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教育是當代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當前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陣營,為此高校十分有必要切實把勞動教育納入到教學體系中,這應是新時代高校教育方針的一次重要發展,更是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倡導勞動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本文通過當前部分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情況及反饋,分析總結了當前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普遍現狀,對如何使高校順利推進勞動教育工作,如何使高校的相關舉措對學生的價值觀、勞動觀、擇業觀起到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如何提高學生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等進行了對策研究。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
馬克思曾說:“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與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勞動創造世界、創造人類。高校應全面開展勞動教育,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培養勞動習慣、掌握勞動技能的教導,通過各種勞動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勞動觀點、勞動志向、勞動知識和勞動紀律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學會勞動、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爭做適應未來需求的新型勞動者。
1.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實際意義
勞動教育是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的重要教育方式、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教育活動,勞動教育命題的著眼點就在于培育在體力、腦力上均獲得全面發展的人。 勞動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體、育美等較為全面的教育功能,其所要培育的勞動素養包括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掌握勞動知識與技能、培養開展創造性勞動的能力等。
健康的勞動教育特別注重核心目標的達成,即努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積極的勞動態度,從而使他們形成熱愛勞動過程、尊重勞動成果和勞動主 體———勞動人民的價值態度。由于人類勞動的形態處在不斷演進的過程之中,勞動形態也在不斷變化,具體表現為腦力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加、新形態的勞動不斷形成。因此,在勞動教育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與社會屬性的背景下,高校需通過勞動教育,對學生的觀念進行適時更正。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能夠確保人獲得一種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和意義感,學生通過自身的雙手從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受自身價值得以實現,從而體會到勞動的意義所在。勞動教育能夠豐富人的關系屬性,建構學生與自然、社會、他人的豐富關系,使學生在勞動中享受作為可能性存在的人的美好。同時,在勞動教育的推進過程中,必然倡導一種基于勞動基礎之上的現代審美人格的培育,將勞動教育落實到學生審美人格的培養上,讓學生在勞動中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
2.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普遍現狀
回溯勞動教育推進的歷程,20世紀中葉,推進勞動教育是為了解決大中小學生就業問題,緩解國家經濟壓力;改革開放初期,推行勞動教育是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經濟社會建設急需的技術技能教育;進入21世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勞動教育受到更大的重視,成為推動創新、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可以看出,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勞動教育的走向都在經受著教育之外因素的左右。這雖然滿足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但卻與教育規律相違背,沒有實現“以勞促全”的目的,而是被窄化為對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訓練。而隨著這種情況的逐漸固化,高校在勞動教育推進中遇到了不少問題。
(1)教育觀念存在偏差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一些高校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明確的實施方案或未開設與勞動教育的相關課程,歸根到底就是思想上不夠重視,對于勞動教育的觀念還存在一定的偏差。長期以來,在“智育至上”的思想主導下,多數高校認為勞動教育僅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內容,與高等教育沒有關系。同時,在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中,大多從學生畢業后的薪酬和較好待遇出發,將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智力教育上,而忽視了勞動教育推進的比重,在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中缺乏勞動教育的載體和途徑。絕大多數學生在思想上認為大學教育就是勞動教育,其所學知識掌握好就是勞動的表現,殊不知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就是說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培養僅是從具體勞動實踐中總括出的抽象化的勞動科學知識,而不是具體的勞動本領,也并不能在體力或腦力勞動的實踐層面得到充分而有效的運用。當然,家庭教育也是影響觀念的一個因素之一,從而影響著現在的大學生在吃穿不愁的環境中長大,家長溺愛子女,不讓進行具有一定強度和難度的體力勞動,使得大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極大地降低,進而導致勞動教育的推進。
(2)教育資源極度匱乏
勞動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相關資源的支持。據高?,F狀調查得知,資源問題是當前制約勞動教育開展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勞動教育資源的匱乏成為其有效推進的瓶頸。目前,高校資源問題主要表現為:沒有固定的開展勞動教育活動的場所、教師在勞動教育教學方面的培訓缺少、勞動教育教案有待完善等。教育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其根本價值有助力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勞動教育資源就其外延而言,是要遠遠大于勞動資源的。因此,高校推進勞動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要注重勞動教育資源建設。
(3)活動形式較為單一
2015年制定《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之后,已有相當一部分學?;蚪逃块T開始重視中小學勞動教育問題,而且有的學校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勞動教育形式和內容方面力圖進行創新。但是,目前各大高校沒有針對性地為勞動教育制定教學計劃,設立專職教師崗位、學分規定、課時要求、考核標準等系統化安排,也沒有進行科學創新,只將勞動教育片面化地納入教學范疇。經調研發現,高校的勞動教育教學場地因考慮到安全問題一般僅限于在學校內部開展,通過講座、志愿者、社會實踐等傳統方式去開展,或是進行一些沒有標準的簡單體力勞動,如清潔校園環境、整理圖書館書架、監督垃圾分類等。從目前調研的幾十所高校來看,大多數高校的勞動教育開展形式和教育內容都比較單一。
(4)活動載體有所欠缺
