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繼鴻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高中階段英語學習教育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研究,要求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著重提高自身對核心知識的思辨能力,使得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能夠自我思考和辨認知識重難點,提高英語水平,本文主要研究討論了思辨能力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意義以及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從英語口語、閱讀、寫作、語法和單詞學習過程中對學生思辨能力進行著重培養。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思辨能力
引言:
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教育高質量的要求,尤其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日常大量的課業負擔給學生帶來了高強度的學習壓力,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只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壓抑他們的學習興趣,造成較低的學習效果。并且對于高中英語學科而言,涉及大量的英語詞匯和英語語法問題,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自主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內涵,僅僅依賴死記硬背不能深入理解知識點的核心內容,因此老師應當高度重視培養自身的思辨能力,加強學生自身對英語知識內容的思考和辨認辨知的學習節能,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1]。
一、思辨能力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當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過于重視學生成績的提高,向學生布置大量的課業任務,如大量單詞背誦、作文和練習題,繁多的作業占據了學生大量的認真思考、感受知識用意的時間,也導致許多學生出現“為完成作業而機械式地完成作業”,嚴重影響了教育的本質,學生沒有真正達到學習的最終目的。引入思辨能力的培養,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思考,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內涵意義,從而理解知識的核心要點,加深印象,比起傳統大量習題練習的形式,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更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除此之外,提高學生思辨能力能夠活躍學生的英語思維,融入自己的學習思考才會對英語知識有新的看法,發現問題并解決,從而提升英語學習更深層次的見解[2]。
二、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途徑
(一)英語口語中思辨能力的培養
如在高一必修第一冊中的《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課文中,老師可帶領學生通過英語交流對話將本課引導出來,通過小組互動,互相溝通對話,先讓學生互相發現同學之間的發音問題,老師再進行指導糾正,進而全面地改善學生口語學習,使得他們在口語學習上更進一步,以此為例,老師可以適當在每節課開課前進行不同場景的口語交流,將學生帶入課堂。此外老師應該盡可能多組織英語活動,并適當布置口語作業,讓學生自發主動學習口語技巧,通過自己的學習,課上再和老師積極討論,對自己的口語發音及時改正不足,提高自身口語水平。
(二)單詞和語法學習中思辨能力的培養
學習單詞和英語語法對學生而言是英語學科中較為困難的兩項任務,大量的單詞是學生在英語習題和閱讀時必備的基礎知識,語法也是一項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內容,但往往老師在為同學講解相關語法時,沒有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關英語語法知識的結構和特點,這里就需要老師帶領學生學會運用舉一反三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一個簡單的語法知識,再讓學生自行推理相關的語法例子,老師再做以糾正,這樣使得學生加深記憶,對語法學習也不會感到過于困難。同時,對單詞學習方面,傳統的大量背誦方式只會讓學生越背越記不住,大量的單詞和釋義容易混淆學生的記憶。老師通過單詞象形方式帶領學生巧妙形象地記憶單詞,由一個單詞延伸聯想到另一個單詞,例如,單詞“human”可將其記成“吃胡蘿卜(hu)的男人(man)就是人”,將該單詞形象化拆解,再通過音譯,例如單詞“boom”音似“嘣”,引申為爆炸,猶如一瞬間繁榮,通過這些有趣的記憶,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同時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自我思考,對該單詞能夠熟記于心,從而達到真正背單詞的目的,而不是機械化地背誦。
(三)英語寫作過程中思辨能力的培養
寫作本質上是考查對英語語法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查,學生不但要保持作文整體語句的連貫,同時還要保證文章意義合理,用詞和語句的結構要合理正規,因此作文對學生而言是需要用心學習的一個模塊。在寫作學習中,老師要指導每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寫作特點,對作文的開頭和結尾以及作文整體的結構要形成自己特定的寫作習慣,能夠使得學生在寫作時避免無頭緒沒思路的現象,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經典的優秀文章,如在每單元的閱讀文章,帶領學生發現文章中語句的語法,并要求學生自行模仿相關語法編寫句子,之后帶入作文中,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樹立良好的寫作自信心。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學校應當在當下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工作重視起來,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思考,提高他們自身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對高中英語的學習樹立良好上進的求學心態,從而收獲最優秀的學習成果,對老師而言也能達到最佳的教學質量,學生也會獲得最滿意的答卷。
參考文獻:
[1] 吳海燕.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思辨能力的途徑[J]. 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9,000(004):P.63-63.
[2] 秦玄. 關于思辨能力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培養[J]. 新課程:教育學術,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