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王銀

摘要:現代園區的建設是欠發達地區發展產業集群、提升區域生產力和競爭力的主要載體,產城融合發展則是欠發達地區推進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的基本戰略。文章基于對欠發達地區現代園區產城融合發展機制的分析,以達州市達川空港新區為例,試探究新時代背景下欠發達地區現代園區的科學發展路徑,并對其發展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產城融合;現代園區;空港新區
一、引言
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論證了產業集群發展能通過降低交易成本、加速技術創新知識外溢、促進地區要素整合以提升區域生產和競爭能力。對欠發達地區而言,現代園區建設是發展產業集群、提升區域生產力和競爭力的主要載體?!秶倚滦统擎偦巹潱?014~2020年)》提出要“統籌生產區、辦公區等功能區規劃建設,推進功能混合和產城融合”。由此,欠發達地區現代園區走產城融合發展道路成為了工業化、信息化以及城鎮化相結合的一種新發展方式。本文以達州市達川空港新區建設為例,試探究新時代背景下欠發達地區現代園區產城融合的科學發展路徑,并提出相應建議。
二、產城融合發展機制分析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將協同發展作為一大新發展理念,已有研究表明產業與城市同步發展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與內在規律。產城融合即是在滿足居民生活與生產需求的前提下實現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發展過程的長期性、動態性特征決定產城融合發展主要采取以現代園區為載體,以市場和政府為主體,促進產—城融合、產—人融合以及人—城融合。當前我國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生產率和創新能力相對落后,但資源較為豐富,具有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因此,未來我國欠發達地區建設現代園區產城融合的協同化趨勢將日益顯著。
欠發達地區現代園區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重點在于通過扶持本地企業、推進外來資金嵌入以及合理規劃城鎮區域來實現資源環境、生產生活以及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其中,本地企業是地區經濟與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扶持其發展能有效解決當地就業問題、增加財政收入和改善民生;外來資金嵌入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通過將其根植于本地經濟網絡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合理規劃城鎮區域即抓工業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活配套、公共設施等城鎮建設,對于吸引勞動力、區域可持續發展影響重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區域資源環境、生產生活以及制度文化等融合,一方面產業發展通過就業帶來的人口效應和稅收提升的經濟效應促進城市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發展使得其承載產業發展的能力得到提升,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
三、達州市空港新區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1. 案例情況
2013年達州市撤縣設區,達縣轉為達川區,市經開區的成立和9個鄉鎮劃轉通川區,劃走原縣經濟總量的24.2%、工業增加值的25.4%,達川區的工業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削弱。在此基礎上達川區擬建立空港新區這一現代園區,依據“配套重慶、空港引領、產城一體、綠色發展”理念,旨在重點發展現代機電、新材料包裝、現代物流以及養生旅游等產業。
2. 現階段發展產城融合的必要性
一方面達川空港新區當前經濟發展為傳統鄉鎮經濟形態,工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布局分散,其他產業以農業為主,現代服務業較少,處于低端供給狀態。空港新區的建立將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區域鄉鎮經濟向城市經濟形態轉變,但當前園區內配套服務以及設施遠不能滿足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因此建設現代工業園區,推進工業發展的同時更要全面提升城鎮的綜合配套能力,實現產業與城市的融合發展,為推動達川區經濟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另一方面達川空港新區規劃用地條件較好,主要為淺丘地貌,無大山溝壑。區域自然環境決定了其建設投資成本相對較低,適宜建設用地較為集中。此外,達渝高速、G210縱橫園區南北,馬平路、馬木路橫貫園區東西,以及當前正規劃建設“兩縱六橫”交通道路網絡,構成了空港新區對外對內交通主要骨架的同時也對建設用地劃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空港新區推進產城融合發展,既能夠滿足區域布局與自然因素的客觀需要,又得以實現園區內功能復合、職住平衡,有利于現代園區高質量發展。
3. 現階段發展產城融合存在的問題
(1)模式創新認識不足,“企業孤島”特征明顯
達川空港新區在規劃理念上基本沿襲已有發展模式,創新認識不足。前期整體規劃較為充分,居住、工業、行政辦公、文化設施、教育科研以及生態綠化用地等規劃齊全,但由于受到現有基礎條件的限制,后期開發不足,未達到整體規劃深度,如何依靠園區現有條件以及達川城區來探索產城融合新的發展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此外,當前園區發展財力和動力受限,企業基本按照“前場后院”辦廠模式進行規劃,產業鏈配套缺失,園區基本上只承擔單一的生產功能。
(2)園區城鎮化水平不高,“產城”建設不同步
受“一縣一園”布局方式影響,地區同質競爭嚴重,加之各園區集聚的企業數和職工數有限,投資渠道較為單一以及籌資建設困難等現狀,往往采取“先生產后生活,先生產后城鎮”的園區規劃和建設模式,導致園區內公共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生活承載能力差,呈現出產城錯配。當前空港新區內標準廠房建設完成,并引進多家企業,但由于交通道路、生活配套設施的缺乏,在實際調研中多家企業均反映盡管提供食宿,但由于交通不便、休閑娛樂場缺少、醫療教育配套不完善等,存在企業招工難、現有工人流失嚴重的問題。
(二)空港新區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探討
1. 產城融合整體規劃