隨著經濟發展,國家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財政投入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多數學校進行了后勤管理社會化的改革,如將校園安保,環境整治,綠化栽培外包給物業和安保公司,大到校區安全,小到寢室配置,都有相應服務公司的技術人員在管理,全方位的后勤“保姆式”服務展現了以學生為核心的理念。但是從勞動教育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無疑是變相剝削了學生的勞動空間,致使學校更加缺乏可用的勞動載體。其次,本次調研的高校中雖然有將勞動教育和大學生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公益勞動和勤工儉學相結合,但重心仍在于活動本身,沒有更進一步地升華勞動意義和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無法滿足勞動教育教學需求。
3.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對策研究
當前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陣營,為此高校就有必要切實把勞動教育納入到教學體系中,這應是新時代高校的教育方針的一次重要發展,更是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倡導勞動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經團隊成員實地考察與數據分析下得出,踐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價值觀念、教育理念和育人信念,就需要高等教育在“立德樹人”的內涵從根本上整頓;也需要高校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開拓創新;更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總結出只有通過構建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優化勞動教育途徑、澄明勞動教育新意蘊,提高勞動教育的系統性、科學性、時代性,才是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改革的實現路徑。
(1)完善勞動教育體系,增強勞動教育系統性
勞動教育的目標與要求就是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使學生脫離學校的溫床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是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目標以及精神的高度凝練概括?!皠凇弊鳛閯趧咏逃暮诵囊?,其中蘊含著的“一種精神、兩種態度、三種行為、四種觀念”即以勞動精神為核心,養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基本態度,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行為規范,形成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觀念。這四個維度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勞動認知體系,是高校未來建設勞動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基礎。勞動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需求,學校如何將勞動教育納入教育教學當中,如何將這“一種精神,兩種態度,三種行為,四種觀念”落實到實際當中去是高校建設勞動認知體系最值得關注的兩個方面。這要求高校不是簡單的把勞動教育理解成為安排幾節課,或者安排幾次實際勞動,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勞動模范事跡和勞動中學習和體會,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從而全面貫徹勞動教育方針,把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堅持“一貫制”、“一體化原則”用系統的思維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改革構建一個完整健全的大學生勞動教育體系。不僅如此還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在大力弘揚的勞動教育概念與內涵的基礎上要不忘培養大學生勞動的精神以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勞動實踐、志愿者服務、勤工助學活動中去,在勞動中學習、運動、感悟,體會勞動帶來的充實感受。
(2)優化勞動教育途徑,提高勞動教育科學性
大學的課程和實踐是高校勞動教育實施的重要途徑。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方式與方法被窄化、弱化,實現途徑相對單一。對此需要著力補齊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渠道、載體、路徑的問題;改變教而不老、說而不勞的現象和勞動娛樂化、邊緣化的問題;避免走入勞動與教育分割的誤區。
高校需要科學的方法設計健全勞動教育體系,認真研究好處理好勞動教育與課程、實踐之間的關系,探究并開設勞動教育相關的一系列課程。要深化勞動教育與現有課程的融合,將勞動教育與專業課程、選修課程深度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這些課程中適度適時地引入相關專業的勞動知識等技能,同時也要兼顧勞動的紀律、法律、道德方面的內容。正確科學地引導大學生自覺、辛勤、誠實勞動,化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借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職業學校資源,創建、聯建或共享勞動實踐基地。通過專業實習、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勤工助學、自我服務等經常性地組織大學生參與無酬或有酬的普通勞動,讓大學生在生產勞動體驗中獲得技能技巧,培養勞動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紀律意識,幫助大學生做好投入勞動生活的全面準備。
(3)澄明勞動教育意蘊,提升勞動教育時代性
我國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生產力的發展、技術的創新文化與教育的進步這些使傳統的勞動形式以及組織形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而在大學生的勞動中則展現出了創造性、協作性、非物質性的特點。這就要求高校不僅要培養兢兢業業的普通勞動者還要兼顧技藝精湛的工匠以及科學大師。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一方面仍然要重視物質勞動教育的價值,引導學生通過有汗水、有疲乏的體力勞動,以獲得技能、磨煉意志、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要澄明勞動教育新意蘊,挖掘勞動教育新內涵、創新勞動教育新形式、彰顯勞動教育新價值,以提升勞動教育的時代性。
要想提升勞動教育的時代性,就要與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相呼應,著重培養提升大學生的創造性、協作性、非物質性。要與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相銜接,創新勞動教育新形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網絡空間、虛擬環境教育情景,鼓勵學生運用多元學科知識,開展創造性勞動。更要與立德、增智、強體、育美相結合,培養學生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品質樂觀向上、克服困難的品性,提高社會公德、增強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 檀傳寶. 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 中國教育學刊,2019(2):82-84
[2] 班建武.“新”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19(1):21-26
[3] 司圖南.勞動教育的定位及意義[J].教育科學研究, 2018(9):1
[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R].2020-03-26.
[5] 樂曉蓉,胡蕾.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考量與整體推進[D].思想理論教育,2020-05-10.
[6] 張應強.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的定性和定位[D].重慶高教研究,2020-05-15.
[7] 黃齊.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 004(5):17-22
[8] 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新內涵與新要求——基于習近平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的探析[J]. 中國高教研究, 2018(11):12-21
[9] 李珂,曲霞.1949年以來勞動教育在黨的教育方針中的歷史演變與省思[J]. 教育學報,2018(5):63-72
[10] 徐長發.新時代勞動教育再發展的邏輯[J]. 教育研究,2018(11):12-17
作者簡介:陳喆(1999),女,漢,浙江省湖州市,本科,寧波財經學院,高校勞動教育。