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對首都經濟發展造成了沖擊,首都經濟以強大的韌性經受了考驗,出現一些熱點產業,逆勢增長。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應采取措施,統籌推動首都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
關鍵詞:疫情防控常態化;首都;熱點產業
作者簡介:楊維鳳,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學。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以人群聚集為主要場景的行業受到比較大的沖擊,但同時一些產業釋放出逆勢發展潛力。把握這些產業發展機遇,加快發展,使其成為首都經濟的新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首都熱點產業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首都經濟以強大的韌性經受了考驗,一些產業逆勢增長,展現出發展的活力。
云服務產業。疫情沖擊下,盡量避免不必要的人際交往和直接接觸成為常態。互聯網的云服務產業迅速普及,加速發展,如在線辦公、在線學習、在線購物、在線游戲等。微眾銀行攬月智能資管團隊通過測算發現,疫情期間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游戲大幅增長,達到 537%、169% 和 124%。2020年2月10日以來,騰訊公司的企業微信業務量同比增長了10倍。華為公司數據表明,其辦公軟件華為云每天新增用戶超過100萬人。阿里巴巴的應用程序釘釘的活躍數據達到5年來的最高水平。在線教育滲透率進一步提高,在線學習模式加速推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性能大幅提升。從這些產業加速發展的趨勢來看,社會對云服務產業的需求量非常大。隨著北京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把握發展機遇,進一步加快云服務產業勢在必行。
大數據產業。大數據產業作為疫情防控的新型作戰力量,為聯防聯控提供了重要支撐。利用大數據加強疫情溯源,追蹤人群接觸史,摸排相關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大數據為公眾提供“防控行程查詢”、“區域風險查詢”“城市動態查詢”“數據精準防控”“AI產品精準防控”等服務。利用大數據引導公眾輿情,促進信息透明,回應公眾關切,普及科學防護知識,引導群眾理性看待疫情。疫情為大數據產業向基層的滲透提供了機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大數據產業將繼續發揮作用。
人工智能產業。疫情防控期間,人工智能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防疫噴霧消毒智能機器人在防疫一線使用,抗疫應急物資無人機順利完成全流程飛行運輸。無人消毒車提供清潔消毒、送餐和物流等智能化服務,無人配送車承擔疫區配送工作。醫護助理機器人、消毒清潔機器人等在醫院工作,減少了人員交叉感染。無人超市、無人藥店、無人零售貨柜在疫情期間逐漸活躍起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比較快,但是涉及的領域相對有限,這次疫情防控的特殊需要,為人工智能產業的更廣范圍的應用打開了巨大的市場,成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關鍵點。
大健康產業。這次疫情的沖擊,使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健康產業需求升級。大健康產業成為新一輪產業升級的風口。北京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對健康問題的關注也比較高,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強化了人們的健康意識。大健康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涉及到醫療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保健器具、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和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成為全球發展的熱點。十九大明確提出健康中國戰略。根據國家相關規劃,未來五年(2019-2023)我國大健康產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2.55%;到 2020年,“健康中國”帶來的我國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0萬億元;2023年,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 14.09萬億元;2030年將超過 16萬億,是目前市場的 3倍。大健康產業是輻射面廣、吸納就業人數多、拉動消費作用大的復合型產業,能夠拉動內需增長,改善民生。大健康產業市場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是消費升級的重點領域,新一代技術將成為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快遞物流產業。疫情對快遞物流產業在訂單、人工及派送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疫情期間,快遞公司承擔了應急防疫物資的運輸任務,宅在家里的民眾依靠快遞滿足基本的日常需求。網購導致了快遞的爆發式增長。京東到家消費數據顯示,自2020年1月27日至2月13日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內,京東到家平臺總體銷售額同比增長450%,糧油副食同比增長540%,肉品同比增長1080%,休閑食品增長420%,蔬菜增長800%,水果增長350%。快遞物流產業在疫情的沖擊下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從長期來看,電商滲透率處于上升期,未來3-5年,快遞行業仍將保持10%-20%的復合增速。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首都產業發展對策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首都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根據首都的實際情況,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切實落實“六保”要求,采取更加積極的宏觀調控手段,重點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扶持中小企業,保住就業,適度擴大政府投資,加快本市重點項目建設,促進首都產業持續發展。
立足本市和津冀區域,完善高端制造業布局
