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民
赤峰日報
摘要:伴隨著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但由于普法工作的局限性和人們普法意識的淡薄,使得法律在實際應用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問題的關鍵在于新聞采訪權力被侵害的事件頻繁發生。本研究通過對我國維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更好的維權與訴訟途徑。
關鍵詞:新聞采訪權;法律保護;媒體工作者
我國新聞事業發展迅速,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諧的聲音。由于新聞報道的負面影響,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往往會侵犯受訪者的私生活,媒體及記者的采訪權受到損害,被采訪者的隱私同樣也無法得到保證。為了實現這一社會媒體的監督價值,必須采取適當的保護策略來保護采訪權。
1.新聞采訪權的概念及權利矛盾
新聞采訪權的定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新聞成為感知世界的必要手段,通過新聞可以了解當今社會的奇聞趣事,并與世界建立聯系。新聞業的持續繁榮,使各種新聞媒體大行其道,各種新聞媒體形式也層出不窮,各新聞同行也不斷地通過各種形式的新聞創新,以吸引受眾的視線,博取大眾的持續關注。記者采訪權是指媒體在遵守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的前提下,經當事人同意對其進行采訪的權利,即新聞采訪權。為了保護個人隱私,被采訪人可能會隱瞞事實或曲解事實,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新聞是錯誤的,很容易被誤傳,從而損害了某些當事人的權益。另外,更為極端的做法會直接拒絕新聞記者的采訪,從而使本應暴露在大眾視野中的某些信息隱藏起來,從而有可能導致大眾知情權的缺失。上述即是新聞媒體和記者對其新聞采訪權得不到保障的表現。此外,一些不適當的新聞機構為了獲得公眾的關注而對整個事件斷章取義,對當事人進行過多的曝光和過多的采訪,也是屢見不鮮的。這與新聞業的職業道德背道而馳,也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等人權。這就是新聞采訪權在新聞媒介上的濫用。
新聞采訪權的法理性質。采訪權常常成為公眾爭論不休的話題,這個定義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有學者認為,新聞采訪權不僅僅是記者的權利,而是所有人的權利。關于采訪權,筆者認為,采訪權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特殊的權利。要保障記者采訪的正常進行,就必須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解決采訪中存在的問題,使其規范化、制度化。權利行使的法理基礎尚未確立,學界已將其與一般訴訟制度相分離。從法律性質上看,一般與起訴、新聞沒有明顯區別,但屬于不同的法律范疇。采訪權具有平等和普適性,對采訪對象沒有特殊要求。因此,采訪權一般適用于全體公民。但是新聞采訪的權利性和實踐性,對采訪主題的正確性有特殊的要求。公眾不能享有這一權利,因為記者必須是專業人士。一般情況下,采訪權一般指普通人有發言權,言論不一定具有新聞價值,但卻具有一般意義。新聞記者的官方陳述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其活動遵循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可見,這兩種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記者采訪權是新聞采訪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聞采訪權的重要內容。
新聞采訪權行使過程中的問題。在我國,對新聞采訪權的行使提出的較少,這一權利在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然而,為確保新聞媒體能充分發揮其監督功能,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國對新聞媒體的這一行為也予以充分肯定。只要沒有侵犯公眾的知情權,只有在當事人允許的條件下才算獲得完全的采訪認可,新聞媒體和記者才能行使對當事人的正常采訪程序。訪談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當事人隱私保護不力的現象,在我國,個人隱私是比較重要的人身權利,在新聞采訪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個人隱私被放在了首位,我國法律必須對此予以保護,否則這種行為是不人道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如當事人的行為已經觸及了國家的紅線,違反了公眾的利益,需要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國家的法律尊嚴,此時就不會把重點放在個人隱私權上。群體的集體權益要大于個人的權益,此時的訪問權就比較硬。新聞工作者通過行使大眾賦予的采訪權利,得到了法律的有力支持和應有的公正。
2.提升我國新聞采訪權的有效措施
媒體自覺規范自身行為。只要深入探究新聞權的具體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就會很容易發現,大部分問題的根源都與媒體和記者的行為越權有關。媒體與新聞工作者的不負責任大致可分為兩種。首先不能完全尊重和保護參與者的肖像和隱私權,盲目追求新聞的真實性和可見度,盲目的對事件進行干預。受訪公民在規定期限內未采取有效保護措施。其次對新聞真實性的嚴重忽視。近幾年來,新媒體發展迅速,吸引了媒體和記者,采訪語言也與目標受眾密切相關。這是對中國公民采訪權利的一種嚴重侵犯。所以,合理合法的報道是保護媒體和記者遵守紀律的有效手段,也是保障媒體、記者合理行使權利的一種手段。
加大司法懲治力度。從我國新聞采訪權的實踐運用來看,公民對新聞采訪權的利用往往是隨意性的。對此,我們不斷推進相關法律知識的普及。與此同時,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司法制裁,使之成為保護我國公民享有新聞使用權的有力輔助手段。在我國,公民新聞采訪權的濫用是侵犯新聞采訪權的重要標志。近幾年來,隨著媒體的不斷發展,從人們的角度來看,記者對新聞權的濫用和暴力侵害問題日益突出。但是,同時,相應的司法處罰措施也比較輕或者執行不合理。我們應當接受越來越嚴厲的司法懲罰,同時也要增進人們對新聞報道權利的理解與支持。另一方面,新聞報道、政治教育和訴訟,以及采訪對象必須給予適當的個人權利,以使他們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從而使他們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和隱私。對違法后拒不改正的,要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強化態度,改正錯誤。這不但改善了我國法治的現狀,也為國家法制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完善新聞相關的法律法規。根據前面提到的采訪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核心問題應該是缺乏明確的法律支持,采用群眾監督和信息公開的方式可以以最公平公正的方式解決采訪中出現的采訪權不足和濫用問題。不僅可以維護新聞記者和民眾的采訪權和知情權,而且還可以有效地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和其他人權。當這些矛盾得到合理緩解,就能在社會公平、社會繁榮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當今法治社會正在發展,公眾需要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同時,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必須公正報道社會事件,誠實面對公眾,善于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此基礎上,我國法律應進一步完善,針對新聞采訪過程中存在的矛盾,著重加強相關領域的法律規定和制度保障。
通過完善新聞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違規單位或個人的懲處力度,再加上現代媒體及記者在工作過程中嚴格遵守行業規范和職業操守,能夠顯著的避免新聞惡性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惠志奇.關于新聞采訪權的性質及法律規制分析[J].新聞傳播,2016.
[2]許加彪.試論記者的采訪權[J].當代傳播,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