推進欠發達地區現代園區產城融合發展首先要進行科學的整體規劃,要以先進理念為指導,結合區域整體規劃,統籌把握現代園區的發展規模與功能布局。一是要確定邊界,園區內應盡量避免重大的區域性分離,盡可能地確保內部功能有機聯系??崭坌聟^以達渝高速、順祥大道兩條交通主干道為園區邊界,中間包含210國道,內部擬新建兩縱六橫道路,周圍擬新建達州機場以及西渝高鐵,邊界確定較為合理;二是要明確規模,現代園區規模不能太大或太小??崭坌聟^規劃面積為36.14平方公里,后期發展中規模上限應考慮居民通勤時間,確保交通便利,規模下限應考慮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面積,以確保公共服務設施的運轉效率;三是要合理劃分功能單位,結合區域條件以及產業布局規劃來劃分現代園區功能單位??崭坌聟^旨在打造現代機電產業、綠色包裝產業、現代物流產業、建材產業、商住復合以及旅游休閑板塊等,以促進園區產城融合發展,地區產業經濟轉型升級。
2. 產城融合合理布局
(1)產業選擇
現代園區在招商引資工作中首先要明確園區發展重點,結合區域資源、勞動力優勢,因地制宜選擇相關產業。在此過程中,扶持本地企業發展和促進外來資金本地嵌入尤為重要,通過積極扶持本地企業和引進外來資金發展輻射力大、帶動力強的產業,實現產業間協同發展。同時要注意避免同質化建設導致的無序競爭、重復建設以及產業同構等狀況,擺脫以往建設忽視產業聯動的做法。
案例一:扶持本地企業發展,吸引外來資金嵌入對策
四川中陶建材有限公司由于擴大經營規模而遷入空港新區,總投資高達8億元,占地面積1000畝,企業老板是返鄉創業的典型代表。對此,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扶持給予其相應的補助,推進項目落地和后期建設與開工。在此基礎上,園區以該企業的入駐為基礎,有望打造建材產業園區,引入更多關聯企業參與。同時,園區內標準廠房建設采取“以商招商”的模式,即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入相關企業建設廠房,廠房修建完成后,企業從其手中租賃廠房,政府在此環節中起中間促進作用。當前入駐外地企業包括安美達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博鑫通風設備有限公司、國信達科技有限公司等,外地企業的加入有效協調了本地產業布局。
(2)功能定位
欠發達地區建設現代園區在功能定位上需從社會、經濟、資源以及環境等方面綜合考慮,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從以往重生產、輕生活的發展模式轉變為將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同步進行的產城融合發展模式。以現代園區為載體,依托企業、工業發展,加快公共服務、生活服務的社會化,完善新型網絡式社區結構,提升園區管理水平。在此基礎上,推進現代服務業、城市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教育、醫療、交通等多方面發展,借助其外圍道路優勢與中心城市以及周邊鄉鎮合作,擺脫孤島狀態,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
案例二:城鎮區域規劃與生態循環經濟發展
園區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森浩新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總投資21億元以上,占地面積1260畝,建設烏梅深加工產業區、烏梅文旅教育傳播基地及商業配套區、生活服務配套區等。該項目依托當地現有的烏梅大規模種植,采取深加工模式以延伸種植產業鏈,提升烏梅附加價值。一方面依托現有資源,符合當地區域條件,能夠提高本地農民經濟收入;另一方面通過改進傳統農業,綜合利用區域自然資源,建設生態工業區,形成低消耗、高效益、少污染的合作方式。
(三)空港新區產業融合發展建議
1.充分利用資源環境,建設相應配套設施
結合達川空港新區調研實況,首先,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應結合地區產業發展和資源優勢,動員企業開展“以商招商”,為園區提供上下游配套招商信息,大力扶持烏梅小鎮等與現有資源密切相關的項目發展,整合已有資源以完善產業鏈;其次,政府應加強交通道路建設,為企業職工帶來便利的同時降低物流成本,并充分利用當前規劃建設的新機場與高鐵線路發展產業,合理規劃布局;最后,充分運用PPP、BOT、BT等形式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及周邊配套項目建設,提升企業投資信心,盡快把達川空港新區建成產城融合示范區。
2.強化產業集群,吸引本地外地投資
欠發達地區現代園區在選擇相關產業承接上至關重要,應當充分考慮已有產業和區域發展,重點引入與本地產業關聯性較強的項目,在招商引資時注重未來效益。為此,空港新區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結合自身資源城市背景,改變以往能源經濟初級發展模式,轉為以資源為媒介,吸引新能源、綠色科技等新興產業入園,并通過現有企業發展產業,配套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包裝物流等相關上下游企業,加快產業鏈形成;另一方面要從城市建設入手,合理規劃商住復合、旅游休閑等板塊,通過有序擴張、完善配套以及提升品質來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從而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大空間,吸引企業集聚,進一步實現產業升級。
3.完善相應產業政策,營造良好制度環境
以上兩點為結合達川空港新區實地調研所提出的相應對策建議。此外,還應強調制度與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一方面,政府要優化地區投資融資、企業經營環境,簡化辦事程序,明確審批時限,提高辦事效率。目前空港新區仍存在政府職能部門建設滯后而導致“本地群眾、企業不知該找誰辦事”的問題,因而政府部門對內應重視空港新區政府職能部門建設工作,對外應加強職能宣傳工作,讓群眾與企業了解園區政策走向;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要為現代園區產城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文化建設能夠促進地區內企業自發集聚,帶來產業集群優勢,也有助于啟發企業家創新精神,有利于培養區域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蔡寧,楊閂柱.基于企業集群的工業園區發展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3(01):53-59.
[2]鄒小勤,曹國華,許勁.西部欠發達地區“產城融合”效應實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04):14-21.
[3]薛偉賢,鄭玉雯,王迪.基于循環經濟的我國西部地區生態工業園區優化設計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8(06):82-96.
[4]李金龍,李江棋.以新發展理念破解“大城市病”[J].前線,2019(06):61-63.
(作者單位:楊露,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王銀,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區域經濟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