一是在北京郊區有條件的地區布局高端制造業。為應對疫情對本市產業鏈、供應鏈帶來的挑戰,完善本市產業結構,帶動實體經濟發展,應當在北京郊區有條件的地區布局高端制造業。按照做大做強智能制造裝備、做優做實高端能源裝備、做專做精特色智能專用裝備的發展思路,推動機器人等重點產業創新發展,以智能制造模式推廣應用支持傳統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提升智能制造裝備供給能力和智能制造服務水平。
二是在津冀區域內布局完善高端制造業產業鏈。優化京津冀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對接協作。圍繞高端制造業短板,在津冀區域內有針對性地扶持發展一大批中小型企業,健全產業鏈,確保首都產業安全。通過孵化和應用的方式,將北京的創新技術轉移到津冀地區,在津冀地區建立中試、制造基地,在京津冀區域范圍內打造一批從研發、設計、中試、采購、零部件、組裝、銷售、物流配送、倉儲等一體化的優勢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圍繞首都城市發展短板,加快重點項目建設
一是分類分批進行定制化老舊小區改造,實現小區微更新,逆生長。在2018年北京市出臺的《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基礎上,進一步出臺《北京市老舊小區改造技術導則》,細化措施,完善頂層設計。推廣“勁松模式”,在調研老舊小區居民人口結構和公共服務設施需求的基礎上,征求小區居民意見,實行定制化老舊小區改造方案。針對制約加裝電梯的籌資困難、業主表決困難等難題,建議采取引入社會資本,實行業主自愿,企業出資、免費安裝的方式。加快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充電設施建設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配套建設,進行無障礙、適老化改造和智慧安防改造。增設停車設施,完善托幼、養老等服務設施。老舊小區除了硬改造,同時還要進行軟改造。這次疫情凸顯了一些老舊小區缺乏物業管理的短板。改造完成后提供配套物業管理服務,進行長效物業管理。鼓勵進行局部改擴建老舊小區的公共活動用房,提升小區的服務能力。建立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共擔改造資金的機制,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專項債,鼓勵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改造運營。
二是加速推動市郊鐵路京原線、門大線、平谷線的規劃和論證實施。根據區域客流需要及功能布局,充分挖掘既有鐵路線的資源,規劃建設市郊鐵路新線。新建市郊通道必須與市郊客流走廊基本一致,確保市郊鐵路具有充足、穩定的客流。
三是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以“七有”“五性”需求為導向,加強便民商業服務網點、物流終端設施和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設施建設。發揮中醫藥的防未病和保健作用,通過名醫專家定期坐診、和三甲醫院定期交流培訓等方式提升社區醫院中醫科的醫療水平。
推動產業向數字化轉型全面升級,加速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
一是推動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扶持在線新經濟發展。疫情催生了在線經濟的發展,成為增長的新動能,應進一步鞏固其規模和效率。積極推動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在線研發設計、在線醫療、在線金融、在線文娛、在線展覽展示、生鮮電商零售、“無接觸”配送、無人工廠、工業互聯網等在線經濟領域發展。采取貸款貼息、購買服務、獎勵等方式精準支持具有核心技術的在線經濟領軍企業,引導風險投資、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等機構向在線新經濟領域投資。
二是加速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夯實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創新能力支撐,增強國有龍頭企業創新能力和帶動力,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發展新型研發機構;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雙鏈融合,增強高精尖產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依托京津冀區域資源與產業優勢,合理布局,培育高精尖產業集群。人工智能產業是北京市大力發展的高精尖產業之一,應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在醫療、教育、金融、交通和城市精細化管理等重要場景的創新應用,專注場景的基礎性創新,解決行業發展的真實痛點。
推動大數據、大健康和快遞物流產業發展
一是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應進一步夯實北京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型數據中心、云邊端設施、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打通信息“大動脈”,建成城市物聯傳感“一張網”。借助北京大數據平臺的優勢,推動數據開放和共享,釋放數據紅利效應。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發揮社會投資主體作用,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機制。
二是加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是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應規范完善相關產業法規,完善大健康產業鏈,加快信息技術在醫院管理和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加速大健康產業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完善大數據在健康醫療領域的布局,加速現代制藥技術在大健康領域的應用,加快防控中可穿戴設備應用,推動互聯網醫療新模式發展。
三是推動快遞物流產業發展。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北京的快遞物流需求仍會比較高漲,應加快推進驛站、智能快遞柜等平臺的建設,盤活小區里大量閑置的郵政信箱,推廣新風南里中直社區的智能信報箱式改造,實現信箱快遞柜合一。利用地下空間,增設智能快遞柜。
參考文獻
1.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企業影響評估報告? 2020年4月
2.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智慧防疫,AI 企業打頭陣.中國電子報2020
年3月20日第 002 版
3.張占倉.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中國產業發展的新熱點.區域經濟評論,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