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霞 張媛 李謝玲 周皓
摘?要:大數據作為信息時代的核心科技,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教育。本文以大數據時代為研究視角,著眼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大學生全面發展需求背景下的中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標準和要求,通過挖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資源,創新和變革當前的理念、手段、模式,整合多方育人資源,發揮各方育人力量,從隊伍、平臺、體系、機制提供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的理性戰略應對,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校;協同育人
一、建設“領導、教師、社會”的協同育人隊伍
一是匯聚頭雁效應,建設引導有力的領導隊伍。2019 年教育部黨組印發通知,明確規定高校領導干部要把工作重點放到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上,形成育人合力。領導干部要主動走進基層、親近學生,以“受眾思維”“客體視角”指導工作實踐,善于從大學生上網大數據記錄和使用的網絡熱詞、流行語、熱搜話題、表情包、動圖等研究大學生的興趣指向和思想行為演變規律,從而及時調整工作決策,在與大學生的話語交流中要巧妙結合宏大敘事與微觀生活、理論闡發與鮮活事例、書本道理和詼諧趣事、中國故事與身邊瑣事,用生活、大眾、年輕的話語設計和編輯方式提升話語活力,用朋友談心式的話語風格,和大學生探索哲理、交流情感,真正喚起大學生內心的共情與共鳴,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
二是突出主體協同建設、協調配合的教師隊伍。建設協同配合的教師育人隊伍,需要把握好各個變量的關系,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主要主體,其他教師是次要主體。處理好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協同,把握好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協同,解決好思政課教師與其他教師的協同,提升大數據分析技術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速度,打通師師、師生、生生的共時、共場域交互通道,開發場景、文化、活動、網絡、資產等隱性思想政治資源,實現學生數據化、信息化、無痕化、全方位管理和引導。
三是聚焦力量整合建設協同互助的校外隊伍。基于大格局、寬視野,組建以高校為主導,覆蓋校內領導、教師、家庭、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科研機構等群體的“大思政協同體”智囊團,優化思想政治工作內部與外部結構關系、系統組成、運行模式,促進校內隊伍與校外隊伍相互銜接、補充、融合,整合資源力量,挖掘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同時,依托政府應當加快健全數據開放、共享、安全標準體系,建立政務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多聯結通道。
二、搭建“教學、管理、服務”多式聚合的協同育人平臺
一是強化數據運用,搭建精準化教學平臺。借助攝像頭、傳感器、電腦等設備,用大數據抓取、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物聯網等技術實時采集、追蹤、記錄大學生網絡訪問和交互信息、面部表情、語音語調、姿勢行為等各項數據和指標,組合構成學生信息大數據系統,為大數據精準化教學平臺服務模型的原初資產和基礎性支撐。通過完善大數據教學平臺教學評估模型設計,協助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進行反饋,讓教學表達與學生需求協同聯動,更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的思想發展、價值形成與素質提升。
二是立足數據驅動,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提升管理要素在協同育人系統中的供給服務能力的基礎上,加快建設高校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教務、學工、黨委、團委、后勤、就業等部門參與的網絡化、智慧化協同管理模式,推動大數據理論與管理實踐相結合,建構靈活的云服務模式,提升管理速度和質量。將大數據技術嵌入高校課堂教學、學生生活、交友實習、輿情管控、科研項目、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落實科學性、安全性、規范性等要求。運用電子身份、數字加密、隱藏等技術,加強對師生隱私數據、機密數據、價值大的數據的特殊管理,并且要建立數據應用的電子許可證和電子監督,確保數據在法理和倫理的限度內被應用。
三是圍繞需求,多元化搭建智慧化服務平臺。將思想政治工作服務向智慧化、信息化、網絡化方向傾斜,精準、及時、全面滿足大學生群體的多元化服務需求。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智慧化服務平臺建設意識,多渠道傳播、多平臺展示、多形式供給思想政治工作服務,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加快大數據精準資助服務在平臺的內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資助育人效能。利用大數據分析,精準識別貧困生,為不同等級層次和需求特點的貧困學生分別設計定制化資助體系和方案,協同助管、助學、助教、助研崗位,實現物質資助、能力資助、精神資助協同一體。
三、構建“課程、實踐、管理”多層貫通的協同育人體系
一是聚焦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構建課程體系。大數據背景下聚焦“大思政”共同體,拓寬學生思想價值引領的課程邊界,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學科、載體、隊伍、方法、內容外沿,促使其他各門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共育、合力共為,加快其他課程與思政課內容互補、結伴同行、共享發展,借助大數據技術為其他學科和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質課程資源、思想道德資源、師生數據、教學方法、技巧經驗的共享搭建渠道,形成課程思政專門化結對制度和常態化共享機制,從點、線到面,從局部到整體,通過共享實現雙贏。
二是深化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融合,構建實踐體系。立足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育人模式的轉變,加快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在目標、思維、過程方面的融合,使二者從內在機理到外在形式形成“默契”,建立體驗式、感受性、綜合性實踐育人體系,讓高校大學生在學和用的統一中成長成才。同時,基于大數據模型分析和情況預判,編制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計劃和操作規程,分類定制融社會服務與創新創業雙向指標。
三是教師管理與自我管理相結合,構建管理體系。教師應當轉變管理觀念、角色、方法、模式,更多充當引導者和服務者身份,鼓勵大學生共同參與大學生群體的學習、生活、情緒管理,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從自我管理實現“自育”。運用大數據找準大學生不愿學、不會學、學不懂的痛點難點,加強大學生的學習管理,借助網絡平臺密切與大學生的生活溝通,以隱性、間接、無痕的方式介入學生生活管理,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習慣、態度,增強大數據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粘性”和價值引領功能。
作者簡介:王金霞,1980-,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