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內容摘要:敘事性文學作品中,作家經常運用抑揚手法,讓故事情節從波折中得到發展,使人物的精神面貌從對比中發生變化,把情感從頓挫中充分抒發,從而產生出感人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抑揚 敘事性文學
以抑揚手法來表現情節、描寫人物、抒發感情,是我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技巧。所謂“抑”,指的是低潮,是回蕩的、抑制的;“揚”則指的是高潮,是激奮的、昂揚的。運用抑揚法就是在詩文中,對人物、事件和感情的表達,采取“揉直使曲,疊單使復”的辦法,有抑有揚,有頓有挫,跌宕多姿,起伏交錯,使人物的精神面貌從對比中發生變化,讓故事情節從波折中得到發展,把情感從頓挫中充分抒發,從而產生出感人的藝術魅力。
抑揚法的方式多種多樣。在—般詩文寫作中,最常見的就是“欲揚先抑”與“欲抑先揚”兩種。
所謂“欲揚先抑”,對有故事情節的作品而言,一般表現為在作品高潮之前,先置下一層層藝術的“蓄勢”,先退后進,以更好地為飛躍到高潮服務。《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節,先通過周瑜故意設計陷害和孔明甘愿立下軍令狀展開情節,又通過周瑜一口提出十萬支箭的大數字,并限十日之內完成,激化了矛盾。但孔明卻胸有成竹地表示“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支箭”,并立下軍令狀。接著,又通過周瑜故意刁難和嚴限日期,把孔明步步逼進絕境。但在此險情下,孔明卻不去造箭,只備草船。這些都是采用“抑”的手法,使情節造成—個強大的藝術蓄勢,到最后高潮部分:孔明依借大霧,草船借箭成功,奇謀奏效,從而更好地“揚”,推出了出奇制勝的喜劇性的結局。而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說,“欲揚先抑”則經常是先故意地表現出人物的“弱勢”,先弱后強,為更好地充分地表現人物的“強勢”服務的。《水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回的人物描寫就是一個范例。開初,作品通過柴進、林沖、洪教頭三人飲酒時,洪教頭傲慢地提出要與林沖比武,而林沖卻猶豫不決,對洪教頭來勢洶洶的架勢他一讓再讓,表現了他的“弱勢”。但在柴進叫解差開枷,激使林沖放膽使出真工夫,林沖才反弱為強,一棒打翻洪教頭,充分地顯示了林沖高強本領的“強勢”。這種先抑后揚、搖曳多姿的寫法,既造成了強烈的懸念,又符合人物的生活經歷與性格發展邏輯,從而更鮮明生動地刻畫了林沖的形象,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欲揚先抑”一般用于表現正常的故事情節與刻畫正面人物。而“欲抑先揚”則多用刻畫反面人物形象上。《三國演義》的“蔣干盜書”一節中,開始,蔣干自信“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以為勸降周瑜可以馬到成功,大有不可一世之概,這是“先揚”;然而當他挨了周瑜當頭一棒,蔣干的得意神態,便為之一掃,情節突轉,他便由“昂然”變成“愕然”。最后聽到周瑜一番利如劍戟的話語后,他則“面如土色”,這是“抑”。通過這樣一揚一抑的描寫,充分表現了這個丑角色厲內荏的本質特征,令人既感到可笑,又不禁嗤之以鼻。
抑揚法在散文、詩歌等詠物抒情的作品里,也不乏其例。在這類作品中,通過抑揚,可以表現出特殊的美學要求,寄寓著作者的愛憎與褒貶,從而產生新穎的意境,揭示發人深思的哲理。楊朔的《荔枝蜜》就是采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的。作者在文章開頭就寫孩提時被蜜蜂蟄過,對它產生了厭惡之情,繼而喝了香甜的荔枝蜜,不覺“動了情”,待到參觀蜜蜂大廈時看到蜜蜂的辛勤勞動,禁不住發出贊嘆之情,結尾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這樣通過感情從憎到愛,從貶到揚,先抑后揚地變化,波瀾起伏,生動自然。散文如此,詩歌亦然。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從總體來看,也是采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來抒情的。一開始,詩人就以“河邊上被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駁船”等一系列破敗的意象,表現了“我”生長于一個古老、貧苦、落后的國度,抒發了內心深沉的痛苦;繼而又直接點明“我是貧困,我是悲哀”,強烈地抒發了滿腔悲哀惆悵之情。從第三節開始,詩人的情感一反前情,通過把自我喻為“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渦”、“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正在噴薄的“緋紅的黎明”等一系列美好的意象,淋漓酣暢地抒發了“我”和新生祖國一起向美好的前程迅跑的喜悅之情。整首詩,就是用先抑后揚的手法,以痛苦、悲哀來反襯歡欣、赤誠之情的,是一首深情的祖國戀歌。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