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成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面對這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必須把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作為未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產生更深刻、更廣泛的歷史性變革的遵循和指引,不斷堅持好、發展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深入學習領會新階段、新體系、新格局的豐富內涵和部署要求。
深刻理解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黨中央對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一個重大判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也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自“十二五”以來,我國GDP增長速度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特別是工業經濟增速降低幅度更大,GDP增速由2010年的10.2%降至2019年的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由2010年的15.7%降至2019年的5.7%。從江蘇的情況看也大致如此,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由2010年的12.6%降至2019年的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由2010年的16%降至2019年的6.2%。高收入經濟體的發展實踐表明,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后,經濟發展由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我國經濟發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增大,粗放式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同時,發達國家紛紛出臺相關戰略或政策保持高科技產業領域的領先地位,新興發展中國家利用要素低成本優勢吸引全球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低附加值環節轉移,我國傳統國際競爭優勢不斷弱化。這都要求我們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適應新階段和新形勢的發展需要,在新的水平上實現供需均衡,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精準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就是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一是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是強國之基、財富之源。近年來,雖然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持續下降,2019年江蘇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降到35%左右,但制造業在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十分重要和突出。面向未來,國際經濟競爭的主戰場仍然是制造業,必須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資源要素向制造業傾斜,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二是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隨著我國制造業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攀升,與發達國家從產業鏈上下游分工協作關系逐步轉變為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競爭關系,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將面臨發達國家的激烈競爭和遏制、阻擊。必須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式發展,才能在新一輪面向產業的科技創新中體現江蘇擔當。
加快構建國民經濟循環更加暢通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一是要堅持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和穩定性。當前,全球產業鏈布局加速調整,我國特別是開放型經濟發達的江蘇,產業鏈國際大循環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江蘇必須全力打造“鏈主型”、生態主導型領軍企業和單項冠軍,加快補鏈、強鏈、控鏈、暢鏈、延鏈,全力打通堵點、連接斷點,努力以省內循環、長三角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二是要堅持發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必須依托高水平開放載體,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新發展理念,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補短板與鍛長板相結合、保穩定與促升級相統一,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強省,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支撐和保障。
著力構建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產業基礎是“地基”,產業鏈是“骨架”,產業集群則是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必須堅持系統性思維,一體謀劃、統籌推進,以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為總抓手,統籌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夯實產業發展根基。一是打造卓越產業鏈。把產業強鏈行動作為深化全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的重要舉措,圍繞江蘇重點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實施“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夯實基礎層、發展50條重點產業鏈,厚植中間層、發展30條優勢產業鏈,突出核心層、卓越提升10條戰略性產業鏈,構筑“金字塔”型產業鏈培育體系。積極推動長三角地區聯合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二是再造產業基礎。要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和基礎軟件等“五基”領域,以應用為牽引,實施工業強基工程,綜合運用政府采購、首臺套保險等政策支持重大裝備推廣應用、開拓市場。探索設立基礎制造技術研究院、區域先進基礎工藝中心等,推廣普及基礎制造技術和工藝。三是做強市場主體。聚焦產業鏈終端產品特別是整機裝備和組件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創新資源,形成一批根植江蘇、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生態主導型領軍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專注細分領域,塑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的技術和產品競爭優勢,形成一批專業基礎好、市場占有率高、掌握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單項冠軍企業。
持續完善企業主導協同高效的產業創新體系。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幅度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必須牢牢把握以企業為主導的方向,創新目標由企業確定,創新要素由企業牽頭整合,創新成果與企業共享。在當前形勢下,重點是抓好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補短板、實現自主化替代,是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一招。一方面,要持續推進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重點產業鏈技術自主可控評估,完善產業鏈短板技術清單,省有關部門聯合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機制,財政專項資金分類、分批次支持開展工程化和產業化攻關,力爭在若干領域實現突破。另一方面,要持續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攻關適配。積極推動產業鏈重構,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工程和產品升級改造計劃,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技術產品適配攻關,滾動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和急用先行項目,引導行業領軍企業將有實力的中小企業納入供應體系,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產品的產業化及應用,構建以省內、長三角和國內循環為主、安全可靠的供應網絡。同時,要圍繞重點產業鏈優化創新鏈,支持龍頭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布局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實驗室等新型創新聯合體,為協同創新提供支撐。
加快推動生產組織方式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趨勢日益顯著,特別是今年疫情期間,工業互聯網平臺在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推動生產組織方式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共識更加強化、路徑更加清晰。一是大力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工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支持大型制造企業建平臺、中小企業用平臺,謀劃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數據交互中心,打造省級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二是深化工業互聯網應用。全面實施“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工程,積極創建“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完善全省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深化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推動省內工業企業全面上“云”。依托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探索共享制造、定制化制造等制造新模式。三是實施數字產業倍增計劃。圍繞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實施數字產業倍增計劃,大力推進“互聯網+”,推動人工智能的算力、算據、算法等核心數字產業環節在先進制造業中的融合應用,培育一批分行業的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率先實現全省5G網絡全面覆蓋,在先進制造、車聯網、交通物流、教育文旅、醫療健康等領域開展“5G+”融合應用。
保持定力全面深化制造業結構調整。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攻堅性的重大工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堅定不移推進轉方式、調結構、強動能,為制造業發展積蓄勢能、打開空間。一是更大規模實施企業技術改造。以“三化一補兩提升”為方向,充分發揮政策資金導向作用,儲備實施一批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高水平技術改造項目,力爭通過3-5年重點持續支持,確保在推動制造業高端升級、智能改造、綠色轉型、服務化發展上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大力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鼓勵推動節能和綠色制造創新技術在更多細分行業開發應用,推動綠色產業發展。二是更大力度培育壯大發展動能。聚焦5G、車聯網、高端軟件、集成電路、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加大投資強度和力度,著力實施一批強鏈補鏈、創新應用、示范試點項目,打造應用場景,完善產業生態,搶占新興產業發展 “高地”。三是更實舉措推進重點行業優化升級。在化工、民爆、船舶修造等重點行業實施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專項行動,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綠色安全水平。認真落實化工產業結構調整目錄、鋁加工(深井鑄造)行業技術升級淘汰落后、鑄造產能置換等產業政策,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持續推動化工、鑄造、鋁加工等落后產能退出。
(作者系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
責任編輯:劉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