的溝通,解除“敵對情緒”。與小王制訂可行的學習目標,及時發現其進步的閃光點,充分加以肯定,使之積蓄足夠動力進步。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小王終于有了明顯的進步,賭牌等惡習逐漸改掉了,期末考試成績也有了較大進步。到了五年級,小王“后進生”的鑒定在檔案里已改為“良”了。
案例三:善抓機遇,巧妙切入,在最佳時機入手轉化
小盧是我支教時的學生,學習成績一般,是班里的后進生,性格開朗、好動,學習粗心大意。我離開學校時,小盧給我一封信,信中說他很懷念與我相處的日子,里面有我們一起照的相片。信封面上鄭重其事地注明“內有相片,勿拆”字樣,顯然,粗心大意的小盧把“折”錯寫成“拆”了。
合理分析后進生的成因,做到“知人”,是轉化后進生重要基礎。但在“解鈴”的時候,卻往往令人頗費心思的。一些容易的,當然不成問題,但一些明知其成因是什么,卻始終無法入手,白著急。這時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抓機遇了,用“第三只眼”“第六感覺”去觸動一切有可能閃現的“靈感”,巧妙切入,在最佳時機入手轉化。我靈機一動,打算趁機“訓”一下小盧,看能不能一改他粗心大意的毛病。我不急著給小盧回信息,單等他發信息來。不出所料,不久小盧就來電了。我回信息說,他信封上寫著“勿拆”,不知里面是什么,惶恐了幾天,一直不敢拆。小盧慚愧地說,自己粗心大意寫了別字,讓老師受驚了,以后一定改掉毛病,好好學習。我與小盧的班主任取得了聯系,看能不能把他轉化。半個學期以后,老師微信發來他800多字的文章。從字體看來,比原來好多了,工工整整,竟連一個錯別字也沒有,語句通順,條理清楚。我那“拆信”風波就是一個巧妙切入點,它是小盧轉化的開始,說明了善抓住機遇、巧妙切人對轉化后進生的重要性。
在實踐中,要轉化后進生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所謂“教無定法”。一旦出現后進生,只要善于分析總結,找出成因,找準切入點,耐心細致地做工作,要教育轉化后進生,是不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